萧何,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在评价汉初三杰时,把萧何排在了首位,后来因为担心萧何自重,差点要了萧何的命,但在萧何自污保身的计谋和王都尉的“良言相劝”下,刘邦最后也不得不放弃,这可不是因为刘邦仁慈,而是因为萧何有手段!刘邦想干掉的人,没有几个不成功的,而萧何就是个例外,有人说樊哙也没有死,那是因为陈平见风使舵,没有下手的原因。刘邦把萧何排在功臣之首,可不是因为萧何是他的老大哥,而是因为萧何在功臣集团中地位崇高,是功臣集团的领袖。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史记·萧相国世家》
![]()
萧何一出场便是沛县的主吏,地位仅次于沛县县令,地位比那个泗水亭长刘邦要高了不少,属于刘邦的上级。萧何的行政能力极强,多次考评是优,连考核的人都想把他推荐到咸阳去当差,只不过他自己婉言拒绝,说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史记·萧相国世家》
![]()
萧何对自己的能力很清楚,在丰沛之地他是如鱼得水,那是因为他熟悉,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事儿,他都能了然于胸。如果去了咸阳,那可就是两眼一抹黑,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对于自己这个没有背景和基础的人来说,何必去自讨苦吃呢?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
![]()
萧何对于刘邦格外谦和,甚至总让刘邦走在自己的前面,自己这个主吏反而像是刘邦的跟班,每次刘邦捅了娄子后,都是萧何来替他收拾残局。刘邦每次去出差的时候,他给的钱都比其他人多,按照标准其他人都会给个三百钱,而萧何每次都会给刘邦五百钱。对于维护关系这种事儿,萧何是门清的,你不把工作做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史记·高祖本纪》
![]()
吕公携家带口到沛县来投靠沛县令,但发现沛县令其实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和依靠的人,吕公通过一场宴席,就发现了丰沛之地的大佬究竟是谁。这场宴会来的人很多,大家来了自然不能空着手,几百钱是起步的,萧何定了个规矩,一千钱以下的不能进厅堂,只能坐在外面。而刘邦到了以后,大声说:“一万钱!”实际上刘邦一分钱没带,他的所谓一万钱不过是打了个白条,但这个做派引起了吕公的注意。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史记·高祖本纪》
![]()
负责组织的萧何对吕公说:“太公不用介意,这个刘季是个好说大话的人,您不用和他一般见识!”吕公可是老江湖,他阅人无数,自然看的出来刘邦的不同,这个刘季和每个人都能打成一片,嬉戏打闹毫无顾忌,几乎和所有人都能相处的其乐融融。萧何的话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的话就代表了自己对刘邦的认可,得到沛县主吏的认可,可以说是价值千金!因此刘吕之盟的促成,这里面也有萧何的功劳,你说萧何是刘邦、吕雉的媒人也不为过,能够成人之美,这是萧何的能力之一。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
![]()
因此刘邦起兵为沛公时,萧何就是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刘邦。攻入咸阳后,刘邦手下的其他人都去争抢财物,只有萧何进入丞相府,他没有拿财物,而是去把秦的律法典籍收集起来。有人会笑话萧何,但这恰恰是萧何最高明的地方,对于萧何这个位置的人来说,钱财并不重要,而律法典籍却是国家运作的关键,掌握了这个的萧何依据秦法颁布了汉律,因此刘邦晋汉王后,拜萧何为相国,从而确立了自己大汉相国的地位!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
接下来说说韩信。韩信到汉军中,一开始并不被信用,他说服了夏侯婴,夏侯婴去向刘邦推荐,但刘邦没什么反应。韩信借着担任治粟都尉的机会,有了接近萧何的机会,他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并赢得了萧何的信任。萧何推荐韩信,刘邦还是不予理会,萧何就没有继续说,因为你建议后,领导不说话就是不同意,多说无益!只是这个道理,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不懂的,领导的沉默,就是告诉你不要继续说下去了的信号。韩信的出逃,我都怀疑是萧何和韩信一起上演的一出戏,而这出戏的观众就是说刘邦。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
萧何回来的时候,刘邦没好气的说:“你不是走了吗?为什么还回来!”看着刘邦愤愤不平就和个孩子一样,萧何差点忍不住笑出来,不过他还是对刘邦说:“大王,我可是替您去追韩信去了,这样的大才一旦走了,您会追悔莫及的!”刘邦冷哼了一声说道:“不就是个楚军投过来的逃兵吗?有什么可追的,他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萧何说:“大王,如果您只想做个汉中王,韩信确实没什么用,有曹参、樊哙这些人就足够了,但您要和项羽争天下的话,没有韩信却是万万不能的!”刘邦用怀疑的目光上下看了看萧何,“这个韩信真有这么厉害吗?”“您不妨一试!”萧何终于为韩信赢得了和刘邦单独交流的机会,韩信也凭借着这次和刘邦的促膝长谈,赢得了只属于他自己的机会!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史记·淮阴侯列传》
![]()
因此韩信才说萧何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吕雉让萧何写信给韩信去未央宫赴宴时,韩信才会欣然赴死!韩信可不是傻,而是士为知己者死,因为韩信的本质是士。如果写信的是其他人,韩信很可能会拒绝,但是萧何的邀约,韩信是没办法拒绝的,这就不仅仅是欺骗的问题了。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史记·萧相国世家》
![]()
萧何是懂得保护自己的。天下第二位高权重的他,刘邦不可能不防着他,刘邦在前线和项羽陷入焦灼状态时,还经常派人问候在后方的萧何,有人告诉萧何,这是汉王对你有怀疑了。萧何立刻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前线,萧何家族的精壮也都被他安排去前线,以表明自己绝无二心。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史记·萧相国世家》
韩信死后,刘邦封赏萧何很多财物,还专门给萧何配备了五百人的卫队,萧何知道这可不是看重自己,而是在提防自己。于是他把奖赏给自己的财物全部都上交,用于军事上的开支,目的就是让刘邦不要对自己有猜忌之心。同时萧何开始贪污钱财,以表现自己没啥追求,同时和曹参关系越来越“恶化”,几乎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但萧何的威望太高,很多人惟其马首是瞻,这还是让刘邦又动了杀心。于是萧何被下狱,不出意外的话,砍头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但是萧何没死,不久后还被刘邦给放了出来,两个人还上演了一出君臣相知的大戏,身泪具下的两人简直是影帝级表现。
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
刘邦拉着萧何的手对他说:“丞相你不要自谦了,你为民请愿,如果我杀了你,岂不成了夏桀商纣一样的昏君,你不要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啊!”
![]()
萧何的自污保身,是值得研究的。萧何配合吕雉处死韩信之后,就对曹参人说:“恐怕陛下马上要对我动手了,我们尽量不要联系,朝堂上也要对峙起来,这样就算玉石俱焚,也会有一个人被留下来!”因此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当孝惠帝刘盈登门拜访问萧何谁可以担任相国时,萧何才推荐了曹参,都说萧何和曹参势不两立,只有刘邦看得出,那不过是障眼法。
![]()
你做事做得无懈可击、滴水不漏,没有任何把柄和污点给领导拿捏,领导对你就不会放心。萧何这种级别的人,如果不贪财好色,那他能追求什么呢?除了造反之外,刘邦想不到其他的答案,因此萧何才自污以无志,可这么做还是逃不过刘邦的法眼。但刘邦身边的护卫队长也替萧何说话,就不得不让刘邦警惕,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身边还有多少萧何的“死忠”!
,一家之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