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丰都县南部的群山褶皱间,七跃山林场层林叠翠、生机盎然。作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这里正以“一不变、三转变”的发展思路,将森林“四库”联动的重要论述转化为生动实践,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让沉寂的山林焕发新生机,让周边林农共享生态红利。
![]()
狮子山森林康养基地。
政策+金融 双向发力破解发展瓶颈
“以前守着大片山林,却面临融资难、管护弱的困境,现在政策有支持、金融有保障,我们发展林业的底气更足了!”七跃山林场负责人感慨道。这一切的改变,始于丰都县委、县政府的高位推动。
丰都县领导牵头挂帅,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县“885”改革报表重点管理,丰都县林业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实行周调度、月通报的严实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针对林业产业融资痛点,丰都县密集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方案》等多项政策,创新“1+N”金融支持模式,以人行丰都营管部为核心,联动县域金融机构构建“几家抬”工作机制,精准打通融资难、融资贵的堵点。
农发行丰都支行被选定为林业专营支行主办行,联合多家协办行形成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用好用活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推出“林权+”“碳汇+”等专属信贷产品,优化“见贷即担、见担即贷”银担合作模式,让林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政策与金融的双重发力,为林场可持续经营注入了强劲动力,让“造管并重、集中经营、持续经营”的转变落地生根。
人才+科技 场校共建激活创新动能
“通过西南大学教授的现场指导,我们学会了科学疏伐、林分优化的技巧,现在管护森林更专业了!”林场职工小李拿着记录手册说道。为破解林业人才短缺、技术薄弱的难题,2023年10月,七跃山林场与西南大学签订4年合作协议,开启了场校共建的新篇章。
![]()
南天湖镇林下羊肚菌种植基地。
双方共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西南大学的教授团队定期到场开展技术培训,林场职工和实习学生通过现场观摩、研学实践,专业能力大幅提升。专家们还结合林场实际提出可行性建议,指导在林区道路两侧集中培育大百合,为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人行丰都营管部组建林业金融服务队,深入林场宣传政策、对接信贷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在科学管护与技术支撑下,林场4000亩中龄林抚育项目顺利完工,杉木目标树生长空间得到优化,常绿阔叶树种天然更新态势良好;2000亩幼龄林抚育让柳杉、日本落叶松等幼树茁壮成长,为形成稳定的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涵养林创造了条件。林木密度的科学调控,也为野生药材生长和林下经济发展腾出了广阔空间。
生态+产业 多元融合实现价值转化
如今的七跃山林场,不仅是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更是带动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林场以林旅融合为核心,借力雪玉山生态资源,打造高山露营基地,推进350亩“小微湿地+”建设,与太平坝乡联动发展乡村旅游。
![]()
雪玉山土渔溪露营基地。
闲置资产被盘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63家旅游接待户、8500余张床位组成的接待体系,每年吸引38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00万元,助推太平坝乡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林药种植领域,林场探索“杉木大径材培育+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复合经营模式,通过“林场+企业”“林场+村集体+林农”等合作方式,发展黄连种植100余亩。高山林下生长的黄连亩产达440斤,亩均收益约8万元,总产值超800万元,有效带动林场、企业与林农三方增收。按照规划,后续将发展300亩竹节参种植,预计亩产值17.1万元,总产值可达5000余万元。
场校合作还带来了意外惊喜,2025年5月,联合调查队在大风门-塘丫口一带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种群;6月,在土鱼溪发现100余亩保存完好的中山典型湿地,其中包含罕见的重庆特色草甸湿地。下一步,林场将争创市级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开发生态研学、自然科普等特色项目,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政策护航到金融助力,从人才培育到产业融合,七跃山林场通过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质量转化。这片充满生机的山林,正以“依林兴业、化绿成金”的生动实践,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丰都经验”。
上游新闻 李析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