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王桂菊,今年71岁。
她没想到,自己守了二十多年的杨树林,竟有一天成了“动不得”的树。
这些树,是她响应号召亲手种下的;而如今,她却被告知:不许砍,不给补,不算退耕还林。
这事要搁谁身上,心里都得堵。
![]()
一、那年她响应号召种树,“造福子孙”的事,成了心头重担
时间倒回到2002年。
那时候乡镇到处宣传“绿化荒地”“退耕还林”,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
王桂菊听了,也想着跟上国家的政策,把家里承包的360亩地都种上了杨树。
她记得很清楚,当年5月1日签的合同,一签就是25年,到2027年才结束。
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这是“退耕还草(林)地”,造林成活率要达标,树成材后可申请采伐。
那时候树苗细得像手指头,地荒、风大、苗脆,王桂菊每天下地忙活。
除草、打药、施肥、补苗,样样得靠自己。
头几年最苦,树活一片倒一片,她一边流泪一边补种。
政府只在第一年给了点树苗,之后全是自己掏钱。
她女儿张丽回忆:“我爸早走,家里就我妈一个人守着那片林子。别人种粮,她种树;别人休息,她还在剪枝除草。”
这些年,树一天天长高,王桂菊也一天天老去。
她的腿早已不利索,走路得靠拐杖。可每次到林子里,她还是要摸一摸那些树,说一句:“这都是我的孩子。”
![]()
二、树长大了,却成了“动不得”的树
2024年,杨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胸径都有二三十厘米。
张丽想着,这批树该采伐了,好歹能换点钱给母亲养老。
她去办采伐证,结果工作人员告诉她——不能砍。
理由让人哭笑不得:这片地现在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任何采伐都不允许。
张丽愣住了。
她说,当年造林时,这里根本不是什么保护区。
“那时候谁听说过乌裕尔河保护区?我们种树的时候,啥也没有!”
可现在政策变了,地成了保护区的一部分。
保护区发来正式的答复书:
“根据《森林法》,自然保护区内禁止采伐。”
一句话,就把她们二十多年的心血卡死在那儿。
![]()
三、补贴没拿到,补偿也没有:这叫谁能服?
张丽又想到另一个问题——既然不能砍,那退耕还林的补贴总该有吧?
可林草局的回复更让人无语:“你们这片地不是退耕还林地块,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所以没有补贴。”
问题是,她们手里的合同上清清楚楚写着“退耕还草(林)”。
而且张丽查到的文件显示——2002年富裕县就已经开始退耕还林。
那为什么别人拿到了补贴,她们家一分钱都没有?
她多次去申请查看当年的项目资料,对方要么说“涉密”,要么说“找不到”。
“我们家周围几块地的农户都领了补贴,凭什么就我们没有?”张丽越想越气。
![]()
四、所谓“林权互换”,只是纸上安慰
今年8月,县里给出“解决方案”:
可以考虑让村里拿集体林地和她家换。
听起来像是个办法,但张丽一听就明白——这根本不现实。
树的年份、数量、地形都不一样,哪来的“等价交换”?
她去找镇里,镇干部也直说:“基本换不了,没法操作。”
更让人心疼的是,母亲这些年为了守林,几乎搭上了健康。
股骨头坏死、腿疼得走不了几步,可她从没想过放弃。
十几年前林子被洪水冲倒一部分,她还靠林业部门批准砍了倒木,卖了几万块钱。
那是她唯一一次从这片林子里挣到钱。
如今,树长成了,可人老了。
合同马上就到期,补偿没有、采伐不准、补贴没影——
她辛苦了半辈子,最后换来的,是一张不能动的林权证。
![]()
五、这不只是她的事
很多网友看到这件事都替她打抱不平。
有人说:“政策是好事,但不能让最早响应号召的农民吃亏。”
也有人感叹:“造林的时候是英雄,树长成了就成‘违规’?太讽刺了。”
说到底,这不是一片林子的纠纷,而是一个信任的问题。
当年老百姓相信政府,拿出土地支持绿化;
如今,他们需要的,也只是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