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张华,你疯了吗?铁饭碗不要,要去做什么生意?”
姐姐张丽在电话里劈头盖脸地骂我。
我深吸一口气说:“姐,我已经决定了。
我想借十万块钱周转一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冷冰冰的声音:“
我没钱,你自己想办法。”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的夜色,握紧了拳头。
谁能想到,十年后,当我的公司在深交所敲钟上市的那一天,
姐姐会站在人群外,脸色煞白。
![]()
1996年的春天,我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辞职。
我叫张华,今年三十二岁,是市里一家国有机械厂的工程师。这份工作是父母托关系找的,在那个年代,算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每个月工资四百多块,有医保,有住房补贴,按部就班地干到退休没问题。
可我不甘心。
那几年,南方沿海城市的私营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我在厂里的一个朋友辞职去了深圳,半年后回来,穿着西装,开着桑塔纳,手上戴着金表。他说,南方遍地是机会,只要敢干,就能赚到钱。
他的话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
我开始留意市场的变化。90年代中期,电子产品开始进入普通家庭,但价格昂贵。我发现,如果能做电子元器件的贸易,应该有不错的利润空间。
我花了半年时间,利用业余时间跑市场、找供应商、联系客户。我发现了一个商机——从深圳进货,卖给内地的电子厂。中间的价差能达到30%以上。
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后,我向厂里递交了辞职信。
厂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劝了两个小时:“小张啊,你可想好了。现在下海经商的人是多,但失败的更多。你在厂里好好干,将来还能当技术科长,何必去冒险?”
“厂长,我想试试。”我坚定地说。
“那你家里人同意吗?”厂长问。
“我还没跟他们说。”我老实承认。
“你啊你。”厂长摇头叹气,“回去好好跟家里商量商量吧。”
那天晚上,我把决定告诉了妻子秦芳。
秦芳愣了很久,然后问:“你真的想好了?”
“想好了。”我说,“芳芳,我知道这样做有风险,但如果不试一试,我会后悔一辈子。”
“那我支持你。”秦芳握住我的手,“不过,咱们家的积蓄只有三万块,够吗?”
“不够。”我说,“我算过了,启动资金至少需要十五万。我准备先找我姐借十万,剩下的我们自己出。”
“你姐那边……”秦芳有些犹豫,“她会借吗?”
“应该会吧,毕竟是亲姐弟。”我说,心里其实也没底。
我姐姐张丽比我大五岁,在供销社工作,丈夫是个包工头,家里条件不错。前两年他们在市中心买了一套一百平的房子,还买了一辆夏利车。按理说,借十万块钱,对他们来说应该不算太难。
第二天,我去了姐姐家。
姐夫王建不在,只有姐姐在家。她正在打麻将,看到我来,有些意外。
“张华?你怎么来了?”姐姐问。
“姐,我有事想跟你商量。”我说。
“什么事?”姐姐示意我坐下。
我把辞职创业的想法说了一遍,然后说:“姐,我想借十万块钱做启动资金,最多两年就还你,还给你利息。”
姐姐的脸色立刻变了。
“借十万?”她放下麻将牌,“张华,你知道十万块钱是什么概念吗?”
“我知道,所以我会给你写借条,定期还款。”我说。
“不是借条的问题。”姐姐皱着眉头,“你现在好好的工作不干,要去做生意。你懂做生意吗?你有经验吗?万一赔了怎么办?”
“姐,我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这个生意能做。”我说,“而且我不会赔的,你相信我。”
“我怎么相信你?”姐姐的声音提高了,“张华,你知道现在做生意的人,十个有九个赔吗?你看隔壁老王,前年开了个饭店,赔了二十万,现在还欠着一屁股债。”
“姐……”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爸妈?”姐姐继续说,“他们好不容易托关系给你找了份工作,你现在说不干就不干了,他们得多伤心?”
“我已经决定了。”我说,“姐,我这次来,就是想问你借不借。”
姐姐沉默了一会儿,最后摇摇头:“张华,不是姐不帮你。是我真的觉得你这个决定太冒险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往火坑里跳。”
“所以你不借?”
“对,我不借。”姐姐斩钉截铁地说,“你还是好好回去上班吧,别瞎折腾了。”
我站起来,深吸了一口气:“我知道了。”
走出姐姐家的门,我的心情很复杂。失望、愤怒、委屈,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我不是没想过姐姐可能会拒绝,但没想到她会拒绝得这么干脆。
回到家,秦芳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结果了。
“你姐没答应?”她问。
“没有。”我说,“她觉得我是在瞎折腾。”
“那怎么办?”秦芳担心地问,“就靠咱们自己的三万块,根本不够啊。”
“我再想想办法。”我说。
接下来的几天,我找了几个亲戚朋友,但大家要么说没钱,要么就是劝我不要冒险。有个远房表哥甚至说:“张华,你这是拿鸡蛋碰石头,劝你还是算了吧。”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真的错了。
就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的大学同学李明找到了我。
“张华,听说你要创业?”李明直接问。
“对,不过现在缺资金。”我苦笑。
“需要多少?”
“还差十万。”
李明想了想,说:“我帮你。”
“你说什么?”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说,我帮你。”李明认真地说,“我把房子抵押了,给你凑十万。”
我完全愣住了。李明和我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他留在了家乡,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两年前他刚结婚,贷款买了一套八十平的房子,现在还在还贷款。
![]()
“李明,你疯了吗?”我说,“房子是你和嫂子的家,你怎么能抵押?”
“张华,我相信你。”李明拍拍我的肩膀,“大学时我就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人。你既然决定做这件事,肯定是做好了准备。”
“可是万一我失败了呢?”我说,“你的房子……”
“不会失败的。”李明笑了,“而且就算失败了,大不了我再找银行想办法。但如果你成功了,我可要分红。”
“什么分红?”
“我不要利息,我要10%的股份。”李明说,“咱们做合伙人。”
这个提议让我更加震惊。李明不仅要借钱给我,还要把自己也押上,成为我的合伙人。
“李明,你真的想好了?”我问。
“想好了。”李明认真地说,“张华,咱们认识十年了,我了解你的为人。你不是那种冲动的人,你既然决定做这件事,肯定是有把握的。我愿意赌这一把。”
那天晚上,我和李明签了合伙协议。他占10%的股份,我占90%。李明说,他就是个投资人,不参与公司运营,一切都听我的。
有了这十万块钱,我的公司终于开起来了。
我给公司取名“华明电子”,华是我的名字,明是李明的名字。公司注册在市里的一个工业区,租了一间五十平的办公室,招了两个业务员。
最初的几个月非常艰难。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坐火车去深圳进货,晚上再赶回来。有时候为了谈一个客户,我能在对方公司门口等上一整天。
秦芳也辞职了,来公司帮我做账。我们俩每天工作到深夜,累得倒头就睡。
三个月后,公司终于有了第一笔大订单——一家电子厂要采购一批元器件,总价值二十万。这笔订单的利润有六万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半年后,公司的月营业额达到了五十万。我们开始盈利了。
一年后,我不仅还清了李明的十万块本金,还分给他三万块的红利。
“张华,我就知道你能成。”李明拿着支票,高兴得像个孩子。
“多亏了你当初的支持。”我说,“李明,这份恩情我记一辈子。”
“别说这些,咱们是兄弟。”李明拍拍我的肩膀。
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好。到了1998年,我们的年营业额突破了一千万。我把公司从贸易转向了制造,投资建了自己的工厂,开始生产电子元器件。
那几年,正是中国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抓住了机会,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到了2000年,我们已经成了当地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
这期间,姐姐张丽找过我几次。
第一次是1997年的春节。姐姐来我家拜年,看到我们住进了新买的房子,还买了一辆车,她的眼神很复杂。
“张华,你的公司做得不错啊。”姐姐说,语气有些酸溜溜的。
“还行,赚了一点钱。”我淡淡地说。
“当初我是为你好,怕你赔钱。”姐姐解释,“你别怪姐姐。”
“我没怪你。”我说,这是实话。我确实没有怪姐姐,只是有些失望而已。
第二次是1999年。姐夫王建的工程队出了事,欠了一笔债。姐姐来找我,说想借五万块周转。
“姐,我记得你说过,借钱给做生意的人风险太大。”我平静地说。
姐姐的脸涨得通红:“张华,我是你姐!”
“我知道。”我说,“所以我借给你,但要写借条,按银行利率付利息。”
姐姐愣了一下,最后还是写了借条。
拿到钱后,她说:“张华,你变了。”
“是吗?”我笑了笑,“也许吧。”
第三次是2001年。姐夫的工程队倒闭了,他们把房子卖了还债,搬到了租来的房子里。姐姐又来找我,这次是想让我帮姐夫在我公司找个工作。
“姐,我的公司现在管理很规范,不能随便安排人。”我说,“不过我可以让姐夫去试试,如果他能通过面试,我会录用他。”
最后姐夫没有来面试,据说是觉得丢脸。
2002年,我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进军芯片行业。
那时候,中国的芯片产业刚刚起步,几乎所有的芯片都依赖进口。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但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张华,你确定要做芯片?”李明担心地问,“这个投资太大了,风险也很高。”
“我知道。”我说,“但如果不做,我们永远只能做低端产品。”
“可是芯片的技术门槛很高,我们有这个能力吗?”
“我已经联系了几个从国外回来的专家。”我说,“他们愿意加入我们,帮我们建立芯片研发团队。”
“那需要多少钱?”
“保守估计,至少五千万。”
李明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么多?”
“对,所以我准备引入风险投资。”我说,“我已经跟几家投资公司谈过了,他们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
2003年,我们成功引入了第一笔风险投资——三千万。随后的几年,我们又陆续引入了几轮融资,总额超过了两亿。
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我们建立了国内一流的芯片研发中心,招募了上百名工程师。虽然技术上还有差距,但我们的产品已经能够满足中低端市场的需求。
2005年,我们的芯片产品正式投产。第一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五亿。
就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危机。
![]()
2006年初,我们最大的客户突然终止了合作。这个客户占了我们总销售额的30%,失去这个客户,意味着公司会损失上亿的收入。
更糟糕的是,竞争对手趁机挖走了我们几个核心技术人员。这几个人掌握着我们最新一代芯片的设计方案,他们的离开,让我们的研发陷入了困境。
“张总,这么下去不行啊。”财务总监拿着报表来找我,“如果下个季度的业绩还是这样,我们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我知道。”我揉着太阳穴,这几天我几乎没怎么合眼。
“而且投资人那边也在施压。”财务总监继续说,“他们要求我们必须在年底扭亏为盈,否则就要撤资。”
“给我一点时间。”我说。
那段时间,是我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公司账上的现金流越来越紧张,员工的士气也越来越低落。有好几次,我都想过放弃。
但每次想到李明当年抵押房子支持我的场景,想到这些年和我一起拼搏的员工,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为了解决危机,我做了几个关键决定。
首先,我亲自飞到国外,拜访那个终止合作的客户。经过一周的谈判,我终于说服他们给我们一次机会,同意恢复合作,但条件是我们必须在三个月内拿出新产品。
其次,我重新组建研发团队,从国内外招聘了更多的优秀工程师。虽然成本增加了,但我们的研发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最后,我决定拓展新的市场。我们开始进军汽车电子领域,这是一个高端市场,利润率更高。
这三个措施救了公司。到了2006年底,我们不仅扭亏为盈,还实现了50%的业绩增长。
投资人非常满意,决定追加投资。
2007年,我们启动了上市计划。
“张华,你是认真的?”李明问我。
“当然是认真的。”我说,“公司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上市是必然的选择。”
“那我这10%的股份……”李明有些激动。
“到时候你就是千万富翁了。”我笑着说。
李明愣了一下,然后眼睛红了:“张华,谢谢你。”
“该谢的是我。”我说,“如果不是当年你抵押房子支持我,就没有今天的华明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