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一产科医生看着空荡荡的科室,回想起了八年前的夜班。
产房走廊摆满加床,一晚上要接生完十三个娃,可谓是连轴转。
但到了如今,病房没人事小,不少医院的产科甚至都关闭了,医生都被迫转部门了。
而如此巨大的反差,正在全国无数产科上演……
![]()
产科的“冰火两重天”
还记得2016年全面二孩落地时,产科可是医院最热闹的地方。
有产科医生称,龙年那阵,每月要接上千个产妇,产科比菜市场还挤。
当然了,那时的辛苦也是实打实的,有医生一晚上连做8台剖腹产,手术服被汗水浸透,下台后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
病房里三张床挤四个产妇是常事,家属只能在走廊打地铺。
可即便如此,医护们脸上都有劲儿,毕竟每一声啼哭都代表着希望。
可谁也没料到转折会来得这么快,从2016年到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少了七百多万。
现在国内多地医院的产科接连关停,甚至有医生收到了科室可能改成妇科病区的通知。
曾经的“香饽饽”,如今反倒成了医院的“赔钱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
背后真相
当然了,年轻人不愿生孩子,最先被提起的就是钱。
有数据算过,一个孩子从怀孕到大学毕业,平均要花60多万,一线城市更是离谱,直奔200万而去。
![]()
就这么一笔账算出来,压得无数年轻人喘不过气。
怀孕时的产检、补品是开胃菜,孩子出生后,奶粉、尿布、早教班轮番“吸血”。
朋友家的娃刚三岁,光兴趣班一年就花两万多,幼儿园选公立挤破头,私立一个月学费抵得上半个月工资。
这还没算生病住院的钱,随便生个小病就得花掉上千块。
而更糟的则是隐形成本,女性怀孕后,晋升机会往往泡汤,有的甚至被调去边缘岗位。
![]()
至于男性想休育儿假,多数公司根本就不落实,毕竟休了就意味着升职无望。
生个孩子像场职业“减速带”,谁愿意拿前途冒险。
此外,现在的年轻人连自己的时间都快没了,哪有功夫带娃?
996的工作模式很常见,通勤两小时是常态,下班回家只想瘫着,恋爱都成了奢望,更别说养孩子。
托育服务的缺口更是戳心,2023年的数据显示,0到3岁婴幼儿入托率才5.5%。
![]()
多数家庭只能靠老人帮忙,可要是老人身体不好,年轻夫妻就彻底陷入两难。
有个同事为了带娃,妻子辞了职,全家靠丈夫一个人挣钱,日子紧巴巴的。
我见过不少年轻父母的崩溃,白天上班像打仗,晚上回家要喂奶、换尿布,孩子一哭就得爬起来。
长期睡眠不足,工作频频出错,最后只能咬着牙请高价保姆,每月工资大半都给了保姆费,这种身心俱疲的滋味,谁都怕。
![]()
而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也让生育变得不再是必选项。
90后、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着长大,更习惯“被照顾”,不想被孩子束缚。
他们觉得,人生不是只有“结婚生子”这一条路。
女性的觉醒尤其明显,现在的姑娘学历高、事业心强,不想因为生孩子放弃职场。
职场上的隐性歧视更让她们寒心,招聘时被问“打算什么时候生”,怀孕后被边缘化,这些都让她们对生育望而却步。
![]()
还有些年轻人想得更现实:自己都在“内卷”里挣扎,何必让孩子再来遭一遍罪?
他们说,要是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不如干脆不生,这种“负责任的逃避”,透着太多无奈。
当然了,为了解决这个现状,官方也不是没有发过力,各地都在发生育补贴,有的地方一年补3600元。
可比起动辄上百万的育儿成本,这点钱实在是杯水车薪。
当然了,企业也得担起责任,别再把怀孕的女员工当负担,落实好产假和育儿假,让男性也能安心回家带娃。
![]()
只有打破“育儿是女人的事”的偏见,女性才敢放心生孩子。
当生育从“自然选择”变成“精密计算”,我们该做的不是催年轻人生孩子,而是创造一个让他们敢生、敢养的环境。
毕竟,每一声新生儿的啼哭,都是未来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