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撞到门框,或是宝宝翻身从床上跌落,头上转眼鼓起一个软软的大包……这种让人心头一紧的情况,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因头部磕碰前来就诊的孩子很常见。这个“包”在医学上称为头皮血肿。虽然常见,但如何处理、何时该去医院,常常让家长们心里没底。今天,我们就来把头皮血肿说个明白。
壹 认识头皮血肿
简单来说,头皮血肿是头皮下的血管破裂后,血液聚集在头皮组织间隙中形成的包块。
你可以把头皮想象成一个“千层饼”,它其实分为5层(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骨膜)。血管和神经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层,虽然结构紧密,但受到撞击时,这些脆弱的血管还是容易破裂出血。
由于头皮各层之间连接很紧,流出的血液无法扩散,只能被困在局部,于是就鼓起一个包,它本质上是一种局限在头皮里的内出血。
贰 3种血肿,位置不同
根据出血的深浅位置,头皮血肿主要分为3种。
皮下血肿位置:最表浅,位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之间。特点:通常体积小,摸起来有点硬,可能伴有头皮擦伤,疼痛感比较明显。
帽状腱膜下血肿(在婴幼儿中常见)位置:在帽状腱膜和骨膜之间的疏松层。特点:这一层空间大,血肿容易扩散,摸起来软软的有波动感,有时血肿巨大,让人害怕。
骨膜下血肿位置:最深,位于骨膜和颅骨之间。特点:骨膜在颅骨缝处连接紧密,血肿不会跨过骨缝,通常局限在某一块颅骨上,边界清晰。
叁 记住3步处理法
万一孩子撞出个包,记住以下处理步骤,能帮助更快消肿。
黄金48小时,冷敷是关键
目的:用低温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减轻肿胀和疼痛。方法: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冰块或冷饮,敷在血肿上。切记,不要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频率:每次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可重复。伤后48小时内坚持冷敷,效果最好。
48小时后,转为热敷
目的:用热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的吸收和消散。方法:用温热的毛巾敷在血肿处。频率:每次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特别注意,千万不要揉!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想用手把包“揉开”是错误的。用力揉搓可能导致二次损伤,加重出血;也可能使已凝固的血管破口再次裂开;如果存在未发现的颅骨骨折,揉搓还可能会增加额外风险。
肆 出现这些情况,及时就医
头皮血肿本身通常不危险,但要警惕撞击可能伤及颅内。如果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别耽搁,应立即就医。
意识状态异常:嗜睡、叫不醒,昏迷或异常烦躁、哭闹不止、胡言乱语。
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反复呕吐、视力模糊、抽搐,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颅骨骨折迹象:耳朵或鼻子流出清澈液体或血水(可能是脑脊液漏);眼眶周围或耳后出现迟发性瘀斑(像熊猫眼)
血肿本身异常:血肿巨大,摸起来非常硬、张力高;或血肿持续增大,不见消退;或触摸疼痛明显,张力高,伴发热。
郑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王朝林|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