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神经根阻滞,作为麻醉科与疼痛科的核心介入技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乃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疾病的诊疗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然而,传统的“盲穿”或依赖放射线引导的方式,常伴随着定位不确定与辐射暴露的隐忧。
超声技术的引入,实现了从“经验穿刺”到“影像导航”的根本性跨越,使术者能够实时看见神经、血管与针尖的动态位置,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操作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尤为重要的是,大量前沿研究已证实:相较于传统荧光透视(X光)引导,超声引导技术在穿刺准确率上已达到非劣效性 【2】 ,同时更以无辐射暴露的独特优势,推动疼痛介入诊疗进入了一个精准化及更智能、更安全的新时代。
![]()
颈神经根阻滞示意图
一、适应症、禁忌症
1.适应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颈肩臂放射性疼痛的鉴别诊断;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术前评估或术后疼痛控制;
部分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2. 禁忌症:
穿刺部位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拒绝或不能配合;
对局麻药过敏;
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慎用。
二、基础解剖与超声解剖
基础解剖: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后的行程
1.进入结节间沟(第一阶段)
骨性标志:C4‑C6 椎体横突的前结节与后结节形成一个向外下方的 “U” 形或沟槽结构,即结节间沟;
神经根位置:神经根位于前、后结节之间的沟内,表浅、被松散结缔组织和脂肪包裹,便于超声探查;
关键血管: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起始后首先进入第 6 颈横突孔,随后在结节间沟的深部、神经根的前内侧行走;
空间层次(从深到浅):椎动脉 → 颈神经根 → 前、后结节之间的缺口(即穿刺路径);
超声要点:使用高频探头(10‑15 MHz)横切显示前后结节的强回声,利用彩色多普勒确认椎动脉位置,针尖应在横突后结节前缘、神经根外侧进针,避免向内(靠近椎动脉)或过深穿刺。
2.穿出结节间沟进入斜角肌间隙(第二阶段)
肌肉“嘴唇”:前斜角肌起自 C3‑C6 前结节,后斜角肌起自 C2‑C7 后结节;神经根从两肌的起始腱纤维之间的“嘴唇”中间穿出;
根的汇合:
C5、C6 神经根立即汇合形成上干;
C7 神经根单独继续为中干;
C8、T1 汇合为下干;
进入臂丛:根部穿出结节间沟后进入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三角形肌间沟,随后形成臂丛的上、中、下干。
3.临床/操作意义
阻滞最佳部位:结节间沟内是选择性颈根阻滞的主要靶点,超声可清晰辨认骨性结构、神经根及椎动脉,提供安全的穿刺路径。
主要风险:若针尖偏向内侧或进针过深,极易误伤椎动脉,引发出血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
安全技巧:
先定位 C6 横突(前结节最明显),确认前后结节之间的神经根;
使用彩色多普勒锁定椎动脉;
采用平面内(in‑plane)进针,针尖始终保持在横突后结节前缘、神经根外侧;
注射少量局麻药(1‑1.5 mL)避免药液向椎管内扩散。
椎间孔 → 结节间沟(骨槽) → 椎动脉(深) → 神经根(浅) → 前/后结节缺口(穿刺点) → 前斜角‑中斜角肌间隙 → 上/中/下干 → 臂丛。
超声解剖:一图读懂超声解剖
![]()
![]()
超声下C4-7前后结节解剖图
三、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
1.体位及探头摆放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垫薄枕,头稍偏向对侧,使颈部皮肤肌肉向健侧轻度拉伸。操作者位于患者后方头侧,超声仪置于对侧便于视野同步。探头表面涂耦合剂后,以无菌套覆盖,横向放置于颈部中段,寻找目标横突,由于C7椎体横突只有后结节,没有前结节,常常作为超声下定位的重要标志,再微调至神经根显影最佳位置。
2.进针入路
推荐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由外侧向内侧穿刺,全程可见针道。穿刺针(常用22G–25G,长度5cm)沿探头长轴方向进入,穿过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避开血管,直达目标神经根周围的筋膜间隙。
3.局麻药浓度及容量
常用局麻药为0.2%–0.4%罗哌卡因,容量一般为2–4 mL。有研究表明,注射药物容量达4ml时,药物可以扩散至椎间孔内的硬膜外间隙【3】。所以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若为诊断性阻滞,可选用低浓度、小容量;治疗性阻滞则可适当增加浓度与容量,但需警惕药物扩散至椎管内或血管内的风险。
4.操作技巧
靶点位置: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的最佳注射点,是让针尖精确到达横突沟内、神经根周围的筋膜间隙。
安全核心:始终在后结节的外侧方进针,利用前结节作为“挡板”,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针尖滑向前内侧的椎动脉。采用平面内技术,全程可视化针尖,确保其位于前、后结节连线之间,并停留在神经根水平,避免过深。注药前务必回抽,确认无血、无脑脊液,并在注射时实时观察药液的“水分离”效应和扩散情况,确保其包裹神经根而非进入血管或硬膜外。
四、实战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已广泛应用于:诊断性阻滞:帮助明确疼痛来源,如鉴别C6与C7神经根病变。治疗性阻滞:用于急性神经根水肿、炎症性疼痛的控制。联合治疗:与类固醇药物联用,增强抗炎效果。
实战病例为中年女性患者,因“右上肢放射痛3个月”就诊,MRI提示C5–C7椎间孔狭窄,术前需要明确具体颈椎间盘突出受累最严重的节段,经超声引导下C6神经根阻滞后症状明显缓解,考虑为C6神经根受压所致。
五、技术进展
1.高频探头分辨率提升
采用更高频率(≥13 MHz)线阵探头,使得神经根、筋膜层次在二维超声图像中的对比度和细节显著增强。临床研究表明,使用高频探头能够在颈部、肩胛等深部解剖区域清晰显示神经走行,从而降低因“看不清、辨不明”导致的误穿风险 。
2.融合成像(Ultrasound + MRI/CT)
将术前的MRI或CT三维数据导入超声系统,利用软件实现实时图像配准,形成“超声‑影像融合”。该技术能够在超声视野中叠加骨骼、血管等结构的高分辨率解剖信息,帮助麻醉医生在复杂解剖(如颈椎横突、胸廓深层神经)下精准定位目标神经。当前文献对该技术的系统评估仍有限,尚缺乏大样本临床对照数据,需进一步验证其在降低穿刺次数和并发症方面的实际效益 。

3.人工智能(AI)辅助全流程导航
基于深度学习的实时图像识别与路径规划系统,能够自动标记神经、血管并预测最佳穿刺路径。相关研究展示了AI‑驱动的超声导航在模拟穿刺路径、实时提示针尖位置方面的潜在价值,尤其在高BMI或解剖变异患者中提升了成功率。

4.针具显影增强技术(Echogenic Needle)
通过在针体表面加入微结构或特殊涂层,提高针尖在超声波下的回声强度,实现“一眼可见”。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4】 ,使用回声增强针在神经阻滞和血管穿刺中的可视化率显著提升,操作时间缩短,且对并发症的降低趋势明显。
八、总结与展望
颈神经根出椎间孔后,行走于一个由骨性结构(前、后结节)保护的沟槽内,其前方内侧紧邻着危险的椎动脉,并被斜角肌的起始部所覆盖。这段解剖关系是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能够实现“精准”与“安全”的基石。透彻理解此处的立体解剖,是将二维超声图像转化为三维操作空间的关键。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是一项集解剖知识、影像技术与操作经验于一体的精准医疗技术。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清晰的超声解剖认知、合理的药物选择和药量是保障疗效与安全的关键。随着超声设备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将在疼痛诊疗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提供微创、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作者简介
![]()
![]()
参考文献
[1].Takahashi R, Kajita Y, Harada Y, Iwahori Y, Deie M. Clinical results of shoulder manipulation under ultrasound-guided cervical nerve root block for frozen should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J Orthop. 2020 May 29;21:297-301.
[2].Cui X, Zhang D, Zhao Y, Song Y, He L, Zhang J. An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randomized trail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ultrasound-guided selective cervical nerve root block and fluoroscopy-guided cervical transforaminal epidural block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nn Med. 2022 Dec;54(1):2681-2691.
[3].Kang S, Yang SN, Kim SH, Byun CW, Yoon JS. Ultrasound-Guided Cervical Nerve Root Block: Does Volume Affect the Spreading Pattern? Pain Med. 2016 Nov;17(11):1978-1984.
[4] .Johnson AN, Peiffer JS, Halmann N, Delaney L, Owen CA, Hersh J. Ultrasound-Guided Needle Technique Accuracy: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Passive Magnetic Tracking Versus Unassisted Echogenic Needle Localization. Reg Anesth Pain Med. 2017 Mar/Apr;42(2):223-23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