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黄加
近日,漯河市心血管病医院(市六院)耳鼻喉科收治一名因流感后出现左耳听力下降的患儿。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通过规范治疗,患儿听力已恢复正常。
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许多患者在经历发热、咳嗽、鼻塞等典型流感症状缓解后,却出现耳部异常感觉:听力减退,自觉耳内存在隔膜感;耳部闷胀,似有液体存留;自声增强,感觉自身说话声音在颅内共鸣;部分患者还伴有持续性耳鸣。这些症状的出现,需高度警惕流感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性。
咽鼓管的核心作用
分泌性中耳炎的特征在于中耳腔内积液形成,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非外源性细菌直接感染所致。
咽鼓管作为连接鼻咽部与中耳腔的生理性通道,具有调节中耳内外气压平衡、引流中耳分泌物的关键功能。当流感病毒感染时,鼻腔及咽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水肿。此种炎症状态可迅速波及咽鼓管咽口,导致这一原本狭窄的管道发生阻塞。
中耳病理改变过程
咽鼓管阻塞后,中耳腔形成相对封闭状态:腔内空气逐渐被黏膜吸收,形成负压环境,引起鼓膜内陷。同时,黏膜分泌的液体无法正常通过咽鼓管排出,持续积聚于中耳腔内。这些积液直接导致声音传导障碍,引发听力下降、耳闷及耳鸣等症状。由于该病理过程不伴有耳道溢脓等典型感染征象,易被患者忽视,但对听功能的损害确实存在。
典型临床表现
感冒或流感后若出现以下症状,应考虑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听力减退:听觉敏感度下降,声音感知遥远,如处密闭环境中;
耳内闷胀感:持续性耳部堵塞感,类似游泳后耳道进水;
自听增强现象:感知自身发音较正常明显增强;
低频耳鸣:耳内出现“嗡嗡”或“轰轰”样声响。
注意事项
严禁自行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或双侧鼻孔同时用力擤鼻涕(推荐单侧交替轻柔擤鼻),这些行为可能加重病情或诱发继发性感染。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至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专科医生将通过耳内镜检查及听力检查(一种无痛的听力检测)明确诊断。
在秋冬流感流行季节,应加强对耳部健康的关注。若感冒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和耳闷感,不应简单归因于“上火”或休息不足,需考虑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是预防听力永久性损伤的关键措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