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一两年,留言后台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生不起。
冰冷的数据摆在那——2024年,全国新出生人口刚刚超过950万,去世人数还要多出一百多万。政策在发力,从二胎全面放开,到三胎落地,口号喊了不少,“真金白银”也砸了进来,可曲线没有回头。2016年的高点,接近1800万,如今几乎砍半。大家心里明白,这不是一句“多生孩子”能解决的事。
我去过几个城市的社区,普惠托育园门口,年轻爸妈抱着孩子问:“还招吗?”工作人员摊手:“满了。”这不是个案。名额稀缺到“一位难求”,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配套的滞后。另一边,职场里对育龄女性的“隐形门槛”,没有刚性约束,没有有效惩罚,习以为常。
![]()
政策给钱,听着是雪中送炭,落地却像小雨点。一套房动辄150万,年轻人月薪在三千到六千徘徊,养一个孩子到大学,账一列,够在二三线城市付个首付。每年几千、一万的补贴,真能撬动生育意愿吗?更扎心的,是“补贴还没到账,母婴用品先涨价”的乱象,钱没有到家长手里,倒是先进了不良商家的口袋。
说白了,关键不是“送钱”,是让年轻人有能力赚到能养家的钱,有时间、有制度保障去抚育。否则,那点补贴,存在感就弱。
补贴达不到预期,一些“专家建议”开始刷屏。有人提出“一妻多夫制”,有人建议“引进外国女性解决性别失衡”,还有人主张把养老金、保障房资格与生育数量捆绑,不生就该受点惩罚。
![]()
我看了原话,直觉是凉的。前两条,把婚姻和情感做了抽离,把女性和家庭当成可调配的“资源”。人不是数据的填充物。第三条更狠,带着“威胁感”,把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和个人生育选择绑在一起,边界被拉扯得模糊。一个月薪三五千、房租首付压得喘不上气的年轻人,会把这叫“激励”吗?
公众的愤怒不难理解。那种“何不食肉糜”的语法,和“让穷人把闲置房租出去、把车拉去跑滴滴”的老调,换汤不换药。当一个群体几乎没有所谓“闲置资源”,连生育的自由都被裹挟进来,反弹就在所难免。
很多女性跟我说,生育成本,不是从怀孕那天开始,而是从投递简历那一刻。简历被贴上“未婚未育”的标签,面试里绕不开“什么时候结婚”“打算要几个”这些问题。等孩子哇哇落地,休完假回到岗位,现实就摆在桌面上——岗位被顶替,调去边缘部门,开会没名字,项目被收回,绩效无法体现能力。职业赛道像被按了暂停键,甚至直接换了跑道。
![]()
有城市已经动手,比如杭州,对歧视育龄女性的企业,最高处以五万元罚款。这一步该点赞,但放到现实的潜规则里,能量还是弱。缺少刚性约束,就会被绕开,就会“阳奉阴违”。
把账摊开看,哪一项都不轻。大城市里,房价收入比飙高;二三线城市,买房往往要掏空“六个钱包”。一套房签下去,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抵押。年轻人先被按在房贷上,再被教育、医疗反复摁头。彩礼这事,个别地方被抬到了夸张的高度,江西有过“68万+五金一房”的说法,农村地区二十万并不稀奇,城市婚礼二十多万。婚都还没结,就先被掏空。
婚后也不会轻松。多数是双职工,下班不是休息,而是第二战场。辅导作业,盯网课,做家务。个人时间被无限压缩,精神内耗成为常态。很多人不是不喜欢孩子,是觉得自我牺牲要到刹不住的地步,那份“窒息感”太真了。
那条路在哪?不少读者问我。看问题就要看要害。我的答案可能不花哨,但脚踏实地。
![]()
![]()
说白了,生孩子不是道德难题,是个综合治理题。让年轻人看到“能活下去、能往上走、能有盼头”,自然有人愿意把家庭搭起来。逼是不行的,罚也不行,靠那点“变相威胁”,只会把人越推越远。
我写到这,心里还是沉沉的。数据冷,故事热。每一个犹豫的年轻人背后,都是一份“算不过来”的账本。当政策把钱撒出去的同时,也把时间、空间和安全感送到位,曲线才有可能拐头。
你呢?你所在的城市托育好抢吗?单位对孕产妇的态度变了吗?彩礼、房贷、教育开销,哪一项最压你?欢迎在评论区把你的真实账本摊开,也欢迎把你所在城市的好做法分享出来。只有把声音汇到一处,路才能越走越清。我们评论区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