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弟弟终于把玉米爷收回来了,农民群体越来越被社会漠视|二湘空间

0
分享至

“国庆”收假后第三天,连续下了三十多天的雨还在下着,时大时小,没有一点要停的意思,淅沥声不绝于耳,凌晨两点多了我仍然没有睡意,想来应该是下午多灌了两杯茶。躺下起来几次,洗了几件衣服又收拾了衣柜,看了几十页书,想着再不能不睡,岁数大了,这样熬夜脸色会越来越差。看了一眼手机就准备睡,却看到朋友圈弟弟刚发出的一个视频,他配文“终于把玉米爷收回来了”,我刚刚泛起的薄如蝉翼的睡意立即四散消失。

我在微信上问弟弟,雨还在下,玉米是怎么收回来的。弟弟语音回复我,说自己排了一下午队,追赶十多里地,跑了两个乡,才叫来一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进地。收割机挺先进,轰隆隆开过去,将玉米棒子卷进机器直接打成颗粒出来,但却无法将玉米粒转运出地,需要一辆货车配合,同时叫来转运粮食的轻卡一进地就陷进被雨水泡了一个月的烂泥里,弟弟又叫来拖拉机来拖这辆轻卡,不行,又换装载机去拖,装载机也陷进地里出不来,再次叫来一辆巨型拖拉机才将前面几台车陆续拖出地头。收割机是下午六点进地的,本来一两个小时就能完工的活,一直折腾到凌晨一两点。画面里是弟弟朋友一个巨大的场房,他将刚收回来的湿淋淋的玉米就摊晾在这里。

我几乎能想象得到父母站在雨里看着几台机器先后陷在地里紧张而焦急的神情。他们年逾古稀,体力和精力都有限,以往天气晴好时还可以在地里扑下身子掰玉米或者转运玉米,但碰到今年这样的雨淋天气,他们干着急没有办法,他们既心疼自己的儿子和前来帮忙的亲友,又为陷在泥里的机器捏着一把把汗。雨在唰唰地下,地里的人声、机器声混在一起,根本没有一丝收获的喜悦,人们抹一把汗水抹一把雨水,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还在恨自己力不从心。直到将湿淋淋的玉米全部转运到那间宽大的厂房,所有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图片由豆包生成

今年的天气真让人无语,春天不下一滴雨,干旱持续到秋天,好不容易种上了玉米,还是旱得土地冒烟玉米叶子打卷。父亲七月、八月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一趟一趟往返于县城与农庄,一遍一遍浇地抗旱保苗。九月份儿子开学后,我去父亲的农庄掰回了几袋新鲜嫩玉米,扒开青绿的包衣,嫩黄色的玉米籽粒饱满,奶呼呼的玉米籽粒像听话的小学生一般整整齐齐列队贴在玉米棒子上,没有一丝受旱缺肥的迹象,煮熟吃仍然是小时候的味道。父亲擦着汗说,多亏浇了几遍水,玉米长势喜人,亩产肯定能过千。

谁能想到,七月八月抗旱浇下的玉米,最终涝在了十月。

国庆节长假期间,雨仍在下,没心没肺一门心思就是下雨,好像要将前半年欠下的雨水一口气补齐在这个收获季。父亲和弟弟冒着雨去掰一片被风刮倒的玉米,那是收割机将来无法收割的玉米。颗粒归仓从来是农民最朴素的心愿。父亲知道我要照顾一个即将高考的孩子,地里的大小活从来不叫我帮忙。屋子里房檐下挂着玉米,走廊上晾着玉米,库房里也晾着玉米,他们房间的地上也摊着玉米,来不及分拣,玉米颗粒与整根玉米棒子混在一起,虽没有发芽却仍有一部分发了霉。

预报未来一周还有雨,手机里时不时地就刷到河南、山东、安徽农民披着塑料布在齐腰深的水里掰玉米的视频,还有全家老小冒雨拔花生,拔下的花生堆在地头在雨水的浸泡下又长出了新芽,父亲坐不住了,打算雇周边十来个村民来进地抢收玉米。他已经知道周边收粮点每斤玉米六、七毛钱在收购当季的玉米,而且也知道即便是玉米全部收回来,连交地租都不够,赔钱是铁定了的事,但他也希望赶紧将玉米收回来。他不计成本,只心疼自己辛苦种下的粮食收不回来。


图片由豆包生成

少年时代经历过贫穷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饥饿的记忆使父亲一生敬畏土地,珍惜粮食。我看着父亲湿透的衣裤,疲惫的神情以及换下来沾满黄褐色泥浆的雨鞋劝他,算了吧,玉米真不值几个钱,天灾面前,你和我妈身体重要,再说收回来也没地方晾晒。

“粮食是国之大者,要存粮于地,存粮于仓”,这不仅是写在文件里的要求,也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从古到今,粮食对于百姓的生存、民族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粮食需要农民去种,轻徭薄税是古代农民朴素而卑微的愿望,现在,既没有徭役,也没有赋税,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农民的待遇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先辈,但农民幸福了吗?这个问题真的让人难以回答。事实是,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是改善了,但农民群体越来越被社会漠视,以致他们集体陷入了某种沉默。

我们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清楚地知道,每一寸钢筋水泥的背后,都藏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每一份GDP增长的数据中,都浸透着这个被称作“农民”的群体的汗水与泪水。

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农民长达三十多年的“隐形纳税”生涯。1978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粮的平均收购价仅为11.03元/50公斤,而生产成本却高达13.5元/50公斤。这意味着,农民每上交50公斤粮食,就要净亏损2.47元。

在市场经济中,亏本的买卖无人问津。但在计划经济下,这成了农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这种价格“剪刀差”并不是市场自然形成,而是制度刻意设计的结果。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1952-1978年间,通过剪刀差从农业转移的资金累计达749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9.8%。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抽取”267.6亿元资金——这些钱流向了工厂、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却从农民的口袋中悄然消失。这是数以亿计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沉重代价。

而另一方面,农民因户籍制度被束缚在土地上。翻开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条例构筑了一道将中国社会分为两个世界的高墙,墙内是享受全面保障的城市居民,墙外是数亿处在温饱线上的农民。这道户籍墙不仅锁住了农民的身体,更锁住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图源网络

公安部档案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非农业户口仅占总人口的18%,却享受了90%以上的社会保障资源。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更成为一种等级秩序。在就业领域,城市居民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享受固定工资、福利分房和退休保障;农民则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除极少数通过“招工、升学、参军”渠道跳出农门外,大多数人的命运早已写定。

中国60岁以上的农民现有1.8亿之多,城市职工普遍60岁退休,实行“单位养老”,1978年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50-80元,现在多达数千甚至上万元每月,农民以前依赖“养儿防老”,现在60岁以上老人按月可领200元左右的养老金,看似待遇比之前改观很多,但城乡之间养老金的差距竟有20多倍。究其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债务,最终转化为当下养老金账户上的巨大鸿沟。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阶段性建立”,导致了对历史贡献的认可出现严重失衡:企业职工在1991年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1991年前的工龄被“视同缴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2014年养老金并轨后,2014年前的工龄也获得“视同缴费”认可。唯独农民,在2009年新农保建立前,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得到承认。这种“视同缴费”制度,本质上是对计划经济时期“低工资换养老”历史契约的追认。城市职工当年的低工资,被视作一种“延迟支付”,国家通过养老金的形式兑现历史欠账。

但农民呢?他们同样付出了劳动——节衣缩食“交公粮”、“粮食统购统销”、“提留款”等等,同样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甚至付出了更大牺牲,却始终被排除在补偿机制之外。


交公粮 图源网络

那些在饥荒中省下的口粮、在田埂上流下的汗水、在岁月里被遗忘的牺牲,不该只成为历史的注脚。农民的诉求从来不是特殊照顾,而是同等权利——正如他们当年用粮食支援工业、用劳动建设国家时,从未要求被特殊对待,只是默默承担了时代赋予的重担。

在当下,一家一户的农民如果仅靠几亩土地粮食的产出来自给自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基本是天方夜谭,所以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外出打工,户籍制度的宽松化,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二三线城市人口流向一线城市,县区人口流向地市级城市,青壮年进城了,农村只留下年事已高的老人和留守的孩子,农村劳动力越来越老龄化,农村日益空心化,“乡村振兴”这个宏伟的蓝图不知要靠什么才能实现。

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的发展全球瞩目,农民靠天吃饭几千年了,至今却仍然在靠天吃饭,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国庆长假期间,高速路上车流滚滚,即便是连续下雨景区里依然到处是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一片盛世繁华景象,而镜头看不见的另一边,却是农民低头和着泪水在雨里水里抢收玉米。


图片由豆包生成

今年年头不好,玉米价格竟然连续下跌,六七毛钱一斤,就这,收粮人还不敢放开收,某些地方甚至拒收农民从雨里抢收回来的湿粮,因为场地和烘干设施不足,收粮部门和粮商不愿意把风险揽在自己手里,所以拒收也可以理解,但是,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呢?眼看着秋庄稼在收获季受灾,据说中央财政陆续将救灾款下拨,据以往的经验推测,大多数农民对此项救济并不抱什么希望。

事实上,这些救灾款确实与种粮人没有多大关系,省里下拨的救灾款仅仅用于补贴参与秋粮收获的收割机主。农民耕种、施肥、浇水付出了心血,收割机经营主本来就以为人收割庄稼牟利,在粮食大面积受灾、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往年机器收割七八十元一亩地的价格今年提到了一百元,最后救灾款却落进了收割机主的口袋,对此,农民仍是无奈承受,集体保持沉默。也许,在父亲和弟弟的心里对收割机主肯冒雨过来帮助他们收获玉米怀有深深的谢意。

种子、肥料、农药、农机人工等就得几百,还有近千元的地租,这笔开支是压在弟弟和父亲身上沉重的负担。而粮食价格一块多钱三十多年了,父亲还要种这十几亩地,我只能怪自己无能,不能使父母坦然放弃土地,过轻松自在的生活。弟弟一个贸然的决定,承包下这个近百亩土地的农庄,却成为囚禁父母晚年幸福生活的牢笼。经历了建设初期的艰难时刻以及果园丰收带来的快慰,十多年过去,父母渐渐习惯了居住在远离故土与家园的这片土地,他们耕作、收获,一季又一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果树、种红薯、种蔬菜,直到白发覆盖了头顶,直到脚步越来越迟缓。水果行情一年不如一年,去年夏天收完最后一茬樱桃后,不得已砍掉了果树改种庄稼。小麦玉米没有多少收益,但起码不用担心果子丰收了价格却跌了甚至没有客商来收购。父母并不指望勤劳致富,他们一半被动一半自愿地生活在这片自己一点一点打造起来的农庄里。父亲说土地让他踏实,其实他只是想减轻儿女的负担。


《老农民》剧照 图源网络

幸亏弟弟有个好身体,幸亏他有一帮好哥们,这才将这一季庄稼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我知道,此时此刻,关中平原大多数农民的庄稼还泡在雨水里,也许还有更多的人在这个夜里辗转难眠,可是能怎么办呢?还得咬牙扛下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季的庄稼里,不是吗?不管城里房价多高,药费多贵,教育多卷,在庄户人的心里,地里的收成是不能放弃的生活保障,他们比任何人更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以为是下午多喝了两杯茶导致的失眠,看到弟弟发的视频,我才想到,也许是血脉相连,与父母兄弟天然的心灵感应使我的某根神经一直在为他们揪心,天知道,他们刚刚经历了多么难熬的一天。

我的弟弟七尺汉子,本本分分,凭着勤劳和毅力将这个农庄苦苦支撑了十多年,他从不抱怨,但他现在把玉米叫“爷”,我不知道怎样安慰我的弟弟,只是发了几个字,“早点休息吧”……

作者简介:贾燕燕,陕西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风定落花香》《一半烟火》,诗集《北方无海》。

~the end~

声明:包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日本媒体喊击沉福建舰,美日暗中联手,中国航母真有那么好打?

日本媒体喊击沉福建舰,美日暗中联手,中国航母真有那么好打?

Ck的蜜糖
2025-11-14 00:47:41
1979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全文

1979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全文

博故
2025-11-13 16:24:12
吉林省6名70后干部履新!包括长白山管委会主任,松原市长,辽源市长!

吉林省6名70后干部履新!包括长白山管委会主任,松原市长,辽源市长!

长春新风采
2025-11-12 20:03:54
暴走团现身香港后续:高音喇叭扰民,领队身份被扒,已不是第一次

暴走团现身香港后续:高音喇叭扰民,领队身份被扒,已不是第一次

央小北
2025-11-12 13:20:58
闹大了:退貂女子全网社死,商家再放猛招:不计成本,追究到底

闹大了:退貂女子全网社死,商家再放猛招:不计成本,追究到底

诗意世界
2025-11-12 18:03:04
持续发酵,055大驱过航日本,日威胁打击中方航母,军事专家解读

持续发酵,055大驱过航日本,日威胁打击中方航母,军事专家解读

起喜电影
2025-11-14 00:19:03
楼上大爷偷我快递不认,我换地址把寄去公司,几天后物业打来电话

楼上大爷偷我快递不认,我换地址把寄去公司,几天后物业打来电话

秋风专栏
2025-10-06 11:43:21
偷拍者的镜头精准无误!

偷拍者的镜头精准无误!

蜻蜓世音
2025-11-09 12:22:16
重磅 土耳其足球被抄家:102名球员被禁赛 3豪门仅穆帅老东家幸免

重磅 土耳其足球被抄家:102名球员被禁赛 3豪门仅穆帅老东家幸免

风过乡
2025-11-13 22:20:09
电影《731》延长上映至12月17日

电影《731》延长上映至12月17日

界面新闻
2025-11-13 10:50:02
4-2!斯诺克最新战报:塞尔比清台2分险胜冲赛点,卫冕冠军翻车?

4-2!斯诺克最新战报:塞尔比清台2分险胜冲赛点,卫冕冠军翻车?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13 05:26:03
50岁龚琳娜独居深山,房子后面是一片坟地,离婚后养猫为伴不害怕

50岁龚琳娜独居深山,房子后面是一片坟地,离婚后养猫为伴不害怕

疯说时尚
2025-11-13 16:41:48
从福建舰与美军福特号的战力对比分析:我海军已占据全面优势

从福建舰与美军福特号的战力对比分析:我海军已占据全面优势

武器知识
2025-09-26 07:00:03
全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潘展乐头名晋级决赛,冲击个人单项首金

全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潘展乐头名晋级决赛,冲击个人单项首金

全景体育V
2025-11-13 19:35:41
茼蒿立大功!医生调查发现:茼蒿对这5种疾病有好处,建议常吃

茼蒿立大功!医生调查发现:茼蒿对这5种疾病有好处,建议常吃

阿纂看事
2025-10-13 15:36:03
奇瑞汽车就天门山挑战测试意外致歉:将承担赔偿责任,做好善后工作

奇瑞汽车就天门山挑战测试意外致歉:将承担赔偿责任,做好善后工作

界面新闻
2025-11-13 07:24:42
副院长又冲上热搜!原来又冒出一个小四,瓜太大了!

副院长又冲上热搜!原来又冒出一个小四,瓜太大了!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12 19:34:34
小米集团CEO雷军:小米yu7获得2025国际压铸大赛最高级奖项!小米汽车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用户打造更安全、可靠的用车体验

小米集团CEO雷军:小米yu7获得2025国际压铸大赛最高级奖项!小米汽车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用户打造更安全、可靠的用车体验

和讯网
2025-11-13 14:41:12
四川一对夫妻冷战不说话,男子深夜加班回家见妻子没留饭失望回房,谁料,下秒妻子的举动让人泪目

四川一对夫妻冷战不说话,男子深夜加班回家见妻子没留饭失望回房,谁料,下秒妻子的举动让人泪目

品读时刻
2025-11-12 09:05:52
泰国男星嫁给50岁意大利富商,正式退出娱乐圈

泰国男星嫁给50岁意大利富商,正式退出娱乐圈

下水道男孩
2025-11-11 23:51:55
2025-11-14 03:00:49
二湘空间 incentive-icons
二湘空间
理性思考 感性文字
367文章数 2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高市早苗扯着眼皮诉苦:我现在每天只睡2小时

头条要闻

高市早苗扯着眼皮诉苦:我现在每天只睡2小时

体育要闻

跟豪门传了十年绯闻,他却偏要“择一队终老”

娱乐要闻

王鹤棣孟子义真要搭?

财经要闻

源峰25亿赌局!汉堡王中国"卖身"求生

科技要闻

月产能突破百万片,中芯国际Q3净利增43.1%

汽车要闻

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欧拉5预售价10.98万起

态度原创

亲子
时尚
艺术
教育
健康

亲子要闻

男子分享三个细节判断孩子快乐

被扫地出门的贵公子,真是活该

艺术要闻

春风拂面!古典美与工笔画的绝妙碰撞。

教育要闻

UCL全网第一波offer雨来袭!!!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