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医生坦白局:是的,我们降薪了

0
分享至

千万医护收入缩水背后:我采访了10位医生,他们的实话扎心了

凌晨三点,成都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的休息室里,护士李姐刚忙完一波抢救,脱下的防护服能拧出半盆汗。她坐在椅子上,手指哆嗦着点开手机银行,看完工资明细后,长长叹了口气:“你看这夜班费,以前一晚上130块,现在直接砍到65块,7月份绩效更是拦腰砍,这个月到手还不到5000块,比去年少了快2000,房贷都快不够还了。”



李姐的遭遇不是个例,现在随便找个医院的医护人员聊聊,十有八九都会说“收入降了”。有数据统计,全国57.9%的医务人员收入都在往下走,比去年多了20个百分点。不管是北京协和、上海瑞金这样的顶级大医院,还是县城里的小卫生院;不管是天天上手术台的外科医生,还是在社区看常见病的全科大夫,几乎没人能逃过这场降薪潮。

为了弄明白这事儿到底有多真实,我前前后后聊了10位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护,他们说的大实话,比任何数据都更扎心,也更能让人看清这场降薪潮的真面目。

重庆某县医院的张医生,已经从医10年了,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主治医师。他跟我说,自己的工资构成很简单,基本工资加绩效,以前基本工资才3000出头,全靠绩效撑着,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绩效能拿6000块,加上基本工资,到手近万,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可现在呢,绩效直接降到4000块,整体收入少了三分之一。“你说气人不气人,病人没少看,手术没少做,有时候忙起来连轴转24小时,收入反而降了。我家里两个孩子,大的上初中,小的刚上幼儿园,各种开支都等着钱,现在只能省吃俭用,以前每周还能带着家人出去吃顿好的,现在顶多在家做点家常菜。”

西部某省级儿童医院的王磊医生,情况也没好到哪去。他是主治医生,之前每个月总收入能稳定在1.5万元左右,这在当地算是中高收入了。可自从降薪后,收入直接缩水三分之一,现在到手刚过万。“我房贷每个月要还8000,剩下的钱要养孩子、养父母,根本不敢乱花。之前计划着今年暑假带孩子去海边玩,现在只能取消,把钱都攒着当备用金,万一家里有人生病,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就麻烦了。”

不同医院、不同地区的降薪幅度还不一样。三级医院的医生平均降薪38%,二级医院更狠,能到45%,护士的降薪幅度也普遍超过30%。我认识的北京某三甲医院普外科医生小王,他说自己所在的科室,人均管床比去年多了30%,每天手术排到晚上七八点是常事,周末还经常加班,可绩效反而降了。“这就是变相的降薪啊,干的活多了,拿的钱少了,换谁心里都不舒服。有时候累得站都站不住,想想工资条,真的没动力。”

而基层医院的情况更复杂。东部某地级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医生,每月基本工资才2800元,以前绩效能有2000元左右,现在绩效停发了一部分,每月到手只剩3200元。“我们这儿病人本来就少,大部分是老人来测测血压、开点慢性病的药,药品耗材零加成后,医院收入少了一大块,只能从我们的绩效里省。现在连下乡体检的补贴都减半了,大家上班的热情确实受影响,有时候真想辞职不干了。”

区域差异也挺明显的,非一线城市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医生降薪比例最高,能到63%。武汉、西安、杭州这些新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不少科室医生收入降幅都超过30%;而北上广深的顶级三甲,因为资源集中、运营相对稳定,降幅稍微低一点,但也普遍在10%-30%之间。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内科主任跟我透露,他们医院核心科室降幅在15%左右,像超声、检验这些辅助科室,降幅能到25%,主要是绩效分配方式变了。

不过也有例外,福建三明的医护就没怎么受影响。当地某医院的外科医生说,他们实行的是年薪制,薪酬是固定年薪加少量绩效,年薪标准由政府核定,不受短期医院营收影响,这次全国降薪潮中,他们的收入基本没变化。“说实话,看着全国各地的同行都在降薪,我们也挺庆幸的,至少收入稳定,不用为钱发愁,能安心看病。”

不同科室的降薪落差也很大。骨科、肿瘤科、心外科这些需要大量高值耗材的科室,受冲击最明显。某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跟我吐槽,以前人工关节一副能卖3万多,科室绩效也高,现在集采后降到8000元,要是治疗过程中超支了,还得医院自己承担,他们科室医生平均降薪40%。“现在做手术都得精打细算,能不用的耗材尽量不用,生怕超支扣绩效,有时候真的影响治疗方案。”

而儿科、产科、精神科这些原本就“招人难”的科室,虽然也有降薪,但部分医院会发放专项补贴,降幅相对可控。某县级医院的儿科医生说,他们医院给儿科医生每月额外多给1500元补贴,还优先解决住房问题,所以虽然整体降薪了,但大家也能接受,至少比其他科室强。

聊完他们的现状,我更想知道,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降薪了?其实不是医院故意扣钱,背后藏着好几层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医保控费的DRG/DIP“打包付费”政策。可能有人听不懂这啥意思,说白了,就是现在看病像按“套餐价”收费,每种病都有固定的报销额度,医院治疗成本要是低于这个额度,结余的钱能留着;要是超支了,就得自己扛损失,最后自然会影响医护的绩效。

某三甲医院胸外科的李主任,跟我讲了个真实案例:有个食管癌患者,手术中出现了并发症,不得不额外使用一些耗材和药物,最后治疗总费用超支1.4万元。按照DRG付费规则,这部分损失得由科室承担,结果他当月的绩效直接被扣光了。“你说这事儿冤不冤?我们尽心尽力抢救病人,最后因为超支,一分绩效都拿不到,换谁心里能平衡?现在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都有点犯怵,生怕超支扣钱。”

除了医保控费,医院自身的运营压力也很大。我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院长那里得知,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43%的三级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80%,相当于“欠的钱比自己的家底还多”。他们医院现在欠供应商的钱就有8000多万,药品、耗材供应商经常上门催款,医院现金流特别紧张。

这背后还有个关键原因,就是“药品耗材零加成”政策。以前医院可以通过药品和耗材的加价销售赚钱,这部分收入占比还不低。但为了减轻患者负担,国家规定医院按进价销售,不再收取差价,这直接打破了医院的收入结构。可问题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没跟上,医生的诊疗费、手术费这些核心服务价格,多年来一直很低。普通门诊挂号费15元,专家门诊30元,一台复杂的阑尾炎手术费也才几百元,这些费用既体现不了医护的技术价值,也弥补不了医院的收入缺口。

在欠发达地区,情况更严峻。西部某县医院院长说,他们那里政府财政补贴还不到5%,医院主要靠门诊和住院收入。可县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就诊人数有限,收入上不去,只能通过控制医护薪酬来维持运营。“我们也不想降薪,可实在没办法,医院要活下去,只能委屈一线的医护人员。”

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患者分流失衡。大医院凭借优质资源,吸引了大量患者,连感冒、发烧这种常见病,大家都扎堆往大医院跑,导致大医院医护工作量激增;而基层医院因为医疗水平有限,门可罗雀,医护人员工作量不饱和,收入也跟着下降。

某省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护士跟我说,他们中心每天门诊量只有几十个,大部分是老人测血压、开慢性病药。虽然工作量不大,但收入也低,现在每个月到手才3000多,比旁边三甲医院的护士少一半还多。“有时候看着大医院的护士忙得脚不沾地,收入却比我们高不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但又没办法,谁让我们这儿病人少呢。”

更尴尬的是一些扩张过快的医院。有些医院为了提升规模,盲目增加床位、招聘人员,可患者数量没同步增长,导致“人多病人少”。某二级医院的内科护士长说,他们医院去年新增了100张床位,医护人员也招了20多个,但就诊人数没怎么涨,人均工作量没减少多少,绩效却因为分摊而下降了。“本来以为医院规模大了,收入能提高,没想到反而降了,真是得不偿失。”

最让医护寒心的,还是医院的内部分配问题。很多医院都存在“逆向分配”:一线临床医护工作量最大、风险最高,降薪幅度却最大;而行政后勤人员工作量相对较轻,降薪幅度反而更小,甚至有些领导层不降反升。

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跟我吐槽,他们科室普通医生降薪幅度达到50%,而行政科室的同事降薪只有30%,有些中层领导基本没降。“急诊科是全院最忙的科室,每天要处理各种急症,经常熬夜加班,承担的风险也大,结果降薪最多。有时候我们忙得饭都没时间吃,行政人员却能按时下班,工资还降得少,大家心里肯定不平衡。”

更不合理的是后勤人员占比过高。有些医院后勤人员占比高达40%,这些人不直接参与诊疗服务,却占用了大量薪酬资源,绩效甚至和临床医护持平或更高。一位医院职工代表说,他们医院后勤有200多人,临床医护才300多,每次发绩效,后勤拿的并不少,现在降薪反而临床降得多,这实在说不过去。

还有个大问题是绩效分配不透明。很多医护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绩效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别人降得少、自己降得多,没有明确的核算标准和公示机制。某县医院医生说,绩效工资条上只有一个数字,没有明细,问财务就是“按规定核算”,他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连自己的工资怎么来的都不清楚,这工作干得真憋屈。”

医护降薪带来的连锁反应,远比想象中严重。首先受影响的就是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某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跟我说,以前做手术还有股冲劲,总想把手术做得更完美,现在想着“做多错多”,万一治疗超支了还要扣绩效,干脆按部就班,不敢多做一点。“以前遇到复杂病例,还会主动研究治疗方案,现在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才勉强接手,这种心态真的很可怕,但没办法,谁也不想白忙活还扣钱。”

更让人担忧的是转行潮的出现。为了维持生计,有些医生选择兼职,开滴滴、送外卖、做医药顾问、搞互联网医疗,利用业余时间弥补收入缺口。某二级医院的医生说,他现在每周会抽两个晚上开滴滴,能多赚1000多块,不然房贷都快还不上了。“本来当医生就够累了,现在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兼职,身体真的吃不消,但为了生活,只能硬扛。”

还有些医生选择彻底转行,尤其是年轻医生。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医生,基本工资低,绩效下降后收入更是难以维持生活,很多人选择离开医疗行业。刚工作3年的某三甲医院医生说,他同学中已经有3个辞职了,一个去了互联网公司做健康科普,一个考了公务员,还有一个去了私立医院。“我们当初学医都花了七八年,谁不想好好当医生?可现实太残酷了,收入低、压力大,看不到希望,只能选择转行。”

私立医院成了很多医生的“避风港”。相比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薪酬待遇更灵活,虽然工作压力也不小,但收入相对稳定,不用受医保控费、绩效克扣的影响。一位从公立转私立的外科医生说,他之前在公立医院每月到手6000多,现在去私立医院,每月能拿到1.2万,虽然节假日少了,但收入有保障,不用再为绩效担心。

医学专业的报考热度也在下降。以前,医学专业是高考报考的“香饽饽”,分数线居高不下,可现在,很多考生和家长开始犹豫。一位高三学生家长说:“医生工作累、风险高,现在收入还下降了,没必要让孩子遭这个罪。不如选个计算机、金融类的专业,毕业后收入高、压力还没那么大。”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医疗人才断层,到时候看病只会更难。

医护的变化,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患者。最明显的就是沟通时间减少。以前医生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现在为了提高效率、避免超支,很多医生问诊时间明显缩短。患者陈阿姨跟我抱怨:“上次去看专家门诊,医生只问了3分钟就开了检查单,我还有很多问题没问清楚,他就叫下一个病人了。感觉医生根本没认真听我说话,太敷衍了。”

基层医院和冷门科室的人才短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儿科、产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等原本就“招人难”的科室,现在更是“没人来、留不住”。某妇产医院的护士说,他们医院助产士减员约30%,以前新生儿窒息抢救响应时间只要3分钟,现在延长到8分钟。“对于新生儿来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响应时间变长,风险也跟着增加,可实在没人,我们也没办法。”

患者的就诊等待时间也在延长。尤其是基层医院,因为医护人员不足,很多检查项目需要预约到几天甚至一周后。家长李女士说:“我们社区医院只有一个儿科医生,每次带孩子来看病都要排半天队,有时候病情不紧急,就只能硬等。要是遇到急病,只能往大医院跑,路上就要花一两个小时,太折腾了。”

更严重的是,有些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减少必要的检查项目,或者优先使用低价耗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诊疗效果。患者家属王先生说:“上次我父亲住院,医生说有些进口耗材太贵,建议用国产的,虽然国产的也能用,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毕竟是做手术,谁不想用最好的耗材?可医生说用进口的会超支,影响他们绩效,最后只能妥协。”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悲观,面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医院也在积极推进改革,不少好政策已经落地,正在为医疗行业带来新的转机。

最让人期待的就是“541薪酬制”的全国推广,这个制度源自三明医改,计划2025年底前覆盖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简单说,就是把医院的薪酬总额分成三部分:医生及技师占50%,护理及药剂占40%,行政后勤占10%。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勤占比过高、临床降薪过多”的问题,让更多钱流向一线医护。

河南安阳某医院是最早推行“541薪酬制”的医院之一,效果特别明显。该医院的外科主任跟我说,以前行政后勤和临床医护薪酬差距不大,现在行政后勤薪酬占比被压缩到10%,更多钱分给了一线医护。他们科室医生最高年薪能达到58万元,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现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不用再担心‘干活多降得多’,而是想着怎么把病人治好、提高服务质量,这种感觉真好。”

除了薪酬分配比例调整,收入结构也在优化。以前医护收入中绩效占比太高,而且很多绩效和医院创收挂钩,导致医生为了多赚钱而过度医疗。现在各地都在提高固定薪酬占比,达到60%-80%,这样绩效工资的波动就小了,医护收入也更稳定。

绩效评价标准也变了,不再单纯看创收,而是更看重医疗质量、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这些指标。某三甲医院的医生说,他们医院的绩效核算表上,患者满意度占20%,医疗差错率、手术成功率等质量指标占30%,而创收指标占比还不到10%。“现在我们更关注患者的感受和诊疗效果,而不是怎么多开检查、多卖药,这样才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

岗位年薪制也在慢慢推行,把收入分成基础年薪和绩效年薪,基础年薪约占35%,按月发放,绩效年薪约占65%,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发放。这样既保证了医护的基本生活,又能激励大家提升服务质量。某医院的医生说:“基础年薪能覆盖房贷和基本开支,不用再为柴米油盐发愁,绩效年薪则看自己的工作表现,多劳多得,比以前‘靠天吃饭’的绩效制度合理多了。”

医保政策也在不断优化,为医院和医护“松绑”。以前医院医保回款周期特别长,病人出院了,医保钱可能三五个月都到不了账,导致医院现金流紧张。现在全国正在推行“20日回款”“T+1即时结算”政策,缩短医保回款周期,让医院现金流更充裕。某医院的财务总监说:“以前医保回款要等3-6个月,现在20天就能到账,医院不用再垫资支付供应商款项,也有更多资金用于发放医护薪酬,大家的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满意度也提高了。”

对于DRG/DIP政策,相关部门也在精细化调整,避免“一刀切”。针对儿科、精神科等特殊科室,设置了更高的付费标准;对于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的患者,建立了超支申诉机制,合理超支部分可以由医保基金承担。某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说:“现在治疗复杂患者,不用再担心超支扣绩效,我们也能更放心地为患者治疗,不用再瞻前顾后。”

为了解决冷门科室“招人难、留不住”的问题,国家还明确提出要对儿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等科室进行薪酬倾斜,预计未来3年这些科室的薪酬将提升约50%。同时落实“两个允许”政策,提高紧缺岗位的待遇。某县级医院的院长说:“我们现在给儿科医生发放专项补贴,每月额外多给1500元,还优先解决住房问题,现在已经吸引了3名儿科医生前来工作,人才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医学教育改革也在推进,扩大冷门科室的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某医科大学的招生办老师说:“现在我们学校儿科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有所降低,还提供专项奖学金,鼓励更多学生报考。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让他们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其实说到底,这场医护降薪潮,是医疗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医保控费是为了让医疗资源更公平分配,避免过度医疗;薪酬制度改革是为了让医护的技术价值得到合理体现,让医疗行业更有吸引力。

对于医护来说,虽然现在面临收入下降的困境,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收入结构会更合理、更稳定,技术价值也会得到更多认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感受到服务质量的细微变化,但长期来看,合理的薪酬制度能留住更多优秀医护人才,避免医疗人才断层,这才是保障优质医疗服务的根本。

不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时间慢慢完善。比如,如何让“541薪酬制”在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医院都能落地生根?如何进一步优化DRG/DIP政策,既控制医疗费用,又不影响诊疗质量?如何让基层医院既能留住人才,又能提升服务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医生能体面执业、安心行医,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不用为绩效指标焦虑,他们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患者身上,我们才能获得更优质、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时候,都需要医生的守护,让医生有尊严,就是让我们自己的健康有保障。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最近去医院看病,有没有感受到医护服务的变化?是医生更耐心了,还是等待时间更长了?如果你的家人想报考医学专业,你会支持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咱们一起聊聊这场关乎每个人的医疗变革。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勇士竟然上演“夺嫡之战”?左手库里沦为废太子 5数据生涯跳水

勇士竟然上演“夺嫡之战”?左手库里沦为废太子 5数据生涯跳水

枪炮篮球 PiU
2025-11-15 07:06:37
赵丽颖和冯绍峰一起送儿子上学,两个人步伐一致,看上去关系很好

赵丽颖和冯绍峰一起送儿子上学,两个人步伐一致,看上去关系很好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1-15 04:03:05
申花好消息!天津热身赛输给北京国安 坏消息!4主力无法跟队训练

申花好消息!天津热身赛输给北京国安 坏消息!4主力无法跟队训练

80后体育大蜀黍
2025-11-14 21:48:22
郑丽文会见三国驻台代表,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访陆,侯友宜不装了

郑丽文会见三国驻台代表,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访陆,侯友宜不装了

南宫一二
2025-11-14 16:04:30
朝鲜专列进京有多离谱?金正恩来中国为何坐火车不坐飞机?

朝鲜专列进京有多离谱?金正恩来中国为何坐火车不坐飞机?

诗意世界
2025-09-17 13:19:48
又一则励志新闻翻车了!

又一则励志新闻翻车了!

清书先生
2025-10-21 15:51:40
美媒大放厥词:潘展乐的表现令人失望,他现在亚运会都拿不到金牌

美媒大放厥词:潘展乐的表现令人失望,他现在亚运会都拿不到金牌

杨华评论
2025-11-14 22:35:16
中方“斩首”警告后,日本内讧了,高市早苗被质疑,玩火必自焚!

中方“斩首”警告后,日本内讧了,高市早苗被质疑,玩火必自焚!

牛锅巴小钒
2025-11-15 07:59:18
9月以来39人被追刑责!湖北法院强力打击拒执犯罪

9月以来39人被追刑责!湖北法院强力打击拒执犯罪

极目新闻
2025-11-14 17:48:27
30人“疯狂”抢金!3800克金条378万元成交

30人“疯狂”抢金!3800克金条378万元成交

极目新闻
2025-11-14 19:59:25
上海内环豪宅惊现“地下宫殿”!堪比考古现场!

上海内环豪宅惊现“地下宫殿”!堪比考古现场!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14 20:40:14
泪目!中国女篮31岁王牌复活冲冠:轰24+6记三分太准挑战王思雨?

泪目!中国女篮31岁王牌复活冲冠:轰24+6记三分太准挑战王思雨?

李喜林篮球绝杀
2025-11-14 21:52:04
8台光刻机到货!中芯大手笔投1200亿!美媒:封锁会倒逼中国发展

8台光刻机到货!中芯大手笔投1200亿!美媒:封锁会倒逼中国发展

南宗历史
2025-11-14 14:53:39
韩媒:涉独岛问题,韩国外交部召见日本驻韩外交官提出严正抗议

韩媒:涉独岛问题,韩国外交部召见日本驻韩外交官提出严正抗议

环球网资讯
2025-11-14 19:47:24
就在刚刚!詹皇完成“首秀”,东皇告急:速归

就在刚刚!詹皇完成“首秀”,东皇告急:速归

体育新角度
2025-11-14 14:04:56
郑丽文被美国约谈,是赖清德暗中做手脚,还是特朗普终于坐不住了

郑丽文被美国约谈,是赖清德暗中做手脚,还是特朗普终于坐不住了

文史旺旺旺
2025-11-15 08:55:03
陈小鲁猝死的反思:退休了住哪儿好?

陈小鲁猝死的反思:退休了住哪儿好?

犀利辣椒
2025-11-13 06:22:35
60岁以上老人,到死都难改的14条习惯,如果你一条不占,是活神仙

60岁以上老人,到死都难改的14条习惯,如果你一条不占,是活神仙

情感大使馆
2025-11-14 13:41:19
三件大事接连发生,广州重新振作起来了

三件大事接连发生,广州重新振作起来了

孙不熟读城市
2025-11-14 08:07:06
高市早苗拒不道歉日本通知中国将总领事薛剑列为“不受欢迎人物”

高市早苗拒不道歉日本通知中国将总领事薛剑列为“不受欢迎人物”

深度报
2025-11-14 19:28:12
2025-11-15 10:04:49
周哥一影视
周哥一影视
感恩相遇
2169文章数 150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头条要闻

牛弹琴:中方对高市早苗的愤怒升级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头条要闻

牛弹琴:中方对高市早苗的愤怒升级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银行直供房激增 有房产低于市场均价54%

科技要闻

2025年天猫双11近600品牌成交破亿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教育
旅游
时尚
房产
军事航空

教育要闻

直播预告 | 一所小学的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是怎样“炼”成的?周日见!

旅游要闻

大槐树景区跻身全国百强!

什么?!你告诉我佘诗曼已经50岁了

房产要闻

共话产业变革下的投资新思维与新机遇|蓝湾财富论坛精华

军事要闻

解密福建舰电磁弹射背后的硬核支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