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偶然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薄世宁医生的分享,作为一位家长,我瞬间红了眼。
![]()
他在ICU坚守 24 年,见惯了生死,也道破了一个扎心真相:
“世俗的优秀,抵不住一次意外。
那些光环、荣耀、名校标签,在病床前一文不值。
你眼里平凡的孩子,是多少父母梦寐以求的奇迹;
你平平淡淡的今天,是多少家庭永远回不去的昨天。”
这番话像一记警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 —— 我们拼命 “鸡娃” 时,到底在追逐什么?
![]()
健康,是幸福的底线
薄世宁医生24年的ICU工作经验,让他见证了太多生命的脆弱。
在他的观察中,当孩子躺在重症监护室时,父母们从未后悔孩子考试少考了几分、没考上名校,他们唯一的愿望变得极其简单——孩子能够健康平安。
这种感悟不仅仅来自医生。
一位网友分享说,她儿子突然昏厥,住院一周。
在那七天里,她目睹了太多不幸的小朋友,才突然意识到:“拥有健康的孩子胜过一切,那才是孩子刚刚出生时我的初心。”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常常视为理所当然的。
健康,是所有幸福的基石,没有它,一切成就和荣耀都失去意义。
![]()
那些拼命鸡娃的家长,正在吃后悔药
孩子到了该接受教育的年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迫不及待。
各种早教班、英语班、运动班、才艺班排满了孩子的日程表,期待着孩子超越同龄人,计划着早开发智力,将来功成名就。
然而,这种过度强调成就的教育方式,往往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有家长在网上忏悔:儿子3岁时,她就给他报了各种班:小主持人、口才、书法、架子鼓、钢琴、绘画、足球、跆拳道... ...孩子5岁时,眼睛开始严重眨巴。
最初以为是用眼过度,看了眼科却没发现问题。
最后被确诊为抽动症,一种与压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疾病。
从此,每个周末都要去医院做物理治疗。
令她震惊的是,整个楼层都是类似问题的孩子!
她幡然醒悟,立即停掉了所有孩子不情愿上的兴趣班。
类似案例在媒体报道中并不少见。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6—16岁在校学生中,每6个孩子就有1人正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其中,抽动障碍约占2.5%。
![]()
还有更极端的案例。
我们老家,一个13岁女孩,成绩不好,因为写作业态度不认真,被妈妈批评后,一气之下从11楼跳下。
所幸被树枝缓冲了一下,最后救过来了。
她醒来后哭着跟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敢跳了。”
妈妈也哭着回应:“我以后再也不管你的学习了。”
有急诊医生分享,见过很多药物中毒的孩子,当他们醒来后,对妈妈没有一句好话,没有一个友善的眼神。
父母鸡娃,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可能由亲人变仇人,甚至酿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
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你已经足够幸运
很多家长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一个健康的孩子,是多少家庭拼尽全力的追求。
有一个感动无数网友的渐冻症小孩“小石头”,8个月就被确诊,全身没力气,不会站。
医生预言他可能活不过两岁,但家人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做康复训练。
现在6岁多的他,克服重重困难上了小学,但需要坐轮椅上学,并且需要家人在校全程陪伴。
看着小石头家人分享的日常,他们面对巨大困难却依然保持乐观开朗,再看看自己明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却总是因为成绩不够出色而让孩子不快乐,这种对比发人深省。
一位急救护士分享说,看到了太多“惨案”,每次去重症监护室转运孩子时,都会深刻反思自己。
“有时候为了孩子学习会焦虑、发脾气,现在越来越佛系,更在意娃的身心健康。”
她把所有网课都停了,每天傍晚带孩子去公园骑车,享受亲子的温馨时光。
![]()
接受孩子的平凡,就是最好的鸡娃
我们能接受自己的平庸,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呢?
世界上,能功成名就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论,强调孩子需要在被完全接纳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
当我们仅以成就来衡量孩子的价值时,实际上是在削弱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小儿子进入期中复习后,语文单元测试连续三次得B。
开始时还会生气批评,但最后却能平静接受。
我发现孩子不是粗心,而是需要更多时间来掌握知识。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必一刀切。孩子只是学得慢,经过时间的淬炼,早晚能学会。
我注意到,二年级的他已经比一年级的起点高了,能独立完成写字、试卷练习,不再过分求助和依赖,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儿童发展研究显示,孩子的发展速度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慢孩子”不一定就是“差孩子”。
爱因斯坦直到4岁才会说话,他后来的成就却改变了物理学的进程。
当我接受孩子的平凡,反而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
大儿子初二开始叛逆,当我们总想让他按照我们要求他走的路走时,他更加叛逆。
当我们接纳他的一切,本着健康就好的原则和他相处时,他反而发奋努力,最终如愿考入心仪大学,比预期的结果还要好。
现在已经上大二的大儿子,能开心地和我们聊天,为我们做事,非常欣慰。
![]()
有家长说得很好:
“这个太快太卷的时代,我们停不下来,认真地去陪孩子玩游戏,认真地去观察孩子,认真地去听孩子讲自己的话。
我们总担心孩子跟不上,总是在跟别人家孩子比,总是太在意成绩。
因此,我们忽略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然而我们却没有感觉到。”
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一个只会应试的工具,而是引导一个生命完整地绽放。
正如孩子从没有要求我们有多优秀,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是引导他们独立且自主地体验生活,而不是盲目地干涉甚至压制。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概念,强调父母不必完美,只需提供足够好的环境。
这一理念也可以延伸到教育中——我们不必培养完美的孩子,只需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我时常反思自己,也常常教育自己,先做朋友,再做家长。
当我们放下焦虑,接纳孩子的平凡,也许反而能收获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和更快乐的孩子。
放下对“优秀”的执念,回归对生命的敬畏。
那个平凡却健康快乐的孩子,已经是生命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