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曾几何时,“勒勒车”的吱呀声是游牧生活最动人的旋律。如今,虽已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巴林右旗,这门古老的制作技艺正被精心守护和传承,焕发着新的生机。
勒勒车,又称“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是牧民世代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其特点是车轮高大、结构结实,适用于草原、沙漠等恶劣环境,承载着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记忆,被誉为“草原之舟”。巴林右旗勒勒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巴林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勒勒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图门巴雅尔的工作坊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轰鸣,只有斧、凿、锯、钻等传统工具与木材碰撞发出的质朴声响。选料、烘烤、弯轱辘、凿榫卯、组装……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经验。制作一辆完整的勒勒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高大车轮的制作,对木材的选择和工匠的技术要求极高。
“做这个活儿,急不得,要耐得住性子,心里得有对传统的那份敬畏。”传承人一边仔细打磨着车轮的辐条一边说道。他表示,虽然勒勒车的实际使用的场景少了,但它承载的文化意义无法替代。“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
![]()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勒勒车制作技艺也曾面临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林右旗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认定和支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传承人收徒授艺,举办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组织勒勒车制作技艺展示、展演活动,将其融入那达慕大会 、民俗旅游节等文化活动中;推动“非遗+旅游”融合,让游客不仅能见到勒勒车,还能了解其制作过程,甚至体验乘坐,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在巴林右旗,不仅有人继续坚守着这门手艺,勒勒车也更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项目中,从实用的运输工具成功转型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旅游名片,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以重新发掘。
保护与传承勒勒车制作技艺,不仅仅是保存一种手工艺,更是守护游牧文化的根脉。巴林右旗的实践表明,通过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古老技艺完全可以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讲述着草原上古老而鲜活的故事。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