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报告讯(李红锟)11月13日,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交流活动观摩团一行,走进中华老字号盛田农业百年粉坊。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联合认定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这里将传统非遗传承与现代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吸引了全国及省级典型案例代表与非遗保护工作者前来观摩,共同探寻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盛田密码”。
![]()
在盛田农业董事长孙溪烽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孙继周的陪同下,观摩团走进禹粉文化博物馆。600 余件老物件静静陈列,乾隆敕封禹粉为 “素鱼翅” 的传说娓娓道来,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厚重底蕴扑面而来。
![]()
进入非遗工坊,传统十八道工艺的魅力令人驻足:从选薯、粉碎、过滤到漏粉,每一步都延续百年古法。最震撼的是粉匠师傅的 “银丝之舞”—— 漏粉技艺,淀粉浆经漏勺坠落沸水,瞬间凝结成柔韧粉条,现场响起阵阵赞叹。
在品尝环节,“粉一根” 酸辣粉、干拌粉的酸辣鲜香,新鲜出锅的纯净红薯粉条的爽滑筋道,让众人直观感受非遗美食的生命力。
![]()
当走进十万级净化的数智化车间,现代化流水线与规范操作更让观摩团震撼。“传统工艺守魂,现代科技赋能”,省级传承人孙继周的介绍道出核心:百年粉坊已实现非遗技艺与标准化生产的完美融合。
作为全国非遗工坊的标杆,盛田百年粉坊交出了亮眼答卷。依托 “公司 + 基地 + 农户” 模式,其带动朱阁、古城、浅井等几个乡镇红薯规范种植,形成产业链。通过系统培养传承人、开设非遗培训,既守护了禹州粉条制作技艺,更吸纳周边群众就业,践行着 “非遗工坊带动脱贫群众增收” 的乡村振兴导向。
盛田农业百年粉坊的实践印证:非遗,是乡村振兴的活水,而非尘封的遗存。我们以观摩促共识,以“非遗+产业+科技”开新局,既守护文化根脉,亦激荡发展动能,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