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豫园九曲桥的雕花栏杆,竹编艺人手中的青竹丝正随着指尖翻飞,编织出带着银杏叶纹路的精巧摆件;湖心亭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围在绒花传承人身边,屏息看着细小的蚕丝线在镊子下幻化成娇艳的花朵;转角的老字号店铺前,刚出炉的梨膏糖冒着热气,外国游客举着刚学会的中文 “好吃”,笑着与掌柜讨教制作秘诀 —— 这不是古装剧里的场景,而是 2025 年 11 月 14 日开启的 “青春造物场” 豫园城市非遗季的日常写照。
![]()
作为上海非遗文化的核心集聚区,大豫园文化片区早已不是只停留在长辈记忆里的 “怀旧地标”。汇聚近百项非遗技艺与二十余家 “中华老字号” 的它,如今正凭借一场持续一个月的非遗盛宴,以 “青春化” 的姿态强势破圈,不仅成为中外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更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走出,变成了年轻人愿意买单、乐于传播的生活潮流。这场火爆全网的非遗季,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老字号与非遗技艺又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
提起豫园,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香气扑鼻的南翔小笼包,或是逢年过节热闹的民俗活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占地面积不足 1 平方公里的区域,早已悄悄完成了一场 “文化蝶变”。作为上海乃至全国非遗资源最集中的片区之一,大豫园文化片区承载着太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从需要 “千锤百炼” 的松江布艺,到 “一针一线总关情” 的绒花制作;从 “墨香满纸” 的拓印技艺,到 “温润如玉” 的紫砂壶手作,近百项非遗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二十余家 “中华老字号” 更是坚守着百年匠心。
![]()
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曾长期面临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一方面,许多非遗技艺工序繁杂、学习周期长,年轻传承人寥寥无几;另一方面,传统的展示方式过于单一,大多停留在 “看一看、听一听” 的层面,难以让年轻人产生共鸣。如何让非遗技艺摆脱 “老古董” 的标签,让老字号不再只是长辈的 “童年记忆”?豫园给出的答案是:用 “青春视角” 重构非遗,让传统与潮流碰撞出火花。
![]()
此次 “青春造物场” 豫园城市非遗季,从一开始就跳出了传统非遗展览的框架。主办方没有简单罗列非遗项目,而是以 “青春” 为核心线索,将非遗技艺与年轻人熟悉的文化 IP、生活方式深度绑定。走进豫园商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由 94 年出生的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肖瑶打造的银杏叶竹编装置 —— 金黄的 “银杏叶” 层层叠叠,既有竹编技艺的古朴雅致,又充满了青春活力,成为游客打卡拍照的 “网红地标”。这个充满巧思的装置,不仅展现了年轻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创新表达,更传递出非遗季的核心理念:非遗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能与青春对话的文化载体。
![]()
在沉浸式 “非遗风物展” 现场,竹编元素贯穿始终,与豫园的园林景致相得益彰。中心广场的公共互动区,游客无需具备任何基础,就能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编织简单的竹编小物件。一位刚上大学的女生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以前觉得竹编都是奶奶辈用的东西,没想到亲手做起来这么有意思,编好的小挂件挂在包上特别别致。” 而在非遗主题展陈区,松江布艺的精美纹样、拓印作品的笔墨韵味、绒花的灵动多姿,让游客在欣赏精品的同时,也能了解每项技艺背后的文化故事。每周末,手工艺人还会化身 “导师”,开展一对一的手作体验,从拓印的手法到绒花的缠绕,耐心教导每一位游客,让大家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
如果说沉浸式展览是让游客 “走近” 非遗,那么每周的特色跨界活动,则是让非遗 “走进” 年轻人的生活。此次非遗季打破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壁垒,通过与动画、音乐、游戏、国漫等年轻人喜爱的 IP 跨界合作,让非遗以更鲜活、更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
![]()
活动第一周,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联动活动点燃了豫园的热度。醒狮文化、滚灯舞和咏春功夫秀走出银幕,搬进了豫园的实景之中。伴随着激昂的鼓点,色彩鲜艳的醒狮在表演者的操控下腾跃、翻滚,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滚灯舞演员手持巨大的滚灯,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灯光流转间尽显民俗风情;咏春功夫秀则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刚柔并济,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更让人惊喜的是,现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游客可以穿上醒狮服饰,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尝试舞狮动作,亲身感受岭南文化的活力。不少年轻人带着朋友和家人前来打卡,纷纷表示:“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没想到能以这么有趣的方式体验,感觉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
![]()
第二周,非遗季与音乐厂牌 “新乐府” 联手打造的西南跳舞场,再次刷新了大家对非遗的认知。原生态的非遗民俗舞蹈与电子琵琶、民族说唱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舞台上,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者跳起欢快的 “神鸟舞”,灵动的舞姿搭配电子音乐的节奏感,让现场气氛嗨到顶点;电子琵琶演奏者指尖翻飞,传统乐器的悠扬旋律与现代电子音乐的动感节拍完美融合,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连续两日的演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跟着音乐起舞,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此外,主办方还设置了打歌舞教学环节,舞者们走下舞台,手把手教游客跳传统民俗舞蹈,让大家在互动中感受非遗舞蹈的魅力。有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是我第一次听电子琵琶搭配说唱,太惊艳了!原来非遗也能这么‘燃’,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
11 月 22 日,百年湖心亭开启的《湖心对谈》活动,则为非遗季增添了一抹雅致。非遗制茶大师与青年陶艺师围坐在一起,煮茶论道,共聊茶艺与陶艺的传承与创新。大师们分享着数十年的制茶经验,从茶叶的采摘、晾晒到炒制、冲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心;青年陶艺师则带来了自己的创新作品,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紫砂壶制作,让古老的陶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步启动的 “青年陶者 101 计划”,更是让游客有机会亲身参与紫砂壶手作。在陶艺师的指导下,大家从揉泥、拉坯到修坯、塑形,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紫砂壶作品。一位茶文化爱好者感慨道:“能和非遗大师面对面交流,还能亲手做一把紫砂壶,这种体验太珍贵了。看着自己制作的茶具,更能体会到传统技艺的匠心与温度。” 后续,还有 9 位国茶非遗大师与一级品鉴师将陆续登场,为游客带来更多精彩的茶文化分享与体验。
![]()
第三、四周,非遗季与国风游戏《桃源深处有人家》和国漫《狐妖小红娘》的跨界联动,更是让年轻群体疯狂打 call。豫园内实景还原了游戏和动漫中的经典场景,江西傩戏的面具、汪满田鱼灯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身着动漫角色服饰的 COSER 在园内巡游,与游客互动合影,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不少年轻人特意穿上汉服前来,与 COSER 们一同打卡非遗场景,感受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的奇妙融合。汪满田鱼灯的展示区前更是排起了长队,游客们提着造型可爱的鱼灯,在豫园的夜色中漫步,灯光摇曳间,仿佛走进了动漫中的奇幻世界。有年轻游客说:“我是《狐妖小红娘》的忠实粉丝,没想到能在豫园看到这么多非遗元素,这种跨界太有心了,让我既追了星,又了解了传统文化。”
这场非遗季的火爆,不仅体现在精彩的活动上,更体现在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上。近年来,大豫园文化片区的海外游客访问量持续上涨,传统文化产品、非遗老字号美食和非遗手工艺品,成为海外人士在豫园商城的三大热门消费品类。此次非遗季,更是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非遗手作体验区,经常能看到外国游客的身影。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在传承人手势和眼神的交流中,认真学习着竹编、拓印等技艺。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在完成自己的竹编作品后,兴奋地用生硬的中文说:“太神奇了!一根普通的竹子,竟然能变成这么漂亮的东西。中国文化太有魅力了。” 在老字号美食店铺前,外国游客排着队购买梨膏糖、南翔小笼包等特色美食,不少人一边吃一边竖起大拇指。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表示:“我之前对中国非遗了解很少,这次来豫园,不仅尝到了美味的食物,还看到了这么多精彩的技艺展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要把这里的故事分享给我的家人和朋友。”
非遗传承人也十分乐意与外国游客交流。他们耐心地向外国游客讲解每项技艺的历史和制作过程,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作品的寓意。一位绒花传承人说:“以前我们的技艺主要是在国内传承,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了解中国非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非遗,喜欢中国非遗。” 非遗季期间,许多外国游客还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豫园的体验,让中国非遗文化在海外收获了更多关注。有网友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留言:“看了这些照片和视频,我也想去豫园体验一下中国非遗,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青春造物场” 2025 豫园城市非遗季的火爆,绝非偶然。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活动形式的创新,更在于抓住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 —— 让非遗 “活” 在当下,“融” 入生活。这场持续一个月的文化盛宴,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非遗技艺走出了博物馆,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用跨界融合的思路,打破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让非遗变得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中国非遗走向了世界。
回望这场非遗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热闹的活动和火爆的人气,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那些曾经被认为 “过时” 的非遗技艺,在年轻传承人的创新表达和跨界融合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那些承载着百年记忆的老字号,在与潮流文化的碰撞中,重新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这背后,是豫园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更是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洞察。
非遗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老字号不是僵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印记。当非遗技艺遇上青春创意,当老字号拥抱时代潮流,传统文化便有了无限可能。“青春造物场” 豫园城市非遗季虽然会落幕,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永无止境。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豫园这样的文化地标,用创新的方式让非遗 “活” 起来、“火” 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非遗的体验者、传播者,还是传承者,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复兴路上的参与者,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