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夜班像打仗,一晚上连做8台剖腹产,如今整晚守着产房,却可能连一台手术都等不到。”上海资深产科医生的这番感叹,道破了当下生育市场的冷寂。
曾几何时,医院产科走廊挤满加床、产妇建卡要托关系的场景随处可见,而如今,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产科“遇冷”已成普遍现象,甚至不少医院被迫关闭或整合产科科室。
为什么现在的人如此抗拒生孩子呢?
![]()
从忙不完到没得忙?
时间拨回到2016年,二孩政策放开,上海一家医院的产科走廊里都挤满了加床,那一年,他们迎接了三万四千个新生命。
同样的情景也曾在山西上演,一家医院在春节那几天就接生了94个宝宝,其中近六成是剖腹产,高强度的工作让年轻医生累到内分泌失调。那时候,产妇想顺利建档,都得“找关系”才能求来一个床位。
![]()
可如今,产科的热度正在迅速冷却。这股寒意并非只停留在一线城市,它早已蔓延到了小县城。
在户籍人口超过150万的广东信宜,一家中医院已经贴出告示,宣布产科的住院分娩服务将在今年5月画上句号。
![]()
而在四川的旺苍县,情况更为严峻,活产婴儿数从2021年的一千六百多,锐减到今年上半年预计的五百出头,当地不得不将三家医院的产科合并到一起,抱团取暖。
更直观的冲击,发生在一家三甲医院里。去年,这里全年分娩量仅三百多人,产科病房的空置率超过七成。这不仅仅是业务量的断崖式下跌,曾经宝贵的医疗资金和场地资源,如今正大片大片地被闲置。
![]()
科室关停、病房空置,这些还只是表层冲击
一位资深产科医生忧心忡忡,他担心的不是眼前的冷清,而是未来。他直言,分娩病例的急剧减少,意味着年轻医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
没有足够的病例,临床研究就是无源之水,医学人才的培养链条随时可能断裂,这足以导致整个产科学科的“塌房”。
![]()
尤其在基层,当医护人员因为缺乏足够多的实操案例,他们处理高危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的应急能力必然会下降。
这无疑增加了医疗安全的风险,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而这股寒流,也正顺着医疗链条向下游传导,最终的承压者将是本就脆弱的儿科。
![]()
为什么年轻人不生了?
答案简单又扎心:“生不起,养不起”。
有数据显示,在城市里把一个孩子养到17岁,平均成本超过60万,在上海这样的地方,这个数字直接飙升到近100万,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十几年的全部净收入。
![]()
另有媒体测算,将一个孩子供到大学毕业,一个相对保守的全国平均花费是68万元。
宏观数据可能略显冰冷,但一个来自太原的微观案例却足以让人感同身受。一位母亲因为孩子奶粉过敏,不得不选择特殊配方奶粉,仅这一项,每个月开销就超过3000元。
![]()
孩子才一岁,夫妻俩攒了一年的年终奖就全搭进去了。除了吃穿,还有住房。为了孩子换个大房子,更是给无数年轻家庭背上了沉重的枷桑。
经济成本之外,还有难以量化的机会成本,尤其对女性而言。一位已婚未育的女性在求职时可能遭遇的隐性歧视,一次产假后可能面临的降薪或调岗,都是生育带来的职业“罚款”。
![]()
有测算显示,仅因为减少工作时间,一位母亲在孩子4岁前就可能损失掉超过6万元的收入。从2017年到2023年,国内育龄女性的数量本就减少了三千万,现代女性也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职业发展,这让生育决策变得更加艰难。
社会层面的支持系统也没能跟上。公立托育机构一位难求,私立的又价格高昂。家里没人帮忙带娃,几乎是给双职工家庭的生育愿望判了死刑。
![]()
一场关乎幸福的抉择
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老训诫,对当代年轻人的约束力已经越来越弱。婚姻和生育,早已从人生的“必选项”变成了“可选项”。
相比于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投入巨大的成本,很多年轻人宁愿把钱花在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事情上,比如一个名牌包,一顿昂贵的大餐。在他们眼中,养育后代,更像是一件高风险的“奢侈品”。
![]()
更关键的是,这一代人对于“为人父母”的标准,被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他们看来,把孩子养活只是最低标准,高质量的陪伴、心理健康的呵护、精细的教育规划……这些才是标配。也正因为标准太高,很多人审视自身后,觉得自己“无力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因而选择却步。
![]()
从钢琴到编程,家长们被一种无形的焦虑裹挟着,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当生育不再是自然的生命体验,而异化成一场高投入、高风险的社会竞赛时,自然就劝退了无数潜在的父母。
年轻人更倾向于用一种“理性计算”的方式来做出生育决策,只有当各方面都准备充分后,他们才敢选择生孩子。
![]()
最先压倒的就是幼教行业
曾经“一位难求”的幼儿园,如今却在为招生发愁。全国范围内,仅仅一年时间,就有两万所幼儿园消失了。
在上海浦东,一家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令人唏嘘。园里一共6个班,平均每个班都坐不满5个孩子,人数最少的班级只有3个娃,园长只能靠负债来维持经营。更具戏剧性的场景是,幼儿园老师们被迫走上街头,像房产中介一样,给路人派发招生传单。
![]()
这股寒意顺流而下。某地一所公办小学,费尽力气只招到了22名学生,却要配备23名教师。
而母婴店的客流肉眼可见地减少,儿童玩具、童装等消费品的销量也应声下滑,整个“儿童经济”的根基都在动摇。
![]()
然而,危机也催生了创新。在存量市场中,求生者们正在开辟新的航道。幼教行业开始“向下兼容”,大力开拓1-3岁的托育服务,发展“托幼一体化”,这恰好满足了当下社会的刚需。
一些社区开始尝试“老幼共托”的新模式,巧妙地将闲置的幼儿教育资源与社区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又促进了代际互动,极大地缓解了家庭的照护压力,创造出全新的社会价值。
![]()
面对这股浪潮,真正的解药,绝不在于几句空洞的“催生”口号,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去构建一个对育儿真正友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当生育不再是一场让人望而生畏的高风险“投资”,而是回归为一种自然、被支持的人生选择时,产房里那盏彻夜长明的灯,才可能再次被一声声清亮的新生啼哭所点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