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石库门的炊烟渐远,弹街路的声响成忆,总有一些人执着地为城市封存时光。闵行爷叔侯宝良便是这样一位“时光记录者”。他54岁提笔 “半路出家”如今已成为中国作协会员!10月18日起,“今日闵行”推出《侯叔时光记》,走近他笔下的上海往事与老城记忆。
![]()
老友出了一本书《上海民间老古话》,书里收集了不少乡里流传的老话,这些话不啰唆,道理却很深刻。许多老话我们平常也常听到、会讲。这里我也来讲几句给大家听听。
![]()
鼓励大家及时进取就讲:“不怕笨,就怕等”。俗语讲笨鸟先飞,知道自己能力欠缺,就多花点时间紧追,总能成功。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就是这个道理,兔子骄傲地打个瞌睡,乌龟不停地跑,就到终点了。岳飞《满江红》里就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诗句。那更别说是上了年纪的人,尤其要有紧迫感,想做就做,没有来日方长好等。
有人相信拜菩萨求神灵,说啥“心诚则灵”。其实佛家早说:“拜佛烧香,不如孝敬爷娘。”佛家讲善缘、因果,凡事要有“举头三尺有神灵”的敬畏感。俗话讲“百善孝为先”,若连做人最起码恭敬爷娘都做不到,还有何成功好谈。
“蒸锅里汤包,热水、热汤”这话是形容两全其美,锅子里热水、汤包汁水都热了。就是启发我们凡事动点脑筋,两桩事体同时做好,换句话就是省时、省力一举两得。
讲到天气就更多了,每年端午节后气温渐热,有人急吼吼赶时髦换上夏装。老人就会提醒年轻人:“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当心别贪凉,免得感冒咳嗽。
以前大热天乘风凉或者吹风,无论穿堂风还是电风扇,睡的位置不要脚对风,因为人睡着汗毛孔张开,进风容易受寒气得病,一句话概括:“脚顶风、请郎中”大家就懂了。
饮食要顺应天时,立秋后气温转凉,老人就讲:“少吃西瓜,多吃姜”。因为西瓜、绿豆都是凉性食物,多吃有伤脾胃;而蒜、姜是热性食物暖胃,但对热性体质人也适可而止。
春秋天以及黄梅季节会常遇下雨天,忘记带雨伞,借伞是常事。你对别人的帮助深表感谢,此时人家会讲:“借伞不用谢,只要撑过夜”。在提醒你回去别忘把伞及时撑开、吹干,以免金属伞骨、伞柄潮湿生锈,影响再次使用。
家庭关系里常有劝老人一句:“若要好,老做小”。社会在发展,老年人千万不好任意摆老资格,别以为老观念好用,往往会引发晚辈反感,不领你的好心。要是大家脾气固执,那一家人的日子就会不太平了。

作者/插图: 侯宝良
编辑:张瑾欣(实习)
初审:高淑婷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