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州府有个青溪镇,镇上有个绸缎铺的伙计,姓陈名明,二十七八岁,为人忠厚,手脚麻利,娶了镇上豆腐坊的女儿柳氏为妻,夫妻二人十分恩爱。
柳氏娘家在三十里外的柳家村,自打嫁过来,因路途远,一年也回不了两趟娘家。这年中秋,陈明休了假,打算陪柳氏回娘家看看,柳氏高兴得一宿没合眼。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两人就收拾妥当。陈明背着个包袱,里面装着给岳父岳母的月饼和布料,柳氏提着个篮子,装着些点心,两人说说笑笑,往柳家村赶。
走到半路,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茂密,光线昏暗,风吹过竹叶,“沙沙” 作响。陈明护着柳氏,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突然,柳氏 “呀” 地叫了一声,指着前面。陈明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路边的陷阱里,有只白狐,浑身雪白,没有一点杂毛,只是一条腿被夹子夹住了,流着血,眼神里满是惊恐。
![]()
白狐见有人来,挣扎着想要逃跑,却被夹子牢牢夹住,疼得 “呜呜” 直叫。柳氏心软,拉着陈明的胳膊:“当家的,你看它多可怜,咱们救救它吧。”
陈明也是个心软的人,点点头:“好。” 他放下包袱,走到陷阱边,仔细看了看夹子,是那种很结实的铁夹子,上面还有倒刺。
他找来根木棍,小心翼翼地撬开夹子,白狐趁机抽出腿,一瘸一拐地跑到一边,警惕地看着他们。陈明见它腿还在流血,从包袱里拿出些布条,想给它包扎。
白狐却往后退了退,然后对着陈明和柳氏,竟像人一样作了个揖,嘴里吐出人言:“多谢二位救命之恩,我会报答你们的。”
陈明和柳氏都惊呆了,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他们听说过狐狸通灵性,却从没见过会说话的狐狸。
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白狐又说:“你们这是要去柳家村?路上会经过王家庄,在那里有个朋友家歇脚,切记,在朋友家别吃鱼。” 说完,白狐转身,一瘸一拐地钻进竹林,不见了踪影。
![]()
“当家的,它…… 它会说话!” 柳氏声音都在发抖。陈明定了定神:“是有些邪门,不过它好像没有恶意,还提醒咱们别在朋友家吃鱼。”
柳氏点点头:“是啊,也不知道它说的朋友是谁。咱们在王家庄也没认识的人啊。” 陈明想了想:“管它呢,咱们小心点就是了。”
两人继续赶路,心里却总觉得怪怪的。
快到中午时,果然到了王家庄。两人走得累了,正好村口有棵大槐树,树下有户人家,门口坐着个老汉,正摇着蒲扇乘凉。
陈明走上前,拱手道:“老人家,我们夫妻二人要去柳家村,走得累了,想在您这儿讨碗水喝,歇歇脚,不知可否?”
老汉抬头看了看他们,见陈明忠厚,柳氏和善,笑着说:“客气啥,进来吧。”
两人谢过老汉,跟着他进了院子。院子不大,收拾得干干净净,种着些花草。老汉给他们倒了水,又搬来两张凳子,让他们坐下歇息。
闲聊中,陈明得知老汉姓王,人称王老汉,老伴早逝,儿子在外地做生意,家里就他一个人。王老汉听说他们要去柳家村,笑着说:“柳家村我熟,离这儿也就十里地了,不急,歇够了再走,中午就在我家吃顿便饭。”
![]()
陈明连忙推辞:“不了不了,太麻烦您了。” 王老汉却执意挽留:“不麻烦,家常便饭而已。” 柳氏看王老汉挺热情,也劝陈明:“当家的,那就歇歇吧,正好也让我歇歇脚。”
陈明只好答应了。王老汉很高兴,起身去了厨房,忙活起来。陈明和柳氏坐在院子里,看着院子里的花草,柳氏突然想起白狐的话,拉了拉陈明的衣角,小声说:“当家的,白狐说在朋友家别吃鱼,你说这王老汉……”
陈明也皱起了眉头:“不好说,咱们小心点就是了,待会儿要是有鱼,咱们就说不爱吃。” 柳氏点点头。
没过多久,王老汉就端着饭菜出来了,两菜一汤,一盘炒青菜,一盘炒鸡蛋,还有一碗鱼汤,鱼汤里飘着几块雪白的鱼肉,香气扑鼻。
王老汉笑着说:“家里也没啥好东西,就这些,你们别嫌弃。这鱼是我早上在河里钓的,新鲜得很,快尝尝。” 说着,就给陈明和柳氏碗里各夹了一块鱼肉。
陈明和柳氏对视一眼,心里都咯噔一下。陈明放下筷子,笑着说:“老人家,实在不好意思,我从小就不爱吃鱼,闻着鱼腥味就反胃。”
柳氏也赶紧说:“我也是,我也不爱吃鱼。” 王老汉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笑道:“哦,是这样啊,那你们吃青菜和鸡蛋。”
吃饭的时候,王老汉总是有意无意地盯着那碗鱼汤,还时不时劝他们:“这鱼真的很鲜,尝尝嘛,就尝一小口。” 陈明和柳氏只是笑了笑,没动筷子。
吃完饭,两人谢过王老汉,继续往柳家村赶。走了没多远,柳氏回头看了看,小声说:“当家的,我总觉得那王老汉有点不对劲,他好像非要让咱们吃鱼不可。”
陈明也点点头:“我也觉得,还好白狐提醒了咱们。”
到了柳家村,岳父岳母见他们回来,高兴得不得了,杀鸡宰鸭,忙活了一大桌菜。吃饭的时候,柳氏把路上救白狐,还有王老汉让吃鱼的事,跟岳父岳母说了。
岳父听了,脸色一变:“你们说的王老汉,是不是个子不高,脸上有颗痣?” 陈明想了想,点点头:“是啊,岳父咋知道?”
岳父叹了口气:“唉,你们是遇上‘鱼怪’了。那王老汉去年就病死了,他生前最爱钓鱼,死后家里人就把他葬在了村口的槐树下。听说他阴魂不散,常常化作人形,引诱路人吃鱼,凡是吃了他鱼的人,回去后都会大病一场,有的甚至……”
柳氏吓得脸都白了:“那…… 那我们没吃,没事吧?” 岳母拍着她的手:“没事没事,你们没吃,又救了白狐,它肯定是在保佑你们。”
陈明和柳氏这才明白,白狐为啥让他们别吃鱼,心里暗暗庆幸。
在娘家住了三天,中秋节那天,两人辞别岳父岳母,往青溪镇赶。走到那片竹林时,柳氏说:“当家的,咱们去看看那白狐,它的腿不知道好了没有。”
陈明点点头,两人走进竹林,四处张望。突然,前面传来 “窸窸窣窣” 的声音,那只白狐跑了出来,腿上的伤已经好了,蹦蹦跳跳的,看起来很精神。
白狐看到他们,摇着尾巴跑过来,又作了个揖:“二位平安回来,我就放心了。” 陈明拱手道:“多谢白狐仙子提醒,不然我们就遭殃了。”
白狐笑了笑:“举手之劳,你们救了我,我理应报答。我看你们夫妻二人善良,给你们指条明路吧。”
陈明眼睛一亮:“请仙子赐教。” 白狐说:“青溪镇东头,下个月会新开一家绸缎铺,老板是个外地人,不懂经营,你可以去试试,跟他合伙,保你能发家。”
陈明记在心里,又向白狐道谢。白狐摆了摆尾巴:“不用谢,缘分已尽,后会有期。” 说完,钻进竹林,不见了踪影。
回到青溪镇,陈明把白狐的话告诉了柳氏,柳氏也觉得可以试试。陈明平时在绸缎铺干活,对经营绸缎铺也有些经验,只是苦于没有本钱。
他思来想去,把自己攒的钱,还有柳氏的嫁妆,都拿了出来,凑了些银子。下个月,东头果然开了家绸缎铺,老板确实是个外地人,愁眉苦脸的,因为不懂本地行情,生意很差。
陈明找到老板,说明来意,想跟他合伙经营。老板正愁没人帮忙,一听陈明有经验,高兴得不得了,当即答应了。
陈明果然有本事,他根据本地人的喜好,进了些畅销的布料,又搞了些促销活动,没几个月,绸缎铺的生意就红火起来,老板赚了钱,对陈明也十分信任,让他当了大掌柜。
陈明的日子越过越好,买了房子,添了家丁,柳氏也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陈念狐,意思是要记住白狐的恩情。
王家庄的 “鱼怪” 后来也没再作祟,听说被一个路过的道长收了。村里人都说,是陈明和柳氏的善良感动了神灵,才让 “鱼怪” 不再害人。
有年春天,陈明带着柳氏和儿子,又去了那片竹林,想找找白狐,却再也没找到。他们在竹林里种了些桃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像一片粉色的云霞。
陈明常常给儿子讲起救白狐的故事,讲白狐如何提醒他们别吃鱼,如何指点他们发家。“做人啊,一定要善良,” 陈明摸着儿子的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就算是动物,也懂得感恩。”
陈念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爹,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个善良的人,多做好事。” 陈明笑了,笑得很欣慰。
青溪镇的人,都知道陈明的故事,都说他是个有福气的人。“要不是陈明心善,救了白狐,哪有后来的好日子,” 有人说,“这就是善有善报。”
陈明的绸缎铺越开越大,他没有忘记初心,常常接济镇上的穷苦人,还开了个学堂,让贫困的孩子免费上学。柳氏也常常做些棉衣,送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夫妻二人的善举,在青溪镇传为佳话。人们都说,陈家能有今天,不光是靠白狐的指点,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善良和勤劳。
多年后,陈明成了青溪镇的首富,但他依然保持着忠厚善良的本性,教育子女要积德行善。陈念狐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绸缎铺,也像父亲一样,乐善好施。
那片竹林里的桃树,一年年开花结果,桃子成熟的时候,陈明总会让家丁摘些,分给镇上的孩子们。孩子们吃着甜美的桃子,听着大人们讲陈明和白狐的故事,眼里满是向往。
风吹过青溪镇,带来绸缎的清香,也带来了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陈明站在自家的院子里,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当初那个善举,离不开白狐的提醒,更离不开做人的本分。
而那只白狐,成了青溪镇一个美丽的传说,提醒着每一个人: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福气。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或许就能换来意想不到的回报。就像陈明救了白狐,白狐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他们的平安,指引了他们的幸福。
民间故事 · 目录
上一篇民间故事:木匠给妻姐帮忙,妻姐留他过夜,木匠兴奋的答应了
阅读4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