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一项权威研究表明
50.5%的心梗患者发病前6个月
未出现任何预警症状
《生命时报》专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
告诉大家哪些危险因素实则蓄谋已久
如何预防无征兆心梗
及时阻断“沉默的威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临床上不乏发病前一段时间毫无征兆的心梗患者,其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人,男性占比更高。
由于心脏具备较强的代偿机制,病变程度较轻时,患者可能并无明显异常表现,从而导致就医延迟、严重并发症发生,甚至造成猝死等难以挽回的后果。
注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危重疾病。多数患者心梗发病时会感到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症状持续20分钟以上仍无法缓解。
典型症状发生前
身体通常会在不同阶段发出“预警信号”
发病前数周到数月,部分患者会出现莫名的疲乏、体力下降,或感到胸部有压迫、闷胀感,这种感觉通常不剧烈,多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易被误认为劳累过度或情绪紧张而忽视;
发病前1周,除胸部不适加重外,部分患者会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从心前区扩散至肩部、背部、腹部,甚至出现牙痛,持续时间较短;
而在发病前1小时,上述不适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加重,是阻止心梗发作的重要窗口期。
危险因素实则蓄谋已久
临床上很多心梗患者虽然在发病前并未感到明显异常,但身体早已埋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隐患。心梗的发生并非真的“悄无声息”,而是血管在危险因素长期影响下逐渐病变的结果。
血脂异常糊住血管。体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过高时,脂质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变窄、血流减少。斑块一旦侵蚀、破裂,会形成血栓,阻塞血流,使下游心肌失去血供而坏死,导致心梗。
血糖过高损伤神经。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长期浸泡在高糖环境中,会破坏动脉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此外,高血糖状态下,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强,容易发生血栓,诱发心梗等危险事件。
血压飙升影响供血。血压长期过高,会使高压的血流冲击动脉壁,损害血管内皮,形成斑块。过高的血压还会让心脏更用力地收缩泵血,给血管壁施压,使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影响供血,增大心梗发生几率。
身体不适拒绝用药。“三高”早期常无症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无需就诊检查,更不用吃药,心血管却在默默持续受损。此外,部分慢病患者因服药出现头晕、胃肠道反应等不适,拒绝继续服药,给心梗突袭带来可乘之机。
上岁数耐痛力增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痛觉阈值升高。同时,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排血量减少,可引起脑组织供氧不足,降低对疼痛的感知灵敏度。因此心梗发生前出现的一些痛感,极有可能会被忽视。
侧支循环掩盖症状。冠状动脉慢性狭窄会引起反复心肌缺血,导致人体出现“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这一机制能增强心肌对缺血的耐受力,减轻疼痛感知。此外,冠状动脉慢性狭窄区域与正常血管间存在灌注压差,有助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当血管突然闭塞,侧支循环可代偿性供血,虽减小了梗死范围,但可能掩盖胸痛症状。
高血糖降低敏感性。糖尿病可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受损,使心肌中负责传递痛觉的纤维功能出现异常。这种病变会降低心脏对缺血的敏感性,阻碍疼痛信号传导,使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异常。
其他症状扰乱视线。心梗伴随的其他症状或并发症,可能使患者忽视胸痛表现。如一些人会出现上腹部不适、冒冷汗、恶心、呕吐,易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耽误心梗救治。
梗死部位影响痛感。心脏前壁梗死,疼痛表现往往更剧烈和典型,后壁或下壁梗死则更易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隐匿。此外,梗死范围大小也直接影响症状明显程度。若梗死仅累及由小分支血管供血的局部心肌,引起的胸痛通常较轻微或不典型,易被忽视。
防无征兆心梗做到“三早”
对于无征兆心梗,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做到早期识别和主动预防。
定期体检筛查,隐患早发现。
即使自我感觉健康,每年也应完成至少一次全身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标。“人民”专家提醒,40岁以上人群,或具备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三高”、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增加心脏专项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隐匿病变。
严控“三高”因素,风险早干预。
“人民”专家强调,预防远比补救更重要。所有人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与体重,保持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充足睡眠和规律运动,并建立健康减压方式。确诊“三高”及心血管病者遵医嘱用药,记录好静息心率、血压等指标,当出现持续且无法解释的轻微不适时,可比对基线数据并及时咨询医生。
制订急救计划,险情早应对。
将急救电话、附近设有胸痛中心的医院联系方式及紧急联系人电话,保存在手机快捷菜单或易取位置,以便急需时使用。同时,心梗高危人群应主动告知家人自身情况,并共同了解心梗可能出现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如突发牙痛、后背痛、不明原因出汗等),预备好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出现异常及时呼叫救援,争取宝贵救治时间。
心梗的“无声”并非无迹可寻
而是对长期健康管理的叩问
洞察那些潜藏的风险
将主动干预作为习惯
才能在我们与疾病之间
建立起一道真正坚固的屏障!
科普专家
![]()
张海澄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擅长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备注:突发原因导致门诊时间、出诊地点、门诊类型(普通、专家或特需门诊)、挂号费用的改变,请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来源 | 生命时报
编辑 | 张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