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华地紫悦府物业的一纸退场公告,再次将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推至台前。公告中,物业公司感谢了业主五年来的支持,也坦言因业委会成立后新物业选聘条件成熟,决定在2025年12月31日撤场,同时披露了高达357.8万元的物业费欠款。而业委会随即发函,指出其在业主大会公示期内单方面宣布撤场“不符合法律规定”,要求其依法履约至新老物业平稳交接。
![]()
这并非孤例。几乎在同一时间,包河区领峰花园小区,金地物业在一份退场告知函中坦言,项目亏损严重,物业费收缴率仅为28.6%。而业主的评论却充满了火药味:“从头到尾只收钱不干事”、“21年交房反馈的问题,到现在还没修”。讽刺的是,前一日业委会的公告显示,超过90%的业主投票同意不再续聘该物业。
一边是物业公司诉说着经营亏损的无奈,另一边是业主指责服务缺位的愤懑。这场看似无解的僵局,在合肥正频繁上演。元一柏庄、天下锦城、百协大溪地……一个个小区名字背后,是物业与业主双输的困局。然而,就在这片喧嚣之中,一份涉及646个小区的权威测评结果悄然公布,为破解困局提供了冰冷的数据支持和一线曙光。
NO.1丨壹
物业撤场频发,信任崩塌致双输困局
合肥近期的物业市场,仿佛按下了一个“撤场”循环键。
在元一柏庄小区,剧情尤为曲折。原物业安徽柏庄公司于今年1月公告撤场,直指“供暖系统遗留问题导致持续严重亏损”。随后,国企背景的合肥湖滨物业以“应急托管”身份入驻,肩负起“国企责任担当”。
![]()
然而,仅仅6个月后,湖滨物业也无奈地发布了《致业主的一封信》,宣布将于10月1日撤场。原因依旧是那个老大难:“小区物业费收缴率持续下跌,服务的持续性、稳定性难以保障。”小区不得不紧急引入第三家物业——安徽华凯物业,再次以“应急物业”身份进场,服务期暂定6个月。
![]()
同样的故事在天下锦城小区再次复刻。龙湖物业在连续五次提交退场申请后,于去年11月发函退场,指出“小区业主累计欠费已高达561.5万”。接手的华地物业在应急服务9个月后,也于今年9月终止服务。更糟糕的是,该小区业委会成员陆续辞职,陷入无法正常履职的真空状态,小区未来堪忧。
![]()
这一系列事件勾勒出一个清晰的恶性循环:历史遗留问题或服务不到位 → 业主不满、拒交物业费 → 物业收入锐减、服务质量进一步下滑甚至亏损 → 物业撤场 → 小区管理陷入混乱或引入应急物业 → 新物业面临同样挑战。
物业公司抱怨收不抵支,无法维持服务;业主指责物业“只收钱不办事”,用脚投票拒交费。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拉锯战中,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小区的居住品质和资产价值。信任,已成为社区治理中最稀缺的资源。
NO.2丨贰
646个小区的“红黄榜”与生存镜像
当个体的抱怨与诉苦汇聚成大数据,我们便能更清晰地看清全局。合肥市包河区近期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测评结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物业服务的真实生态。
这份榜单涵盖了全区646个小区,从市场化管理的商品房到街道代管、单位自管的老旧小区,进行了细致的打分排名。榜单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红榜”表彰前20名,如凤凰文化广场(94.60分)、高速时代公馆(94.26分)等,树立服务标杆;“黄榜”警示后20名,如松湖苑(52.34分)、日月名邸(52.26分)等,施加改进压力。
![]()
仔细审视数据,几个现象值得玩味:
头部企业稳扎稳打。高分小区多被知名品牌物业如万科、龙湖、招商、华润等承包,其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能力获得了市场认可。
“差生”名单惊现熟悉身影。在本次测评中,天下锦城小区得分77.58分,排名第199位(共约230个市场化小区),处于下游水平。而领峰花园小区得分79.84分,排名第169位。这两个刚刚经历或正在经历物业撤场风波的小区,其较低的测评分数,直观地印证了其物业服务确实存在较多问题,也为物业公司的离场提供了一份客观的注脚。这充分说明,服务质量的低下与物业费的拖欠、物业的撤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
管理模式并非决定因素。在街道代管、业主自治的榜单中,也不乏得分超过许多市场化小区的项目,如和瑞华府(89.56分)、兴丰苑小区(89.34分,业主自治)。这表明,用心负责的管理精神比单纯的市场化模式更为重要。
这份详尽的测评报告,其意义不仅在于排名。它更是一种透明的压力,促使物业公司提升服务,也帮助业主在选聘物业或评价现有物业时,有了客观的参考依据,而非仅凭主观感受。它是打破信息不对称,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NO.3丨叁
从“糊涂账”到“共管账户”,三方如何重构信任?
物业管理的症结在于信任,而信任的破裂往往始于“钱”。公共收益(如电梯广告、公共停车位收入)和物业费的使用,长期是一笔“糊涂账”,是引发猜忌的导火索。所幸,破局的探索已经开始。
破冰之举:公共收益“公证提存”,让钱晒在阳光下
今年10月,合肥包河区推出了一项全省首创的举措——小区公共收益“公证提存”机制。在高速时代城小区,合肥公证处、小区物管会、物业公司签署三方协议,约定小区公共收益全部存入公证机构的专门账户,使用需经业主表决,流程全程受监督。
这一机制直击痛点,通过第三方强制监管,确保了公共收益的“公共”属性,从源头上消除了业主最大的疑虑之一。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进步,为化解信任危机提供了关键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长效机制:三方协同,从“管理”到“治理”
除了技术手段,更深层次的治理模式变革更为重要。长沙湘熙水郡小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小区通过定期、高效运转的物业、业委会、业主三方联席会议机制,让业主真正参与到小区管理决策中,成功化解了大量遗留问题,物业费收缴率攀升至95%以上。
对于合肥而言,这意味着:
于物业公司:必须转向透明化运营,定期详细公示收支明细,告别“暗箱操作”。同时,可探索“菜单式服务”、“弹性定价”等创新模式,让服务价值可视化。
于业主与业委会:需要提升参与意识和专业能力,理性维权,积极履行业主责任,按时缴纳物业费,支持优质服务。业委会成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法律知识。
于政府部门:应继续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如推广公共收益监管模式,加大对业委会组建和运作的指导,完善物业费市场化定价机制,并厘清开发商遗留问题的责任,避免物业“背锅”。
NO.4丨肆
结语
合肥此轮的物业撤场潮,是行业发展阵痛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社区治理升级的契机。问题的根源在于“服务”与“需求”的错配,以及“信任”与“监督”的缺失。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和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信任重建是基石。大力推广“公共收益公证提存”等创新制度,用绝对的透明击碎猜疑,这是当前最直接有效的破冰点。
能力建设是关键。推动业委会运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加强对业委会成员的培训和支持,使其能够有效代表业主利益,监督物业工作。
精细化管理是方向。鼓励物业服务从“一刀切”走向“个性化”、“菜单化”,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收支实时可查、诉求线上处理,提升服务效率与业主体验。
政策闭环是保障。建立健全从准入、监管、考核到退出的全过程政策体系,特别是完善物业退出机制和应急物业介入机制,确保小区管理不出现真空。
物业与业主,本是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而非“零和博弈”的对手。只有当物业服务者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业主愿意为优质服务买单,政府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三方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我们的社区才能真正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居住空间”升华为“和谐家园”。这条路固然漫长,但每一次制度的创新、每一份透明的账单、每一次有效的沟通,都是在为这条之路铺设坚实的砖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