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墉这人,在清朝历史上算得上是个典型例子,出生在1719年,死于1804年,活了85岁。他家是山东诸城的名门,从祖上起就好几代人通过科举当官。曾祖父刘必显顺治九年中进士,当过户部员外郎,管财政那块。祖父刘棨康熙二十四年中进士,做到四川布政使,负责地方钱粮民政。
父亲刘统勋雍正二年中进士,乾隆朝时官至首席军机大臣,帮皇帝处理大事,乾隆对他信任有加。刘墉作为官三代,从小就泡在这种环境里,家里书多,教育严,学儒家经典,练书法,22岁中举人,31岁那年借父亲恩荫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二名,进翰林院当庶吉士。
![]()
进翰林后,刘墉仕途起步还算稳。乾隆爱书法,刘墉字写得好,圆润饱满,融合颜柳风格,皇帝一看就喜欢,加上父亲面子,很快就从编修升到侍讲,教皇子念书。1754年,他外放江苏学政,管全省教育和科举。到任后,发现捐官乱象严重,一些富户花钱买监生资格,仗势欺人。
他收集例子,上奏乾隆,乾隆批了,严惩那些人。刘墉还整顿学校,查生徒功课,建乡村学堂,帮穷孩子读书。1757年,处理监生阎大镛案,这人拒缴粮税进狱,刘墉翻他诗集,找出疑似反清句子,上报后阎大镛被治罪。乾隆觉得他警觉,调他去山西当太原知府。
![]()
在太原,刘墉管政务,改革税收,设稽查队防吏员贪污,下乡看农田,减灾年税负,还疏河道建义仓,存粮赈灾。一次水患,他组织抢险,分流河水,救了村子。百姓感激,但官场不简单。1762年,下属贪腐案爆出,他失察,乾隆革职下狱,判死缓,后改流放西北军台两年。这是第一次贬黜。在边疆,他干军务,修营垒,学边防。两年后,父亲死,乾隆念旧,召回他当江宁知府。
![]()
江宁任上,刘墉吸取教训,严查账目,破几起旧案,如官员私卖官盐,他追赃款修路。百姓叫他清官。1767年,升陕西按察使,管司法,发现地方拖案多,狱卒虐囚,他上书指弊,上司不满,举报他,被贬内阁学士。这是第二次贬黜。回京,他整理档案,编律例。
1772年,主持江苏科举,一诗案没早发现,虽上报,乾隆骂他疏懒,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是第三次。之后十年,他转学政巡抚职,和珅党羽弹劾多,他坚持上报文字案,如1778年一柱楼诗案,徐述夔诗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上报后徐家遭戮尸,株连多人。他因此升户部左侍郎。
![]()
1782年,刘墉任左都御史,查山东巡抚国泰贪腐。国泰是和珅亲信,和珅想偏袒,但刘墉走访农户,集证据,上奏,国泰被抄家治罪。刘墉升吏部尚书。但和珅势力大,1785年,会试出题错,乾隆贬他侍郎。这是第四次。1790年,上书房总师傅时,皇子迟到,他负责,被贬内阁学士。这是第五次。乾隆晚年,刘墉低调,练书法,自保。乾隆猜忌心重,和珅专权,刘墉难出头。
![]()
乾隆贬刘墉五次,有失察,有小错放大,背后是帝王权术和派系斗争。刘墉没弯腰,保持清廉,不收礼,住祖宅,穿粗布。和珅贪污成风,刘墉反着来,影响官场。他书法有名,墨浓劲遒,叫浓墨宰相,作品多行书,传世如《石庵诗集》。这些年,他参与修书,编《续文献通考》,核历史事实。
![]()
1799年,乾隆死,嘉庆亲政,第一刀砍和珅。嘉庆信刘墉、王杰、董诰三人审案。刘墉80岁,列和珅二十大罪,如贪巨款、结党,建议狱中自尽,顾先帝面子。和珅自尽后,刘墉升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嘉庆赞他忠正,给他新生。
刘墉主持修《大清会典》,改吏治,选寒门士子,上书改漕运,选殷实船夫,防途中偷米。1802年,黄河决口,他77岁去山东,查灾情,请调粮修坝,嘉庆批了。
晚年,刘墉施展抱负,整官场,拒馈赠。1804年,他在家病逝,嘉庆悲痛,赠太子太保,谥文清,入贤良祠。刘墉为官55年,从1751年中进士到死,历康乾嘉三朝。乾隆贬他五次,他不倒,靠清廉和灵活。面对乾隆,他用书法讨好;对和珅,避锋芒。但大案如国泰、和珅,他勇于查。外圆内方,让他在官场存活。
![]()
刘墉故事,体现传统士大夫精神,达兼济,穷独善。在封建体制,他没彻底改现实,但守底线。史书说他短身驼背,叫刘罗锅,但精神直。乾隆贬黜,是权术注脚;嘉庆重用,是对坚守回报。85岁高龄,在清官中少见,家风和豁达帮他。刘墉证明,清廉在复杂环境中可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