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IPO热点)
一、公司背景与高光时刻
诺辉健康成立于2015年,由朱叶青、姚纳新、陈一友三位北大校友联合创立,定位为“中国癌症早筛领导者”。其核心产品常卫清于2020年1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结直肠癌早筛三类医疗器械,被誉为“居家癌症筛查里程碑”。
凭借这一“首证”光环,诺辉健康在2021年2月登陆港交所,发行价26.66港元,募资超20亿港元。上市后股价一度飙升至89.65港元,市值突破400亿港元,成为港股“医疗科技明星股”。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早已埋下崩塌的种子。
二、核心团队:创始人主导,封闭决策
1. 创始人角色明确
朱叶青:CEO兼董事会主席,被多方证据证实为造假总策划者。其主导制定“业绩优先”战略,要求销售团队“不惜代价完成KPI”。
姚纳新、陈一友:虽未直接参与造假执行,但在关键决策中保持沉默。2025年另起炉灶成立“杭州程控数芯生物科技”,试图切割历史包袱。
2. 组织文化高度封闭
每周销售会议设为“最高机密”,非销售线员工禁止参与。
内部流传“忠诚高于能力”的用人标准,一线销售被灌输“公司利益至上”理念。
财务、法务部门对异常交易视而不见,形成“共谋沉默”。
有媒体披露:有销售员因质疑造假流程被边缘化甚至劝退。
三、业务模式:技术可行但商业化失败
1. 产品逻辑存在天然缺陷
常卫清需用户自行采集粪便样本寄回实验室,依从性极低。
单次检测费用高达1996元,远超普通人群支付意愿。
医保未覆盖,医院渠道推进缓慢:截至2022年,仅11家公立医院有真实开单记录。
2. 真实市场表现惨淡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三款产品(常卫清、幽幽管、噗噗管)总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
公司宣称“双十一单日销售额破6000万”,但无任何第三方数据佐证。
商业化困境迫使公司转向“数字游戏”——用虚假交易维持增长幻觉。
四、财务造假:系统性、闭环式、长期化
1. 造假规模惊人
年份
披露营收
估算真实营收
虚增比例
2021
2.11亿元
≈3000万元
~85%
2022
7.65亿元
≈7695万元
≈90%
2023(预告)
19.79–20.50亿元
无法确认,但德勤拒签年报
2. 核心造假手法(四步闭环)
步骤一:压货给“合作经销商”
签订合同发货,不实际收款,账面形成“已发出商品”。
步骤二:伪造检测全流程
样本来源(据第三篇文章实地调查):
向环卫工人以5元/份收购公厕粪便;
直接从公共厕所蹲位刮取;
同一份样本拆分为多份,配不同身份证号生成虚假用户。
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满足“服务完成”条件。
步骤三:确认收入
凭报告确认销售收入,计入财报。
步骤四:资金回流
通过“营销补贴”“渠道返利”等名义,将款项返还经销商,或用于下一轮造假。
部分资金通过个人银行卡走账(早期),后期转为公对公平台操作。
整个过程无真实客户、无真实需求、无真实现金流,纯属“数字炼金术”。
3. 财务指标异常
销售费用率畸高:2021年达127%,2022年仍高达72.5%。
应收账款激增:2022年应收账款达5.8亿元,占营收76%,远超行业水平。
货币资金与经营现金流严重背离:账上现金充裕,但经营净现金流常年为负。
五、技术伦理崩塌:科学尊严被践踏
1. “全球最大粪便样本库”真相
公司曾宣称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人类粪便样本库”,用于AI模型训练。
调查发现:大量样本来自匿名公厕采集,无知情同意、无身份验证、无临床信息。
同一人粪便被多次录入不同ID,导致训练数据严重污染。
2. 医疗检测沦为“表演工具”
常卫清本应服务于高风险人群早期筛查,却沦为财务造假道具。
伪造报告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可能误导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
这不仅是财务欺诈,更是对医学伦理和科研诚信的彻底背叛。
六、监管与审计:为何多年未被发现?
1. 港股监管滞后
港交所对生物科技公司采用“披露为本”原则,缺乏实质性审查。
对“服务型收入确认”规则模糊,未要求穿透核查终端用户。
2. 审计机构失职
德勤早期仅核查合同、发票、报告形式合规,未验证样本真实性与用户身份。
直到2024年才因内部举报和做空压力启动独立调查,为时已晚。
3. 行业标准缺失
癌症早筛属新兴领域,尚无统一临床验证标准。
NMPA批准基于临床试验数据,但未监管上市后真实世界使用情况。
七、崩塌时间线与最终结局
时间
关键事件
2023年8月
CapitalWatch发布78页做空报告,指控九成收入造假
2024年3月28日
德勤质疑销售真实性,公司停牌,股价定格14.14港元
2024年9月
德勤辞任核数师;CFO高煜离职
2024年12月
朱叶青“因健康原因”辞任所有职务
2025年2月
股东大会以79.89%赞成票罢免朱叶青董事职务
2025年8月
开曼大法院委任清盘人,公司进入强制清盘程序
2025年10月27日
港交所正式取消上市地位
2025年11月
常卫清注册证到期(11月8日),产品命运未卜;4000+散户登记维权,涉资超7亿
八、投资者维权困境
散户损失惨重:超4000名个人投资者登记维权,人均损失数十万元。
集体诉讼难度大:港股缺乏类似美国的证券集团诉讼机制。
资产追偿困难:公司账上现金已被用于偿还优先债权人,普通股东清偿顺位靠后。
创始人资产转移疑云:朱叶青个人财富去向不明,姚、陈二人新公司是否承接优质资产存疑。
九、行业警示:创新不能脱离真实需求
诺辉健康的崩塌,为中国医疗科技行业敲响警钟:
技术≠商业成功:拥有“首证”不等于能打开市场,必须尊重用户支付意愿与使用习惯。
资本催熟风险巨大:在未验证PMF(产品市场匹配)前盲目追求高增长,极易走向造假。
伦理是底线:医疗产品涉及生命健康,数据真实性与伦理合规不可妥协。
监管需前置:对“服务型医疗科技”应建立穿透式监管,防止“报告即收入”漏洞被滥用。
十、结语:粪便堆不出百年企业
诺辉健康曾是中国医疗创新的一面旗帜,却最终沦为一场由公厕粪便、伪造身份、资本幻梦编织的骗局。它用环卫工人的5元样本,撬动了百亿市值;又用一份份虚假报告,摧毁了整个行业的信任。
正如一位前员工所言:“我们不是在做早筛,我们是在做账。”
当一家公司的地基是粪便,再高的楼,也终将坍塌。
此案不仅是个体企业的失败,更是对“唯技术论”“唯融资论”创业文化的深刻反思。真正的医疗创新,必须扎根于真实需求、真实数据、真实价值——而非资本市场的数字游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