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制造)
10月27日至29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未来健康领域赛)在上海奉贤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182个项目报名参赛,经网络评审,110个项目入围现场比赛,最终42个项目获得优胜。这场大赛不仅是颠覆性技术的集中展示,更是探索未来产业培育路径的生动实践。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在此背景下,这场聚焦未来健康领域的赛事,为我们观察颠覆性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以赛育新探索颠覆性技术培育新模式
发现真正的颠覆性技术,需要打破传统评价体系。本届大赛探索建立以赛事为依托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发现—遴选—评价—跟踪”新模式,这是对传统科技评价机制的重要创新。
从项目来源看,182个报名项目覆盖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以及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新型医疗服务和高端医疗装备。这些项目代表了当前未来健康领域的技术前沿。从评审机制看,大赛采用“12+8”模式的封闭式路演,由技术专家、产业专家、金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队,既考察技术的颠覆性,也关注产业化可行性和市场价值。
更重要的是,大赛不止于评奖。上届大赛已有6个项目在奉贤成功落地,形成了“以赛促产”的良性循环。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总工程师李文雷在开幕式上强调,要强化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促进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大赛正在成为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纽带。
以实为要
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关键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上海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7款I类创新药和25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这些成绩背后,是完整创新生态体系的支撑。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在大赛上分享“基金+基地+产业”模式,通过“投贷结合”机制支持引领性原创性项目。项目启动时按项目支持,如果失败则集体验收失败;如果成功并获得下一轮融资,前期财政资金按新一轮价格转为股权。这种机制既宽容失败,又抑制了团队过度要钱的冲动。目前该模式已支持160多个项目,平均每项投入约2700万元。
奉贤区的产业基础也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东方美谷品牌价值突破338亿元,汇集品牌3000多个、美丽健康规上工业企业近300家。2024年,奉贤区美丽健康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61.7亿元。从原料研发、代工制造到营销外围设备制造,这里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生物医药领域,奉贤已集聚药明生物、凯莱英等龙头企业,在疫苗、血液制品、基因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大赛期间签署的两项协议,进一步夯实了这个生态。奉贤区政府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创新驱动发展环境营造、科创项目联合孵化投资等五个方面深化合作。奉贤区政府、裴端卿院士团队、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三方签署再生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协议,打造干细胞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为颠覆性技术项目提供了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
以新为先区域协同推动未来产业集聚
培育未来产业,需要前瞻布局和精准施策。上海市10月1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分近、中、远三个层次推进。其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
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上海已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对初次入选的瞪羚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独角兽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为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按核定合同金额给予最高3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奉贤区也出台《奉贤新城美丽健康产业细分赛道专项规划》,提出到2030年,新城美丽健康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比将达到40%左右。
区域协同效应正在显现。上海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区域启动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奉贤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正在形成与临港核心区的多元联动,尤其在生物医药产业延伸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方面。同时,通过东方美谷品牌,奉贤正在打造美丽健康长三角产业联盟,促进跨区域协同配套。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赛入围的110个项目来自24个地区,其中上海41家、浙江41家、江苏14家、广东19家、山东12家、青岛13家,最终42个获优胜项目中浙江15个、上海14个,长三角地区占据绝对优势。这既反映了长三角在未来健康产业的创新实力,也展现出区域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
以新促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在大赛主旨演讲中强调,结构生物学的突破需要长期积累和跨学科合作。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培育颠覆性技术需要耐心资本、需要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需要完善的创新生态。
当前,各地都在布局未来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上海的优势在于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于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但也要看到,高能级科研平台相对缺乏、创新平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下一步,要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机制,推动领军企业牵头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要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发展耐心资本,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要深化长三角协同创新,放大品牌效应,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
这场大赛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了多少好项目,更在于探索了一条培育颠覆性技术、发展未来产业的有效路径。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
编辑:王子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