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位于川西之地,其面积并不大,可谓是弹丸之地,人口也不多,总共只有数万人左右。但就是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先后两次爆发叛乱,导致大清朝鼎盛时期的乾隆王朝先后投入近60万兵力和7000万两白银平叛。
虽然平定大小金川叛乱被列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但是其付出的代价远比乾隆的其他武功要高得多,甚至超过乾隆平定新疆和西藏的代价。为何平定一个弹丸之地会平定的代价会比面积广袤的新疆、西藏更大呢?下面就来说说大小金川之战的高昂代价原因。
![]()
盛世迷局:7000万两白银背后的帝国财政账
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统治时期被合称为“康乾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阶段。然而,从国库储备的变化中,却能窥见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与挑战。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开创了盛世的基础,但其晚年吏治腐败问题严重,导致国库储备受到影响。康熙去世时,国库剩余2716万两白银。
雍正皇帝上台后,大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使得国库储备得到显著提升。经过雍正13年的努力,在他去世时,国库剩余3453万两白银。
![]()
这也就给乾隆奠定了基础,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巅峰,乾隆中期国库储备更是高达8182万两白银。
然而,这份看似雄厚的财政储备,却在大小金川之战中遭受了沉重打击。两次大小金川战役耗费了7000万两白银,这一数字相当于乾隆中期全年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雍正征讨青海的军费总和,甚至连乾隆平定面积广袤的新疆也只用了3000万两白银。
可以说这两次大小金川战役的巨额花费,如同一个沉重的砝码,压在了盛世的肩头,成为盛世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大小金川之战的军费开支清单,每一项都令人触目惊心。10万大军在川西高原驻扎长达五年之久,仅仅粮草运输这一项,就占据了军费的60%。
![]()
川西高原地势复杂,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运粮一斗,运费银至十四五两”,为了将粮食运送到前线,清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火器弹药的消耗在这场战争中也十分巨大。由于战场环境复杂,对火器的需求大增,万斤重炮等重型武器的长途转运损耗率高达30%。为了保证前线的武器供应,清朝需要不断地制造和运输火器弹药,这无疑又增加了战争的成本。
除了粮草运输和火器弹药消耗,官兵饷银、伤员抚恤、战后赏赐等隐性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10万大军的饷银,每月就是一笔巨额的支出。战争中难免会有人员伤亡,伤员的抚恤和治疗费用也不容小觑。而战后对有功将士的赏赐,也是激励士气、维护军队稳定的必要手段。这些隐性开支,如同一个个无底洞,不断地吞噬着国库的财富。
![]()
地理绞肉机:面积虽小却地势复杂
大小金川地区位于现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区域,地处大渡河上游,这里平均海拔3000 米以上 ,河谷深邃,峡谷深度超过1000米。在这片险峻的土地上,当地“蛮民”凭借着高超的筑碉技术,构建起了一道令清军望而生畏的立体防御网。
这些石砌碉楼高耸入云,最高可达十余丈,墙体厚度达2米,异常坚固。碉楼的枪眼设计独具匠心,既能够保证射击的准确性,又能为防守者提供良好的隐蔽条件。
在第一次金川之战中,清军主将张广泗就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攻碉之难:“我是挖地道,断水源,特种部队全部都用了个遍,都是收效甚微啊。”
清军的火炮虽然威力强大,但命中碉楼后往往只能造成表面损伤,无法对碉楼的主体结构造成实质性破坏。而云梯在陡峭的山壁前更是形同虚设,根本无法靠近碉楼。
![]()
碉楼之间还相互呼应,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可谓是“一碉易守,万夫莫开”。当清军进攻其中一座碉楼时,其他碉楼的守军可以迅速支援,从侧面或后方对清军进行攻击,让清军顾此失彼而防不胜防。这种立体防御网,让清军在进攻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川西高原的气候变幻莫测,如同一个无形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清军的作战行动。这里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常常是一日之内,四季交替。
清军每逢秋冬季节,就会面临“大雪封山,粮道断绝”的危机。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清军的行军、作战和后勤补给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战役中,3万清军被困于雪地长达三个月之久。在这三个月里,清军不仅要忍受严寒的折磨,还要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为了运输粮食,清政府不得不动用大量的骡马,但由于道路崎岖,气候恶劣,仅粮食运输就折损骡马万余匹。
![]()
而当地“地无三尺平”的地形,更是让后勤补给雪上加霜。从成都运粮至前线,需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山路,耗时长达3个月,而且人力成本极高,是粮食本身价值的20倍,形成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耗光”的死循环。
恶劣的气候还导致清军士兵的身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士兵因为无法适应高原气候,出现了高原反应,身体虚弱,战斗力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的作战行动往往被迫中止,等待天气好转才能继续进行,这无疑延长了战争的时间,增加了战争的成本。
![]()
在大小金川之战中,清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这种兵力优势在复杂的地势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战争胜利,反而成为了战争成本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
大小金川地区的山地地形极为复杂,峡谷深邃,山峰陡峭,道路崎岖难行。这种地形严重限制了清军兵力的展开,使得清军在作战中常常陷入“万人攻一碉,千人在作战,万人等后勤”的尴尬局面。
清军士兵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进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队形,而且容易遭到金川土司武装的伏击。在进攻碉楼时,由于地形限制,清军的火炮等重型武器难以发挥作用,士兵们只能冒着敌人的炮火,艰难地攀爬陡峭的山坡,向碉楼发起攻击,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士兵的伤亡和战争的难度。
相比之下,金川土司武装虽然兵力仅1.5万,但他们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能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他们熟悉每一条山路和峡谷,能够在山林中迅速穿梭,出其不意地袭击清军。
![]()
当清军进攻时,他们便依托碉楼和地形进行顽强抵抗;当清军疲惫时,他们又会主动出击,对清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袭扰。这种游击战术让清军防不胜防,疲于应对,极大地消耗了清军的有生力量和战争资源。
在一次战斗中,3000多清军在墨垄沟遭遇了数万金川土司叛军的围攻。由于地形狭窄,清军兵力无法展开,被叛军分割包围,最终惨遭失败。主将薛琮战死,3000余名清军除200余人突围幸存外,全部被杀(或阵亡,或被俘后遭处死)。这场战斗充分暴露了清军在山地作战中的劣势,也证明了兵力优势在这种地形下的无效性。
据统计,在两次大小金川之战中,清军以伤亡数万人的代价,才最终镇压了叛乱,而金川土司武装仅伤亡3000余人。
清军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却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说明在复杂地势之下这种兵力优势的无效堆砌,不仅导致了清军的大量伤亡,也使得战争的时间不断延长,战争成本不断攀升,成为了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难以承受之重。
![]()
军事泥潭:两次都是指挥出现重大失误
在大小金川之战中,清军内部的将帅失和问题很严重,到了严重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地步,因此极大地放大了战争成本。
第一次金川战役时,讷亲与张广泗这两位主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战争失败的重要导火索。讷亲身为乾隆的亲信,被委以经略之重任,然而他毫无军事经验,却又刚愎自用。到达前线后,他盲目自信,严令清军在两天内攻克刮耳崖,完全不顾及战场的实际情况和士兵的士气。
这种不切实际的命令,无疑是将清军士兵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在进攻过程中,清军遭遇了金川兵的顽强抵抗,参将买国良当场战死,总兵任举中伏兵阵亡,副将唐开中身负重伤,清军损失惨重。
![]()
而张广泗,这位曾经在平定苗疆事务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却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了消极应对的态度。他与讷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对讷亲的指挥不屑一顾,甚至在作战中故意拖延,坐失战机。
在讷亲下令进攻刮耳崖时,张广泗不仅没有积极配合,反而暗中抵制,导致清军的进攻行动陷入了混乱。这种将帅失和的局面,使得清军内部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
最终,这场战争以清军的惨败告终,讷亲和张广泗也因此被乾隆帝处死。然而,这场失败所带来的损失远不止于此。为了更换将帅,清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的将领需要时间来熟悉战场情况和军队部署,这无疑延长了战争的时间,增加了战争的成本。
![]()
据统计,仅第一次金川战役中,因为将帅失和导致的战争失败,就使得清政府耗费了数百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士兵的伤亡和物资的损失。
第二次战役初期,温福担任主帅,他同样犯了严重的指挥失误。他沿用了讷亲、张广泗的“以碉攻碉”策略,征发大量民工修筑千余座碉卡,并将两万多清军分散于各碉卡驻防。这种战术不仅靡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还造成了清军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兵力打击叛军的被动局面。
在木果木大营,温福的军队遭到了金川土司武装的突袭。由于清军兵力分散,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顿时陷入了混乱。温福中枪身亡,4000多清军阵亡,粮草军火损失折合白银300万两。这场惨败,不仅让清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让清政府的战争成本再次大幅增加。
![]()
政治面子工程:十全武功背后的隐性支出
乾隆这位自称为“十全老人”的帝王,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盛世的景象。他的“十全武功”,是他自认为的辉煌成就,也是他向世人展示其统治功绩的重要标志。
而大小金川之战,虽然发生在一个弹丸之地,涉及的人口也仅有3万余户,但因其地处川藏咽喉的关键位置,成为了乾隆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关键节点,被乾隆纳入了“十全武功”之中。
为了在这场战役中取得全胜,乾隆不惜一切代价,疯狂砸钱。在第二次金川战役中,他征调了7省兵力,动用了20万民夫,浩浩荡荡地开赴前线。
为了保障军队的顺利行进和物资的运输,清军沿途修建了 400 余座桥梁栈道。这些桥梁栈道的修建,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施工难度极大。
![]()
每一座桥梁的搭建,都需要工匠们克服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些桥梁栈道,在战争结束后,很多都失去了实际的用途,成为了一种“形象工程”。
这些“形象工程”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军事行动本身的必要支出。它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乾隆的盛世执念,为了向世人展示清朝的强大和乾隆的统治功绩。
乾隆希望通过这些宏大的工程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让人们看到他的统治下,国家是如此的繁荣昌盛,他的决策是如此的英明果断。然而,这种为了面子而不计成本的做法,无疑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使得这场战争的耗费更加惊人。
![]()
在大小金川之战中,除了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外,官僚体系的腐败也如同一个无底黑洞,不断吞噬着巨额的军费,进一步加剧了战争的成本。
军费报销环节存在着严重的漏洞,这为官员们的贪污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四川官员们纷纷借“军饷”之名,虚报开支,中饱私囊。
据记载,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查处的一起四川官员贪腐案中,涉案金额竟然高达白银500万两。这一数字,足以让人震惊,也充分暴露了当时官僚体系的腐败程度。这些官员们,不顾国家的利益和士兵们的生死,将军费视为自己的提款机,肆意挥霍和贪污。
前线将领们为了邀功请赏,也不惜频繁发动攻坚行动,而这些行动往往缺乏充分的战略考量,只是为了制造一种“积极作战”的假象。他们在战场上“烧钱”如流水,完全不顾及战争的实际需要和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
![]()
一旦进攻失利,他们便会以各种理由向朝廷索要更多的军费,形成了“胜也要钱,败更要钱”的怪象。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军费,而且严重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在实际的军费开支中,至少要有20%的资金流入了私人腰包。这些被贪污的军费,本可以用于购买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改善士兵的生活条件,或者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从而提高清军的战斗力。
然而,由于官员们的腐败,这些资金却被私吞,使得清军在战争中面临着物资短缺、装备落后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战争的难度和成本。
官僚体系的腐败,不仅导致了军费的大量浪费,还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士兵们看到自己的辛苦付出被官员们贪污挥霍,心中难免会产生不满和失望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作战积极性。而将领们的腐败行为,也使得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出现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在大小金川之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就不难理解了。
![]()
战后余震:7000万两砸出的帝国转折点
大小金川之战可以说对清朝的财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争耗尽了乾隆前期积累的国库盈余,使得清朝的财政状况急转直下。
乾隆中期,国库储备高达8182万两白银 ,而到了乾隆的儿子嘉庆继位时,国库仅剩2700余万两。这一巨大的落差,让人不禁感叹这场战争对清朝财政的巨大破坏力。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战争期间大量白银的投入,引发了通货膨胀,使得白银的实际购买力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即使嘉庆手中握着2700万两白银,其实际价值也远不及乾隆时期的同等数额。
为了填补财政亏空,清朝政府不得不采取加征“金川税”等措施,将战争的成本转嫁到西南地区百姓身上。这一举措无疑激化了西南地区的民怨,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20年后白莲教起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后来白莲教起义的爆发,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镇压。据统计,镇压白莲教起义耗费了清朝政府高达2亿两白银 ,这对于已经财政空虚的清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场起义持续了长达9年之久,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力。
![]()
在大小金川之战中,清军在山地战中的低效表现,充分暴露了八旗兵制的僵化和落后。然而,乾隆并没有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借机进行军事改革,反而沉迷于“胜利”的幻觉之中,认为清朝的军事力量依然强大,无需进行改革。
这场战争成为了清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山地作战,此后,清朝的军事发展陷入了停滞。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清军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依然没有建立起专业的山地部队,也没有对八旗兵制进行有效的改革。这使得清军在战场上屡屡受挫,无法抵御列强的侵略,错过了军事现代化的窗口期。
两次大小金川之战表面上是7000万两白银的消耗战,实则是清朝盛世背后体制性弊端的总体爆发。地理困境放大了军事短板,政治需求掩盖了指挥失误,官僚腐败加剧了财政危机。
大小金川这场“十全武功”中的“烧钱之战”,最终成为康乾盛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百年后清朝的江河日下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