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卓尼杨氏土司
卓尼杨氏土司是甘肃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深远的土司家族,其先祖可追溯至吐蕃王朝重臣嘎氏家族,唐蕃战争后定居甘南卓尼,世代为部族首领。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首领些地审时度势,率领部众与领地归顺明朝,永乐皇帝册封其为武德将军,世袭洮州卫指挥佥事,正式开启卓尼土司五百余年的统治基业。
明正德三年(1508年),第五代土司旺秀奉旨入京觐见,因其聪慧勇武深得正德皇帝喜爱,特赐汉姓“杨”,此后家族以杨为姓,标志着中央王朝对其统治合法性的正式认可。明末乱世,杨氏土司审时度势,在各方势力间周旋,始终维系着对卓尼地区的掌控。清顺治年间,第十一代土司杨朝杰率部归附,获授外委土司,随后在清廷平定西北准噶尔叛乱、镇压地方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统治范围不断扩张,最终形成“东至阶文,南至松潘”的广阔疆域,管辖520个部族,拥有马兵500人、步兵1500人的常备武装,成为甘南地区最强大的土司势力。
民国时期,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政治远见与民族大义。他自幼研习汉文化,精通藏、汉双语,既能娴熟处理部族事务,又善于与外界交往,1925年曾与美国植物学家洛克结为拜把兄弟,成为边疆民族首领开放视野的典范。
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卓尼,面对国民党“围堵红军”的严令,杨积庆通过藏族进步人士王佐卿暗中联络红军,了解到红军“不压迫番民”的政策后,毅然决定冒险相助。他一面虚张声势调兵布防,佯装阻击红军,一面密令心腹打开崔古仓粮仓,献出30万斤粮食,同时派藏兵抢修白龙江畔的残破栈道,安排向导为红军探查路况、传递情报,为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顺利北上提供了关键支持。
杨积庆的义举最终被国民党军阀鲁大昌察觉,1937年,鲁大昌派遣心腹营长潜入杨氏土司驻地博峪,包围土司府第。杨积庆率家人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与长子杨琨、长媳及孙女等7人惨遭杀害,酿成震惊西北的“博峪事变”。年仅八岁的次子杨复兴在族人保护下继任第二十代土司,尽管国民政府1931年已明令废除土司制度,但鉴于卓尼地区的特殊民族格局与抗日统一战线需求,不得不承认其合法地位。
1949年,毕业于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的杨复兴审时度势,率部和平起义,结束了卓尼土司的世袭统治。此后,他历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大校。
199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
二、庄浪鲁氏土司
庄浪鲁氏土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显赫的蒙古皇室血统,始祖脱欢系元世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曾任元朝安定王兼平章政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脱欢因跟随不及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1370年)率部归降,被安置于庄浪连城(今甘肃兰州永登县连城镇),成为第一代土司,因其夫人马氏捕捉叛将戳只有功,获准在此建衙定居。
永乐元年(1403年),二世土司巩卜世杰在平定蒙古部落叛乱的战斗中英勇阵亡,用生命彰显了对中央政权的忠诚。三世土司失伽继承祖业,多次率军出征西北,因战功卓著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获永乐皇帝赐姓“鲁”,改名鲁贤,这一举措标志着家族从蒙古皇室后裔向中原王朝地方官员的文化认同转变。此后,鲁氏家族世代以军功立足,四世鲁鉴在平定回民起义中升任都督佥事,五世鲁麟在凉州抗击藏兵入侵累功至都指挥同知,其子鲁经更是在多次抵御蒙古部落的战事中升至都指挥使,家族势力持续壮大。
鲁氏土司以连城为统治中心,管辖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构建起集军事、司法、宗教于一体的地方政权,拥有土军千余人,战时可集结两三千兵力,成为甘青交界地区的核心势力。历代土司苦心经营,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经明清多次扩建,形成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的建筑群,由衙门、妙因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布局严谨、雕梁画栋,俗称“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因气势恢宏被称为“小故宫”,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鲁氏土司继续效忠清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十三代土司鲁璠率兵参与平定苏四十三起义,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同治年间,第十五代土司鲁如皋在镇压西北回乱中功勋卓著,获加提督衔。家族不仅武功显赫,更注重文化建设,五世土司鲁麟主持修建了明孝宗敕赐的感恩寺,寺内《敕赐感恩寺碑记》以汉藏双文镌刻,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六世土司鲁经修建道教雷坛,其建筑布局与壁画堪称西北道教艺术精品。鲁氏家族历经明、清、民国三朝,世袭十九世共二十一位土司,统治连城地区长达560余年,直至1932年“改土归流”后才正式终结。
三、狄道赵氏土司
狄道赵氏土司的族源存在多元记载,《皇清职贡图》记载其始祖赵安于明永乐年间因招抚番众有功,被授予世袭土指挥,管辖叁咂、高山二族;而《狄道州志》则记载始祖为赵阿哥潘,系吐蕃土波思乌思臧掇族氏,北宋时归附朝廷获赐赵姓,学者考证其可能是宋代唃厮啰政权的后裔。两种记载虽有差异,但均印证了赵氏家族的吐蕃贵族渊源与早期归附中原王朝的历史。
明永乐年间,赵安正式受封后,积极推行汉化政策,鼓励部族学习农耕技术与汉文化,其管辖的叁咂、高山二族逐渐从游牧转向半农半牧,与临洮、渭源等地的汉族社群频繁通婚,逐步实现在地化融合。赵氏土司始终坚守“守土安边”的职责,多次奉调出征,参与平定西北边境叛乱,家族地位稳步提升。
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末乱世中,第十代土司赵师范率部归附清廷,为家族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顺治十八年(1661年),其子赵枢勒正式获得清廷册封的土司封号,统治范围进一步稳定。同治二年(1863年),陕甘回民起义爆发,狄道城(今甘肃临洮)成为叛军攻击的重点,土司赵坛率土兵与城内军民共同守城,在激战中壮烈阵亡,用生命践行了守护疆土的誓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变爆发,河州(今甘肃临夏)被叛军围困,第十三代土司赵元铭率领五百土兵驰援,历经数日苦战成功解围,因战功被清廷擢升为二品官衔,家族声望达到顶峰。民国时期,尽管土司制度已走向衰落,末代土司赵天乙仍凭借家族威望与地方影响力,坚守驻地磐石堡,维系着对部分部族的管辖,成为甘肃土司制度最后的遗存之一。
四、河州何氏土司
河州何氏土司的始祖锁南普,原为元朝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手握河湟地区军政大权。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西征河州,锁南普审时度势,携带元朝印信主动归降明将邓愈,避免了战火荼毒。次年,他远赴南京朝见朱元璋,深受赏识,被赐汉姓“何”,授予河州卫指挥同知,世袭罔替,成为河州地区首屈一指的土司势力。
何氏家族世代效忠中央政权,明永乐十年(1412年),第三代土司何铭在征讨凉州蒙古部落叛乱的战斗中英勇战死,明成祖朱棣特派遣特使前往河州谕祭,追赠其为骠骑将军,这份荣典彰显了朝廷对何氏土司的认可与嘉奖。此后,何氏土司多次参与西北战事,均有建树,家族地位稳固。
清顺治二年(1645年),第十代土司何永吉率部归附清廷,延续了家族的统治地位。其子何扬威在平定米喇印、丁国栋反清起义中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获清廷重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十四代土司何赵武率土兵参与镇压苏四十三起义,坚守河州要隘,成功阻断叛军退路;同治年间,第十六代土司何炳在西北回乱中坚守河州城,多次击退叛军进攻,因功获“赏戴花翎”的褒奖。
何氏土司统治河州地区近五百年,始终致力于地方稳定与开发,组织属民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推动了河湟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积极协调汉、藏、回等民族关系,成为维护地方和谐的重要力量。直至民国“改土归流”政策推行,何氏土司才结束世袭统治。
五、河州韩氏土司
河州韩氏土司是甘肃土司中唯一实行政教合一统治的家族,其始祖韩端月坚藏本是“山外川卜族番僧”,凭借宗教威望与部族影响力成为地方首领。明永乐四年(1406年),其弟韩哈麻率部归附,获封安抚司,正式开创韩氏土司基业。家族独创“政教分系、并行世袭”的统治模式,土司一脉执掌军政俗务,另一脉则世代承袭都纲、禅师、国师等宗教职位,通过宗教权威强化世俗统治,形成双重管控体系。
明宣德二年(1427年),家族成员韩领占巴赴南京为朝廷写经,获封喇嘛,朝廷赐经一藏、象牙图书一方,并为其寺院赐名“普纲寺”;正统九年(1444年),其侄韩札矢巴自建寺院获赐名“永昌寺”,宗教势力进一步壮大。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第九代土司韩完卜联合叔父韩罗汉,率军出击青海莽喇川叛乱部落,大获全胜,因战功被加授世袭指挥使,家族势力达到顶峰。
清顺治三年(1646年),韩氏土司率部归附,仍授安抚司职位。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叛乱时,土司韩世公与国师韩且令扎矢分工协作,土司率军防守军事关隘,国师借助宗教影响力安抚部族、稳定民心,成功抵御叛军进攻,获清廷嘉奖。同治年间,第十五代土司韩钧率土兵跟随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乱,屡立战功,多次获得赏赐。
韩氏土司以宗教为纽带,有效整合了辖区内的藏族部落,统治范围涵盖河州西南地区,其驻地因家族聚居得名“韩家集”(今甘肃临夏韩家集乡)。1931年,国民政府推行“改土归流”,韩氏土司正式终结历时五百余年的统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