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通知》发布后,“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中小学教师承受着大量与教学无关的负担。有的教师忙于上街执勤,有的被频繁借调、应付各类非教学检查,还有的深陷线上打卡、留痕报送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教师并非随叫随到的“万能替补”,一些地方和单位随意泛化教师职责边界,导致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的核心精力被严重挤占。
此前,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已多次开展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非教学任务摊派问题仍时有反复,凸显出构建常态化、制度化减负机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提供了明确指引,助力相关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比如,《通知》明确“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等量化指标,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
教师的核心使命是教书育人。就像医生专注诊疗、工匠深耕技艺,让教师心无旁骛地扎根讲台,才是对教育规律最根本的尊重。为教师减负并非“减责任”,而是“减干扰”,核心是让教师能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精进教学、关爱学生上。
教师减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担当,厘清权责边界。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学校更要压实主体责任,建立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坚决抵制各类不合理摊派。此外,还需畅通监督反馈渠道,方便教师及时反映问题,确保减负举措不打折扣、不走过场,让教师真切感受到负担减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期待此次减负新政落地见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轻装上阵,在三尺讲台上潜心育人、发光发热。(席聪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