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应航
征迁一线显担当
用心用情促发展
![]()
在北仑区小港街道的征迁一线,活跃着一个年轻而坚定的身影——2022年选调生胡应航。从初来乍到时的“方言小白”,到如今能独当一面带队完成重大征迁任务的“攻坚新兵”,胡应航用汗水与智慧,在“奋战三季度、决战全年胜”的浪潮中,生动诠释了一名青年干部在“六促六优”征程中的先锋本色。
“文件上的条文是硬的,但我们干部的心是热的,得想办法把政策的好处实实在在地落到群众手里。”胡应航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至关重要的甬舟复线孔墅段项目中,他已能够独立带队推进工作。面对复杂的厂房租赁现状和农户征迁,他深入一线,仔细聆听每一户的实际情况与核心诉求。他针对性地定制了个性化解决方案,9月底接到征迁任务,仅用不到1个月时间,就在10月底前成功完成了7处厂房、10户农户的签约工作,实现了及时供地,为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抢占了宝贵时间。
这份“把政策好处落到群众手里”的信念,在他处理模具厂租户的征迁问题时,得到了具体实践。厂区内满是重型机械设备,大量订单合同压身,现存的征迁时限让负责人一筹莫展。胡应航了解到困境后,主动化身“协调员”,多次与项目施工方对接,测算项目周期,优化施工衔接,最终在不影响重大项目整体进度的前提下,为模具厂争取了宝贵的生产缓冲期,保障了企业的生存信誉与核心利益。
“他来的次数比一些老客户都多,每次都耐心帮我们想办法。这样的干部,我们服气!”模具厂负责人感动地说。
这样的案例在胡应航的工作中并非个例。他始终将征迁工作视为一次与群众将心比心的深度沟通。他耐心解读政策,力求把每一条款、每一项标准都给群众讲透、用足,目的就是让冷冰冰的条文转化为充满温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让群众拆得明白、迁得安心。
“当老百姓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谢谢侬’,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胡应航说,群众的认可就是他扎根基层的最大动力。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征迁一线,继续用他的实干与温情,在北仑这片发展的热土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担当与奉献。
吴康权
3年攻坚12个项目
他成为了北仑城市建设的
“进度守护者”
![]()
10月31日,北仑区坝头路西延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条原本计划年底完工的城市道路,提前一个季度实现竣工,而这一“加速度”的背后,离不开北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科长吴康权的硬核攻坚与精准调度。
11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住建局城市建设科,找到了城市建设的“幕后推手”。自三年前调任城建科以来,吴康权便始终扎根项目一线,至今为止已经推进12个重点城建项目,多线作战、挂图作战成为了他的工作常态。
“项目节点就是‘军令状’,早一天完工,群众和企业就早一天受益。”吴康权的话朴素却有力。在他的统筹推进下,不仅坝头路一期提前3个月竣工,坝头路二期也较原计划提前2个月开工,一个个项目的“提前落地”,彰显着他干事创业的速度与担当。
“一周开3到4场协调会是家常便饭,办公室和工地两点一线就是我的日常轨迹。”谈及工作节奏,吴康权语气平淡。在坝头路二期施工中,一根贯穿北仑区的热力主管线成了项目推进的“拦路虎”。
这条管线不仅是城市供热的“生命线”,更直接连接着申洲等重点企业,一旦贸然停供,将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它不同于水电管线可阶段性停供,热力管线的施工窗口期极为有限。
为破解这一难题,吴康权主动对接企业,多次上门沟通协商,最终争取到国庆节3天的施工时间。“企业信任我们,我们绝不能耽误企业生产。”吴康权带领施工团队制定详细施工方案,放弃假期休息,24小时轮班作业,将原本需要一周的管线割接时间,压缩至3天多时间,于10月4日凌晨准时恢复供热,既保障了工程进度,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用效率赢得了企业的认可。
在项目推进中,民生问题始终是吴康权关注的重点。面对花木迁移、迁坟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硬骨头”,他从不蛮干硬推,而是摸索出一套“容错率”工作法。“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得给足沟通时间,把工作做在前头。”他解释道,若遇到不适宜花木迁移的情况,便先抢抓其他路段施工进度,待迁移条件成熟、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后,再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加班加点赶进度,确保项目整体节点不受影响。凭借这份耐心与智慧,他成功化解了多起民生矛盾,让城建工程真正暖到群众心坎上。
眼下,坝头路二期项目稳步推进,吴康权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北仑区第一条快速路——环城南路快速路的建设中。这条道路建成后将直接连接宁波城区快速路,极大缩短北仑与宁波主城的通行时间。目前,他正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启动富春江节点施工,力争2028年实现全线通车。
从城市道路到交通动脉,从项目攻坚到民生服务,吴康权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城建战场上冲锋在前,用实干与担当为北仑城市发展铺就畅通大道,书写着新时代城建人的使命与荣光。
吴晓波
海岸边的“服务生”
为北仑航运服务“破壁”“提速”
![]()
“我就是个‘服务生’,想着为我们北仑的航运服务业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面对记者的采访,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综合科科长吴晓波显得有些腼腆。
然而,正是这位谦逊的“服务生”,不久前在全省首次航运服务集聚区评估中,助力北仑一举夺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我们心里也很着急,感觉方向很多,但抓手不够清晰。”吴晓波回忆起最初开展工作时的情景,坦言压力不小。他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全面梳理产业脉络。他们反复推敲,最终构建起航运服务产业“5个中心+2个生态圈”的发展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起草制定了航运服务业稳质扩面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
“当方案慢慢成型时,我们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感觉发展路径一下子就清晰了。”吴晓波说。
解决了“方向”问题,吴晓波的目光立刻投向了下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他深知,口岸是北仑最大的优势,也是招商引资最宝贵的资源,于是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
“我们不能守着饭碗要饭吃,必须主动出击,把口岸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他积极奔走,主动与海关、海事、边检及宁波舟山港集团等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形成招商合力。经过他们共同排摸、梳理,一份涵盖200余家目标企业的清单逐渐出炉。
也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陆续收获:
全球最大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选择在北仑设立全国首家船舶管理公司;
全市水运工程建设领域的首家央企——中海工程建设总局,将总部落地北仑;
塞浦路斯外资注入穿山集装箱码头;
大宗商品检测等一批优质项目也最终选择落户北仑;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筑巢引凤”,那么优化服务就是“留凤栖梧”。吴晓波不仅是招商的“急先锋”,更是服务的“贴心人”。
“企业的痛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焦点。”当吴晓波发现,传统的监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税LNG加注业务发展时,他立刻又行动起来,多次牵头组织海关、海事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探讨优化监管举措的可行性。“当时就一个念头,必须想办法打破这个僵局。”
经过反复论证和推演,一个创新的“一次返装,多次连续加注”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船舶加注的效率和灵活性,推动保税LNG加注量爆发式增长,使其稳居全国前三。“看到数据上去的那一刻,我比谁都高兴,因为这证明我们的服务真正帮到了企业,为他们创造了价值。”
吴晓波始终以“服务生”的姿态,将自己定位为推动北仑航运服务业发展的一颗“螺丝钉”。他的办公室里,永远摆放着最新的产业报告和待办事项清单;他的电话,总是在协调着各方资源,解决着各种难题。
“只要是为了项目好、为了产业强,大家齐心协力,再难的事也能一件一件办好。”
编辑、一审丨姚雪娇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朱俊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