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56岁的王阿姨正在家准备晚餐。一道红烧肉香气四溢,桌上还摆着她最爱的小酥肉。家里人劝她少吃点荤腥,她总觉得:“这么大年纪还不让吃点想吃的,哪来的道理!”可最近邻居李叔突然被查出癌症,家里人议论纷纷,说是常年大鱼大肉惹了祸。
王阿姨心头一紧,忍不住在饭桌上问:“医生,肉吃多了,真的会得癌症吗?”医生没马上回答,而是仔细端详了菜单,指着两种常见的肉类,说“这些,最好真别天天吃。” 大家跟着一愣:“哪两样?”
![]()
这个日常饮食中的细节,恐怕许多人都在忽视。吃肉,到底和癌症有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哪些肉类风险高?
近年来,中国癌症发病率持续走高。202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新发癌症病例达427.1万例,年死亡病例近300万。一时间,“吃肉致癌”的说法甚嚣尘上。很多人疑惑,生活水平提高、肉类摄入增加,难道真是癌症高发的罪魁祸首?
权威研究揭示,不是所有肉都和癌症风险相关,但某些“特定肉类”确实值得注意。2021年《柳叶刀·肿瘤学》一项覆盖47万人、随访平均7.5年的多中心研究指出: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与多种癌症风险显著相关,尤其是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
![]()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红肉为2A类(可能致癌)。而鸡肉、鱼类、瘦猪牛羊肉等白肉,其风险则远低于红肉及加工肉制品。
机制上来看,加工肉制品腌制、熏制、烘烤的过程、以及红肉中较高的血红素铁,都可能在消化道或炎症环境下,形成致癌性较强的亚硝基化合物和多环芳香烃,从而增加癌变风险。
此外,反复高温油炸、烧烤的方法,也会让肉类产生较多致癌物质,对消化道和其他器官造成伤害。
中国居民近年腌制、烧烤、香肠、火腿肠摄入量大幅增加,远超过去的饮食习惯,这可能是中国癌症发病率攀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所有吃肉的人都更容易患癌”,饮食结构、种类、量及烹饪方式,才是真正左右健康的关键。
![]()
坚持摄入大量红肉(如猪牛羊肉)和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腊肉、肉松等),数年后,身体可能出现一些明显的健康变化。
消化系统负担加重
长期高摄入红肉和加工肉,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使肠道菌群紊乱、炎症水平升高。据2020年《国际癌症杂志》统计,红肉摄入量每增加50克/天,结直肠癌风险上升18%。不少大肚腩、便秘、腹泻的中老年人,饮食中几乎离不开上述两类肉。
炎症与代谢紊乱
加工肉中的亚硝酸盐、苯并芘等成分,会在体内形成致癌亚硝胺。长期摄入者患消化道和胰腺癌风险提升12.6%,并可能诱发高血脂、脂肪肝,增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发生概率。
![]()
心血管与慢性病风险提升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横断面研究指出,每周摄入三次以上加工肉制品的人,冠心病、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2%、15%。这不仅仅和癌症相关,更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梗等重大慢病的发生风险相关。
许多人对肉类的危害意识仅限于“长胖”,却忽略了这些慢性变化的【长期累加效应】。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加工肉制品往往潜藏在日常零食、即食食品和外卖中,一不注意,摄入量就爆表。
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并不等于要“完全不吃肉”,而是要吃得更聪明、更科学。
![]()
首选白肉,红肉与加工肉越少越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每天畜禽肉消费不超过50克,优先选择鸡、鱼等白肉。少吃香肠、腊肉、肉松、烤肠等所有加工肉品,节日聚餐也要适量。
低温烹饪,减少烧烤、煎炸
烹饪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明火烧烤和高温油炸。这样不仅更低脂,更能减少致癌物的生成。
膳食多元,搭配蔬果和杂粮
在每餐肉食中,增加绿叶菜、豆制品及全谷物摄入,不仅能提供抗氧化物,还能稀释和中和部分有害成分。权威数据显示,坚持这种饮食结构的人,癌症和慢性病风险下降可达24%。
不要怕“挨饿”,也不必因害怕“致癌”完全拒绝肉类,关键是懂得挑选、控制量和吃法。不妨从下顿饭开始,观察家里的餐桌,看看那两样,红肉与加工肉,是不是可以少上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