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少有人知的一个儿子:身份至今存疑,主席的做法令人佩服

分享至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为世人所共知,同样他的家庭生活也颇受世人关注。

毛主席一生曾有过十个孩子,有一个儿子却比较特殊,就连身份至今都存在争议,那就是毛岸红。

一、“小毛毛”的降生——革命岁月里的爱情结晶

贫苦的革命岁月里,毛岸红的降生,曾经给毛主席带来无尽的欢乐,哪怕到了晚年,毛主席还常常牵挂着他。

虽然毛岸红不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第一个孩子,但是从小在他们身边长大,意义十分不同。

1927年10月,是毛主席与贺子珍初遇的时间。

初见贺子珍时,毛主席并没有想到,这个面容清秀的女子,竟是中共永新县委委员。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毛主席记住了这个充满革命热情的女子。

此后毛主席因为脚伤,暂居茅坪村南侧的一处私宅内养伤,袁文才同志得知后,认为这样太不方便了,便将毛主席安排在了茅坪的八角楼居住。

每次毛主席从八角楼去袁文才家时,总能在路上遇到贺子珍,那时候的贺子珍因为疟疾刚好,需要多晒太阳,因此总是坐在路口。

毛主席也很关心革命同志的身体,二人时常交流谈话,一来二去产生了革命友谊和爱情。

在毛岸红之前,毛主席与贺子珍还曾孕育过一个女儿,取名毛金花。

因为革命的原因,只能将孩子先送养出去,想要等到革命成功再把女儿接回身边。

谁知道之后再去寻找女儿时,得到的却是已经病逝的消息。

由于曾经痛失过一个孩子,毛主席和贺子珍对于毛岸红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期待

毛岸红1932年在长汀福音医院出生。

由于战争年代缺乏营养,贺子珍又为了革命奔波,产子后非常虚弱,而且当时的贺子珍还身患疟疾,因此无法母乳

毛主席知道后,便专程托人给毛岸红找了个奶妈。

因为奶妈是江西人,江西人有将孩子唤作“小毛毛”的习俗,毛主席听到了觉得这个名字十分可爱,便决定用此作为毛岸红的小名。

毛主席甚至打趣地说:

“我是老毛,他是小毛,比我还多一个‘毛’,将来一定比我有出息!”

毛主席中年得子,非常爱惜这个孩子,也很体谅贺子珍怀孕生子的辛苦。

为了保证母子俩的营养,毛主席常常用自己的津贴费买鸡买肉买营养品,炖成鸡汤给贺子珍补身体。

毛毛也是长得非常可爱,眉宇间颇有毛主席的风采。

贺子珍出月子后,一家三口常会去汀州东城墙边的汀江散步,就像普通的一家人一样,在那里,贺子珍和毛主席度过了难得的平静时光。

1934年,由于国共两党的激烈斗争,以及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党中央做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也就是万里长征。

长征的这一路,哪怕是军人都无法挺过,更何况孩子呢?

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毛主席建议把毛岸红留给自己的弟弟毛泽覃和弟媳贺怡照顾。

贺子珍听后虽然十分不舍,不愿意再次失去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了革命,为了国家,她还是同意了毛主席的建议。

根据《毛泽东之路》的记述,我们可以知道,贺子珍将小毛毛送人时,毛主席并不在身边。

此时的毛主席因为身患疟疾,正在治病。

等到毛主席病愈归来,发现贺子珍已经将小毛毛送走了,毛主席连毛岸红的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到。

一个母亲,独自一人做完这一切,该是多么痛心,又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

临走前,她特意去邻居家借来了一些棉花,把自己的旧军装拆了,给孩子缝制了一件小棉袄。一针一线都是做母亲的牵挂。

随着战局的发展,瑞金和中央苏区都落入了敌人之手。

毛泽覃出于对孩子生命安全的考虑,决定把毛岸红放在当地老乡那里,一切信息都保密,具体位置,只有他一人知晓。

1935年,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时,毛泽覃为了保护其他的游击队员英勇牺牲,年仅29岁。

毛岸红的下落,也从此成为了一个谜。

二、寻子数年,怎料身份成为争议

这件事情,成为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心结。

贺怡内心也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当初毛主席夫妇将孩子托付给自己,自己怎么样也有一份责任。

尽管毛主席并不支持再去寻找孩子,认为让孩子留在民间也许更好,可是贺子珍却思念过度,常常向妹妹念叨。

解放前夕,贺怡多次往返江西老区,辗转多地寻找孩子的下落。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贺怡就带回了一个好消息——毛岸红找到了!

由于小毛毛送养时还很小,毛主席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询问贺怡关于孩子长相、年龄等信息,可是都没有对上。

毛主席判断,这个孩子并不是毛岸红。

贺怡听言,又立刻动身前往江西吉安,想要继续寻找毛岸红的下落,可惜在路上遭遇车祸离世。

亲人的再一次离去,击垮了贺子珍的精神。

毕竟毛毛被送走后,贺子珍生下的四个孩子,不是夭折就是再次送人,只有一个李敏在她身边长大。

1953年,贺子珍还是不死心,她坚信毛毛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

于是贺子珍向当时的江西省长邵世平写了一封书信,讲明了毛岸红的身世,请求邵世平帮忙寻找小毛毛的下落。

邵世平收到来信后,十分重视,立刻召集了优抚处的相关专家,全力寻找毛岸红的下落。

可是毕竟时间太过久远,而且当时的国民党在江西瑞金,残忍屠杀了多名红军战士,江西的专家王家珍甚至猜测,毛岸红可能已经在革命中不幸遇害了。

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消息传来,在叶坪乡朱坊村的朱盛苔家里,曾经收养过一个红军干部的孩子,样貌与年龄都与毛岸红相似。

王家珍听闻立刻动身前往朱坊村。

朱盛苔回忆,1934年,一个苏维埃干部抱着孩子来到他们家,声称这是红军干部的后代,希望他们能够帮忙照顾。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