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苏州的王大爷今年62岁,患高血压已经有8年。最近一次体检他发现,收缩压(高压)仍有145mmHg。
可舒张压(低压)竟然降到65mmHg。老伴听亲戚说:“低压不能太低,继续吃降压药容易出事!”于是急忙劝王大爷把药停掉。
王大爷赶紧找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医生。“低压这么低还吃药,会不会把身体搞坏了?”他小心翼翼地问,心里七上八下。没人告诉他,高血压患者的“低压”是不是越高越好?低压低了真的不能再服药吗?
![]()
还是有更科学的判断标准?他和许多老年人一样,面对药物和血压数据,左右为难。其实,很多人对降压药与“低压”的关系存在误区。一旦操作失当,可能隐藏着无法逆转的健康隐患。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
医生给出的权威解读,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尤其是第三点,几乎被九成患者忽略。停药容易,后悔难补。读完这篇文章,再决定你的用药选择,也许会改变你和家人的健康轨迹。
网络上有一种流行观点:“老人低压低于70,不要再降压!”可医学研究显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正常成年人舒张压(即低压)理想范围为60~80mmHg,《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明确指出:“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即便舒张压较低,只要没有相关症状,并不意味着必须停药。”
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布的近十年3万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对比研究发现,只要高压仍高于140mmHg,即便低压降至60mmHg,只要无眩晕、乏力等低灌注症状,继续规范服药,反而能减少卒中和心衰的风险。而凭感觉盲目停药,血压波动反而加大,对血管损害更重。
![]()
降压药的关键并不是“把低压拉到某个绝对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心脑供血、个体症状和基础疾病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建国教授强调:“对部分老年人,低压低于65mmHg,如果没有头晕、走路无力等表现,大可不必一刀切停药。”真正的风险,往往来自于对药物的随意加减,而不是一个“数字的对错”。
有研究显示,6成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未规范服药时,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0-30%。擅自停药或乱服,被证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容易中招的后果主要有3类:
隐藏的高压反弹
表面看,“低压低了”很安全,其实高压很快反弹,78%的患者在三个月内高压再次升高,甚至超出原来基线。血管收缩、压力骤增,脑卒中与心梗风险倍增。
![]()
急性并发症悄然发生
临床多例表明,擅自停药后,有些老人会在两周内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甚至短暂性意识模糊。严重者直接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样的小中风复发率是低压范围内服药人群的2倍。
血管僵硬不可逆转
放任血压高压反复波动,血管内皮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2022年研究显示,原本仅靠规范降压药控制的患者,有40%因停药后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半数人复发心衰,治疗难度大大提升。
尤其是对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贸然停药引发多系统受损,损害常常“悄无声息”,一旦发现往往已错失最佳干预期。
![]()
权威专家普遍建议,正确服药、按时监测、严防并发症,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具体怎么做?推荐三步走:
密切监控三组指标
不是只盯低压数字,更要同时关注高压水平、心率变化以及有无新出现的症状。每至少一周自测三天,连续记录供医生参考。
个体化药物调整
发现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低,但无“头重脚轻”或异常乏力、恶心等症状时,切忌自行停药或加减药量。遇到不适,立刻咨询专业心内科医师,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减量”或更换长效制剂。
多管齐下,养好血管
规律作息、低盐饮食、适当运动。尤其推荐“快走30分钟/天”,清华大学一项针对2300名老年人的队列研究证明,坚持4周可平均降低高压11mmHg,低压波动仅为3mmHg。非药物手段与规范服药双管齐下,血管维护效果最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