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形似飞翼的黑色无人机在微电影《梦远》中悄然现身,它的身后,歼-20与歼-16组成的新型作战体系正悄然成型。
昨日,中国空军发布建军76周年主题微电影《梦远》,片中首次公开攻击-11隐身无人机与歼-20、歼-16协同训练的画面。这组镜头迅速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密切关注。
五角大楼在今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曾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前实现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能力。然而,这一预测被证明过于保守——中国空军用实际行动表明,这一未来空战模式已提前成为现实。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颠覆性组合:歼-20指挥“隐身蜂群”
攻击-11的无尾飞翼设计不仅仅是外形的改变,更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在气动布局、飞控系统和隐身材料领域的全面突破。其**机体表面均匀平整,毫无传统战机的垂直尾翼**,这种设计将雷达反射信号降至最低。
在西藏日喀则机场的部署证明,攻击-11已克服高原起降的技术难题。该机场海拔超过38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0%,对发动机推力是极大考验。攻击-11的成功部署,标志着中国隐身无人机已具备全疆域作战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攻击-11与歼-20的协同绝非简单的编队飞行。军事专家分析,这种组合很可能是“忠诚僚机”作战概念的具体实践。由歼-20飞行员在座舱内同时指挥多架攻击-11,前出执行高风险任务。
这种战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空战模式。攻击-11可充当“侦察先锋”,利用其隐身优势渗透敌方防空网络;也可作为“导弹载机”,在歼-20的指挥下发射远程武器。
![]()
体系突破:从单机性能到系统作战
中国空军的进步并非仅限于单一装备的突破。攻击-11、歼-20和歼-16的三机协同,展现的是中国空军体系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
歼-16作为四代半战机,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电子战系统,可执行电磁压制任务;歼-20凭借隐身性能和超机动性,负责夺取制空权;而攻击-11则承担高风险前沿任务。三者形成完整的“探测-指挥-打击”链条。
这一突破的意义远超技术层面。它意味着中国空军已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转型。各作战单元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信息,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
对比美军同类项目,中国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路径。美国X-47B项目虽起步更早,但因技术瓶颈最终转为技术验证。而中国采取“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策略,使攻击-11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
战略意义:改变区域力量平衡
攻击-11与歼-20的协同作战能力,对周边战略态势产生深远影响。在高原地区的常态化部署,显著增强了中国在相关方向的战略威慑能力。
印度空军目前面临严峻挑战。其主力战机包括260架苏-30MKI、36架“阵风”和60余架米格-29,但这些战机在对抗隐身目标时都存在明显短板。即便是最新引进的“阵风”战机,其雷达反射面积也达到1平方米左右,远高于攻击-11的0.001平方米级。
更关键的是,印度防空体系对这类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有限。虽然印度装备了从俄罗斯引进的S-400防空系统,但实战环境下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会大幅缩减。
与此同时,攻击-11还具备舰载应用的潜力,未来可部署于076型两栖攻击舰。这种跨域作战能力,使中国在高端无人机作战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
未来展望:第六代空战体系初露端倪
攻击-11与歼-20的协同,可能只是中国空军未来作战体系的冰山一角。随着人工智能、自主决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在空战中的角色将更加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航空工业正在积极推进第六代战机研发。多家航空制造厂正在测试新型无尾布局战机,这些设计很可能融入了有人-无人协同的作战理念。
未来空战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一对一空战可能演变为体系对抗,由少量有人战机指挥大量无人机组成“蜂群”,通过协同侦察、电子干扰、集中打击等方式摧毁敌方防空体系。
这种变革不仅涉及装备更新,更需要作战理念、人员培训和指挥体系的全面革新。中国空军通过持续推动实战化训练,正在加速这一转型进程。
观察家们认为,中国空军正在经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攻击-11与歼-20的协同亮相,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五年,随着更多创新型作战装备的列装,中国空军有望在部分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重新定义21世纪中叶的空中作战范式。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