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的生活和故事,点关注、不迷路!
![]()
儿时的月亮,这个话题其实是我早就想写的,它就像藏在心底一些柔软又有点小忧伤的记忆,一股冰凉的美。
苦于文字的匮乏,并且一直没有拍摄到合适的月色照片,所以一直不曾动笔 。
光亮如白昼的月夜,大概从我上初中后,就没有再见到过了,我甚至不确定,这么多年过去,月亮变了吗?
十月底回老家(农历初五到十三),那几天恰好天气晴朗,我终于又看到儿时的月亮。
![]()
前些天文章写过,村里现在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乡村的夜晚比城市里的来临的更早,虽然村里也安装了不少路灯,可是人类创造的那点霓虹灯光亮,对包裹天际的黑幕来说,无异于扔了个一千瓦的电灯泡到太阳系……
可以想象,乡村里的夜特别黑,黑的又特别彻底、清澈。
![]()
有一天晚上喂孩子吃完奶,我出来洗奶瓶,抬头望见天空中挂着个大半圆的月亮,在白云中时隐时现,真应了这样的描写:
冰凉如水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为大地铺设上一层银色的薄纱。
院落外,高大杨树的影子,被月亮投影到了院落里的地上, 树影婆娑,光影斑驳。
![]()
村里的夜,似乎听不到一点人的声音,可以想象:
凉风轻轻吹拂面庞,杨树叶子哗啦啦唱着歌,月亮依旧在云朵里躲躲藏藏,月光照射在天地之间,一切清晰可辨。
你还记得它的美吗?
你还记得这样的光景吗?
![]()
小时候在这样亮如白昼的月色下,我们和一群小伙伴捉迷藏,有人藏在粗壮的大树后,有人藏在隐蔽的门后,有人藏在麦秸垛后……
用手捂了眼睛的那个人,喊着“一二三”,数到十,便开始找躲藏的人。
一旦找到躲藏的人,两个人一阵叽叽喳喳,欢乐的笑声,都让月光颤抖了……
孩子的欢笑声,是乡村里动人的生命力,现在这种生命力弱不可闻,他们都躲在屋里玩手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
他们的理想不再是医生、科学家,而是当网红。
有个读者评论很有趣,读来又觉得很讽刺:时代发展太快,肉身跟着快节奏的生活跑了,灵魂落队了。
![]()
那时候,孩子们在玩闹,大人们在聊天。
这样的夜晚,门灯也不必开了,大人们就谷堆在院里或者马路上,你一言我一语,随便喷空儿。
就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在大圆月的笼罩下,有人说新闻,有人说趣事,有人发愁庄稼,有人计划着明天。
![]()
男人们抽着烟,烟头的光亮忽闪忽闪着,像跳动的小精灵。
每个人都在享受这静美的月夜。
孩子不懂这月色的珍贵,没有在记忆里深刻它的丝丝缕缕,如今只剩下回忆的怅然。
![]()
那天晚上,时隔多年再看到明亮的月色,我好像忽然之间理解了父母为什么不愿居住在城里。
城里没有这样的月色和安逸。
当然,城里没有很多较之乡村有的东西,也有很多农村没有的东西。
在城市生活的人,为生活恐慌,只顾地头奔跑,你追我赶,谁有空看月亮呢?
![]()
城市里的生活,是瞬息万变的,也是让人焦灼的。
我们在城市看不到乡村的月色,文明的霓虹灯遮蔽了我们的眼睛。
村落里的生活,是父母熟悉的,也是他们想念的,他们舍不下,如今我也是这样。
![]()
关于本文配图,大概如你料想的那样,它们可能来自AI,我从网络上下载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天晚上我试图用手机拍摄儿时的月色,我发现很难呈现出它的意境,最后只能作罢。
当时太激动,特意拉起睡下的广西队友出来瞧月色,然而,在县城长大的他,大概无法理会一个生于乡村的人,对这份月色的痴恋,月光下与小伙伴玩闹、父母的闲谈场景,一直在我心里萦绕,时时想念。
大概,他没有见过彻底的黑暗,所以不懂黑暗中月色光亮的弥足珍贵吧。
我想生于村庄的你,大概理解一个农家孩子对亮如白昼月夜的怀念吧?
作者:农家女儿书写人间百态。老乡爱看的公众号,常有爆文10万+,阅读量达1000万+,这有温暖的乡村记忆,仅此一号,长按下图即可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