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起,家委会这个原本充满理想的家长组织,逐渐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曾经,它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如今,它却成了学校和班主任的“万能背锅侠”。
一有收费项目,家委会出面——明明是学校的决定,却要家委会来“建议”;一有争议决策,家委会背书——那些引发众怒的安排,总能看到家委会的“一致通过”;一有麻烦事,家委会扛着——从收取费用到组织活动,责任和风险悄然转移。
家委会,这个本该代表家长发声的组织,为何沦为了学校和班主任的“防火墙”?
细想之下,这种角色的异化有其深层原因。
学校和班主任面对众多家长,直接管理难度大,于是家委会成了便捷的传声筒和执行者。有了家委会这层缓冲,学校和班主任与普通家长之间便多了一道“护城河”。当决策引发争议时,学校可以表示这是“家长们的共同意见”,班主任可以说“这是家委会的决定”。
而家委会成员自身,也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希望为孩子和班级做点事;另一方面,又担心得罪老师、影响自己孩子。于是,不少家委会成员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揣摩上意,而非真正代表家长发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机制的运行,实际上造成了一种责任转嫁的恶性循环。学校将责任转给班主任,班主任将责任转给家委会,家委会再转给全体家长。最终,当问题出现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被迫”的,没有人真正为此负责。
家委会的异化,损害的不仅是家委会成员自身的利益,更是全体家长和孩子的权益。当家委会失去了独立发声的勇气,家校关系就变成了一种扭曲的共生关系——表面一团和气,实则隐患重重。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应当明确职责边界,尊重家委会的独立性;班主任应当真诚沟通,不要把家委会当作执行工具;家委会成员则需要牢记自己代表的是全体家长,而非校方代言人;而普通家长也不能总是袖手旁观,应当积极参与、监督家委会的工作。
健康的家校关系,不应有“背锅侠”,而应有共同承担的责任感。只有当每位家长都能勇敢发声,每个声音都能被尊重倾听,我们家校共育的土壤才能真正肥沃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