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6日的清晨,林豆豆掐灭手里的半截香烟,推开窗子,北方的冷风卷着雪末子灌进屋里。她犹豫了半个月的事,总算有了决定——接下黄冈方面抛来的“烫手山芋”,在北京开一家名为“黄鹤大酒楼”的餐馆。亲戚们劝她别折腾:六十岁的人了,既没开店经验,也没合伙人撑腰,何必去折腾?她只是淡淡回了句:“家乡把这盏灯递过来,我总得接。”
筹备期一开始就乱成一锅粥。有人看她是“林彪女儿”,主动上门毛遂自荐;也有人等着看笑话。林豆豆记得父亲常讲“打仗要紧盯主攻方向”,便把“卫生”和“口味”订成两条铁律。挑厨师时,她连表哥都拒之门外——油渍满衫,鞋跟带泥,说再多好话也没用。这一下,外人看出她不是挂名董事,而是真要干实事。
门面、工装、菜单,样样亲力亲为。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摇头:清华换北大、报社写稿、河南下车间,一路走来,没哪个环节轻松。酒楼试营业那天,人潮涌动,营业额漂亮得吓人。可热闹只维持了一周,客流量迅速滑坡。她蹲在收银台旁算账,脑子嗡嗡直响:哪里出了问题?
调查结果让人哭笑不得。原来服务员仗着“名人老板”心态膨胀,客人一问菜价,回答竟是“看不明白菜单自己多看两眼”。林豆豆立刻关上包间门,先把员工召来谈心,再把自己的西装外套脱了,换上围裙站在门口迎客。三天后,服务质量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人人见客微笑,倒茶时杯口不再碰桌面。
![]()
真考验出现在一个周六晚上。常客老梁仗着酒劲,嘴里不干不净,指着眼前的女老板吼:“别摆谱,你也就开个店!”众人尴尬至极。林豆豆沉住气,将人搀起递了杯温水,又塞了五十元打车费。老梁骂骂咧咧去了,服务员们却彻底愣住:董事长没翻脸,还亲自送人出门。
第二天一早,老梁红着脸折回来,把那张皱巴巴的五十元塞回前台,冲林豆豆点头哈腰:“林阿姨,昨天多有得罪,没想到您这么通情达理。”这场小风波不仅赢回了回头客,还给员工上了一课——客户体验不是嘴上喊口号,而是点滴小事。
生意逐渐红火,黄冈方面来电祝贺,她却没留恋“钱”字。更令她在意的,是几十名从老家招来的年轻人学到了手艺,领到了工资。有意思的是,她规定每月结账日必须公开流水,让员工明白老板也挣辛苦钱,不是“名人躺赚”。
回望林豆豆的履历,曲折得像一条多弯的山路。1944年,她在延安窑洞里呱呱落地;1962年考进清华,转专业到北大;1971年因“揭发”而保住性命;1974年病榻写信给毛主席求得自由;此后辗转郑州厂房、社科院办公室,直至2002年退休。每一次关口,她都咬牙闯过去。相信规则、靠自己,成了她胸口那颗隐形的扣子。
“您图什么?”一位媒体记者采访时忍不住问。林豆豆捧着热茶轻轻晃了晃:“黄冈没资源,可还有人得吃饭。酒楼若是能多开几年,算是回报乡亲。”说完便转身去后厨,盯那口铁锅里咕嘟冒泡的排骨汤。火候到没到,她一听声音就知道。
几年后,黄鹤大酒楼在北京站稳脚跟,老家也接连有人来京学艺。有人感慨她终于“成功”,她却摆手:成功二字太重,活到这把年纪,能把想做的事做成,就不算白走一遭。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