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张鹏
近日,一则涉嫌过度采集学生信息的消息引发热议。在山西某小学,校方发放“家校联系卡”要求填写包含“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及“是否单亲”等信息,遭到不少家长质疑。目前,学校已发表致歉声明。看上去,这一事件的起因是表格设计疏漏,学校的本意是希望家校协同、形成育人合力。但坦率说,在育人角色上,“家”与“校”定位不同、职责不同,无论是沟通还是合作,都应以尊重为基本前提,而不是以各种理由“越界”。
一直以来,类似的“摸家底”式信息收集,屡见不鲜。比如,有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在入学前不仅要了解孩子父母工作信息,还要填写祖辈的学历水平;更有甚者,还要“窥探”学生家庭收支情况、家庭房价和户型等……这些模糊了信息采集边界的调查方式,歪曲了“家校协同”的概念,更触碰了家长对个人隐私守护的底线。更令人不适的是对“是否单亲”的问询,易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违背教育者基本的人文情怀。
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当下,过度信息采集容易变成“原生家庭论”的新型伪装外衣。在心理学上,“原生家庭”理论本意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长所经历的家庭环境,对个体性格、自我意识及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在教育界,“原生家庭”也被用于强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理论的建构和使用都是有边界条件的。若过分夸大“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容易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比如个人努力、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如果有学校以此为由头,过度收集学生及家长的各类敏感信息,则不仅违背教育公平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规定,还会给学生、家长及家校关系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比如,有家长担忧,学校摸清家长职务、资源后,孩子可能被区别化对待。能为学校提供更多资源和社会关系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是否会得到更多表现的机会?而家境并不优渥、甚至是特殊家庭的孩子,还能否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摸家底” 式的信息收集,会给学生传递“父母的资源比自身努力更重要”的错误信息,扭曲学生价值观,催生各类心理问题。比如,这可能让家长对学校的育人初衷产生怀疑,撕裂家校信任,甚至使家委会异化为学校与部分家长利益交换的平台。
因此,不少家长之所以抵触采集敏感信息,情有可原。而早在2022年,教育部就曾下发通知,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何况,教育的魅力,在于“有教无类”的包容,而非“按资分班”的功利;家校协同的底气,来自为每个孩子增值的育人能力,而非依据家长地位高低区别对待。实际上,处于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目的所必需,学校采集学生个人信息,本是一次鲜活的家校互动过程。但如何在合理合法、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初心。
放眼全国,各地优质的中小学幼儿园有许多家校协作的优质案例,也有众多优秀教师按需关注学生个体的温暖行动。合理撬动家长资源,丰富校园内外的舞台和活动,为更多的孩子树立家长榜样,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能为校园增色。
但要强调的是,家校协同的底色是育人,而非利益交换。教育部门更应加强监管,对过度采集家长信息的行为及时纠偏,让学校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只有摒弃“资源依赖”的功利思维,坚守隐私保护和教育公平的底线,才能真正让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支持学生成长的环境。
原标题:《文汇时评 | 警惕“越界信息采集”背后的理念偏差》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樊丽萍
本文作者:文汇报 张鹏
题图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