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16个字,却能把人看懵。我把它发到书友群,半小时里没一个人全念对。唯一说全的老王,补了句:书法家如何才能做到书法的学和练相结合?
学,是一个智慧名称,不动脑不叫学。学书法,是需要时间思考领悟的,不是死学。要求思辨字里行间的各种艺术成因,提炼出精妙的艺术手法与表现。练,是一个体态动作,是肌肉记忆,是熟能生巧,是对笔性的掌控,是技术层面。字型、笔画、字体等等,都需要大量练习。两者相结合,才是书法之路。
书法中的学和练是相辅相成的。光学不练,手上来不了;光练不学,入不了渠道,成不了体统。只有把学和练有机结合,才能把书法学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当地有名的知名人士,博学多才,不仅文章写的好,而且对书法特别感兴趣,每每与我谈起,都能从艺术的高度,说个八九不离十,就具体一幅作品,他从笔法、结字、章法以至流露出来的韵致,能说的头头是道,我很佩服。但由于他公事应酬、写作文章消耗了大部分精力,虽然闲时也动一动毛笔,但隔三差五,始终没把《兰亭叙》临出来,至今二十载,当地书画展每每邀请他参展,他都一一推辞掉了。
原因是什么?就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眼高手低形成了反差,总认为自己写出来的字不能示人。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你学的书法知识及相关艺术鉴赏再多,如果你不能把它通过你的手表达出来,那只能是空谈。
因为书法终究是通过手表现出来的。但是,你用手写出来的字不一定是书法。我们当地一个退休老人,是个十足的书法爱好者,每天投入写字起码在六个小时以上。每天下来40x60cm的毛边纸 ,能写上三十张。照这么个练劲,肯定字写的不错吧,但是当地每次书展评审却过不了关。为什么?
原来,他自始至终不临帖,随自己的兴,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写出的字是十足的“我体”。看上很工整,但都是用笔画出来的美术体。可以说,盲目地练字,把他应该能写好的字也毁了。这个事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练字要有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古人留给我们的书写技法和书学理论中学来的。
那么,如何才能把书法的学和练相结合呢?我的经验是:不论临习那种碑帖,先了解它的总体特征,再具体到点划的运笔规律,结字的体势趋向。这些了记于心后,然后动笔,做到“笔无虚发,下笔有由”。初临肯定不会到位,但练一遍有一遍地收获,只要心手并用,不需多长时间便能心手合一,直至把帖写到位。
我们在学习一种书体时,不能只盯着自己,还要借鉴别人是怎么临的,特别是名家的临作。研究研究他们的作品,不仅使你练写中的困惑迎刃而解,还能学到他们的先进方法,你就会如虎添翼,进步更快!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要想在书法之路上走远一点,限于上述二条是不行的。我们在学习技法和书学理论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特别是古代的诗词曲赋,它们的艺术特性和鉴赏与书法一脉相承,了解了它们,也就明白了书法的旨要。
其次,我建议大家有精力再读一读儒释道三宗的名篇名著,这对提高人生的大彻大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们还得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不仅生养了我们,而且用它千变万化的规律,教会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繁衍之道。
图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