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观察|50万大奖行书对联的“三平尾”争议、评审自由裁量权及其他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大奖赛的评审直播如火如荼,吸引了几乎整个书法圈的注意力,从传播力这个意义上来,“大厦杯”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两天,行书组特等奖作品引发了巨大争议,这幅赢得50万元巨额奖金的作品,其书写内容为一副七言对联:“红叶满庭人倚槛,青溪绕屋花连天”,平均一字3.5万元,称得上一字千金。争议的焦点是多位网友指出其文字内容格律存在问题——下联的结尾“花连天”三字,犯了传统诗联创作中的大忌:“三平尾”。
那么,这幅对联的格律究竟有没有问题?这场争议的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艺术评判标准之争?
格律“三平尾”是否确凿无疑?
首先,我们必须从格律上对其进行客观审视。
上联:红叶满庭人倚槛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是一个标准的七言律句仄起式,格律严谨,无可指摘。
下联:青溪绕屋花连天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问题就出在这里。结尾三字“花连天”(平平平),均为平声,这在诗律和联律中被称为“三平尾”或“三平调”。
在近体诗(格律诗)和对联的创作规范中,“三平尾”是公认的硬伤。它破坏了诗句音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音乐美感,使得结尾过于平滑、乏力,缺乏收束感。自唐诗格律成熟以来,优秀的诗家都会刻意避免这一现象。因此,单从传统诗联的格律规则来看,网友的指摘是正确的。“青溪绕屋花连天”一句,确实存在“三平尾”的格律瑕疵。
![]()
既然格律有误,为何它能获得评委的青睐,斩获最高大奖?这便引出了争议的核心:
在书法艺术的评价体系中,文本问题究竟应占多大权重?
综合网友的讨论意见,支持严格格律的一方不少,他们提出的理由包括:
——文化内涵的完整性: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与形式应融为一体。一副书写着格律谬误内容的作品,如同在一件精美锦袍上绣了错字,损害了其文化品格的整体性。
——基本功的体现: 对于一位专业的书法家而言,选择或自撰合乎格律的文辞,是其综合文化修养的体现。忽略这一基本要求,是“技”与“道”的脱离。
——评审的导向性: 如此高级别的赛事,对有明显格律瑕疵的作品授予最高奖,可能会向书法界和公众传递一个错误信号,即形式大于内容,笔墨可以脱离文理。
为作品辩护或持宽容态度的网友也不少,他们则提供的观点包括如下理由:
——书法本体的独立性: 书法大赛,首要评判的是“书法艺术”本身,即笔法、墨法、结字、章法和神采。这幅作品能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说明其在纯粹的视觉艺术层面达到了极高水准。
——意境的优先性: “青溪绕屋花连天”的画面感极强,意境开阔、优美,生动地描绘出一派世外桃源般的景象。为了意境的畅达和画面的完美,偶尔突破格律的束缚,在古典文学中亦有先例(尽管“三平尾”属于较严重的突破)。
——内容的出处与沿用: 如果此联是引用或化用古人之句,那么责任或许不在书者。
规则与评审的自由裁量权的边界在哪里?
从网络搜索可知,这一对联的上下句,系集古人成句,分别来自于两个古人作品:
芦山寺·其二(宋·舒亶)
别开小径入松关,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一池寒水动秋山。
诗词文本从《全宋诗》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苏轼)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实际上,在本届征稿启事中有明确要求:“书写内容: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楹联、文、赋等(须标出原作者及篇名)……”
从这个作品的书写内容本身来说,它只有一穷款,并没有按照征稿启事注明原作者及篇名,没有注明出处。严格来说,这是一个违反征稿启事要求的投稿作品。
![]()
但是评委们一致投票,通过这个作品获奖说明,评委们同意包容这一问题,这是评委在现场的自由裁量权所导致的一个结果。
因此,无论出现任何问题,都不应当把矛头指向作者。必须指出,这两天,部分网络自媒体对该对联书法作者的网暴其实是不妥当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就事论事,格律有瑕。 从传统诗联格律的角度,“青溪绕屋花连天”一句存在“三平尾”的错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容辩驳。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书法艺术评价”与“文学内容评价”两个维度的冲突。评委们显然更侧重于前者,而广大网友则对后者抱有严格的期待。
公众对于一幅耗资50万奖金打造的、代表当代书法高水平的“特等奖”作品,抱有“文武双全”、“形神兼备”的完美期待是合情合理的。人们希望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巅峰,也是文辞的典范。
因此,这幅作品引发的争议,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公共讨论。它提醒所有书法创作者和爱好者,书法不仅是“手上的功夫”,更是“心中的学问”。精湛的技法需要深厚的学养来滋养和支撑。
最终,这幅作品是“瑕不掩瑜”还是“瑜不掩瑕”,取决于每位观赏者心中的那杆秤更倾向于艺术表现还是文化规范。但无论如何,这场争论本身,已经为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注入了一剂清醒的思考。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笔墨飞扬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份对文字本身的敬畏与精研。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微信
【说明:本文作者冯华(二马头陀),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直书协副主席,书法秘笈主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