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十二病方(部分)
一、马王堆帛书概述
这几十年来,书法理论的研究总是将长时段的书法史作为基础,试图从书体风格演变与历史背景永恒不变的关系及规律中,揭示出那些难以打破的平衡状态。这样一来,书法理论似乎成为书法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普世规律和永久法则。同时企图作为“永久理论”的书法研究工作,通过繁密的金石文献考证、错综复杂的书家交往关系以及书法形式构成的研究,试图揭示出层层事件遮掩下那默然不动的重要基底。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观念史和思想史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中,注意力反而从宏大的连续性描述转而到断裂现象上了。这种对于非连续性的思考,使得书法研究中那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比如所谓“民间书法 ” [2] 、俗字杂书、道教书法以及书家晚年变法等,那些具有特殊性质而普遍存在的断裂、割裂、突变、转换等等书学现象,有了一个合理的研究思路。这即是福柯意义上的将历史学趋近于考古学的方法——对书法进行内在的描述。
马王堆帛书是1973年1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面的马王堆三号墓发掘出土的。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该墓墓主人是西汉初期的长沙国丞相、软侯利苍的儿子。在该墓的东边厢有一个长约60、宽30、高20厘米的长方形漆奁,马王堆汉墓帛书均出土于其中。这些帛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写在通高为48厘米的宽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放在漆盒下层的一个格子里,折叠的边缘已有断损。另一种帛书是写在通高为24厘米的帛上,卷在长条形木片上,出土时压在两卷竹简下面。帛书因年久而粘连,破损比较严重。现经专家学者整理,出土帛书有42种,10多万字,内容涵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军事、体育、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按照《汉书·艺文志》分法类,可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五类。其中六艺类有《周易》、《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有《老子》甲本、《五行》、《九主》、《明君》、《德圣》、《经法》、《经》(或称《十大经》《十六经》)、《称》、《道原》、《老子》乙本、《九主图》;兵书类有《刑德》甲本、《刑德》乙本、《刑德》丙篇;术数类有《阴阳五行》(又名式法)甲篇、《阴阳五行》乙篇、《出行占》、《木人占》、《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相马经》、《物则有形图》、《宅形宅位吉凶图》;方技类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却谷食气》。
![]()
五十二病方(部分)
根据该墓出土的一枚纪年木牍,可以断定该墓下葬的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说明这些帛书在地下已经埋葬了2100多年了。
帛书的抄写大多有一定的格式:有的用墨或朱砂先在帛上钩出了便于书写的直行栏格,即后世所说的“乌丝栏”和“朱丝栏”。48厘米宽幅的每行书写70至80字不等,24厘米宽幅的则每行写20至40字不等;篇章之间多用墨钉或朱点作为区别的标志;篇名一般在全篇的末尾一两个字的空隙后标出,并多记明篇章字数。
![]()
养生方(部分)
帛书的抄写年代,根据帛书中的避讳情况和帛书中既有的明确纪年,如《阴阳五行》甲篇中的“廿五年、廿六年”(即秦始皇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2年、221年),《刑德》甲篇中的“今皇帝十一年”(即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和《五星占》中的“文帝三年”(即公元前177年)等可以推断,马王堆帛书的抄写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左右)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间。二、马王堆帛书书法特征
从总体来看,马王堆帛书均可归入隶书类。启功先生认为是“隶类字体”,只是还有“篆类的遗传痕迹”。”但由于各篇帛书的抄写年代不同、抄手的书法风格不同,字体有不同的变化,大致可分为篆隶、古隶、汉隶三种3。这些帛书整体特点是: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其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下面我们对几种风格特征最突出的帛书的书法特征予以简要介绍:
(一)篆隶类帛书
篆隶是指字体并不是典型的篆书,而是一种保留篆书形体结构较多的隶书,是以隶书的笔意书写篆书结构的字体。这类帛书有:《阴阳五行》(又名式法)甲篇、《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养生方》、《胎产书》、《杂疗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却谷食气》等。
1、《五十二病方》与《足臂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合抄在一卷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名讳,当为秦始皇称帝期间抄本。帛书书法秀丽,字体近篆,但严格地讲,它也不是地道的篆书,而是一种隶变初期的篆隶。字形长扁不限,用笔方圆并举,横画较平直,间距紧密,波磔笔势增多,篆形结构仍多保留,但隶书特有的笔意随处可见。如“之”字,形体是篆书,而用笔则是典型的隶法。
《足臂十一脉灸经》在书风上与《五十二病方》比较接近,其字体结构同样保留了篆书的一些特征,但在取势上已纵横并用,既有篆书的窄长结构,也有隶书的扁平形态,显得自然生动、张驰有致、刚柔之美兼而有之。
![]()
足臂十一脉灸经
2、《养生方》
这卷帛书高 24厘米,抄写不晚于秦汉之交。整体布局尤为严整:行距较宽,字距较松,丝毫没有促迫之感,而是字空相间,相得益彰。在字形结构上,隶书特色之方折与雁尾笔势表现得尤为强烈与夸张。长线条的曳带有更多的提按,使粗细对比极为明显,波捺的重势明显加剧,使全幅充满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
![]()
养生方(部分)
3、《杂疗方》
《杂疗方》亦是写在高24厘米的帛上,71行,40块断片。点倾向于线条化,结构也稍稍扁平,帛书字体中,以此与云梦秦简最为接近,书写的年代推测也都是秦汉之际。
![]()
杂疗方(部分)
4、《阴阳五行》甲篇
《阴阳五行》甲篇全长3.5米,这件帛书的书体保留了较多的篆书形体结构,整体线条圆劲挺拔,已不是很规范的篆书,而是一种由篆向隶转变初期的字体。字形已由长变扁,无篆书纵长取势的气象;且字形结构亦篆隶并存,篆隶糅杂一起的字多见;隶书笔意已很明显,如最典型的波、挑、捺等笔画已使用得很普遍。
![]()
阴阳五行甲篇(部分)
(二)古隶类帛书
所谓古隶就是与秦隶极为相近的那种字体,它间于篆隶之间,结构上隶变的痕迹非常明显。在笔画上点、挑、波、磔并举,在线条的运作中则方圆共用、粗细相间,章法上更是欹斜正侧、参差错落。这类帛书有:《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本、《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刑德》甲篇、《阴阳五行》乙篇、《出行占》、《天文气象杂占》等。
1、《春秋事语》
帛书《春秋事语》抄在宽24厘米的帛上,存97行,每行30余字。它不避汉高祖刘邦之“邦”字讳,其抄写年代当在刘邦称帝之前(公元前202年)[4)。其字体在篆隶之间,字形修长,笔画屈曲圆转,多用中锋,具篆书遗绪;但许多偏旁部首已脱离篆书写法,具隶书雏形。其书风古朴自然,笔画较肥厚,但笔的压力强弱和度控制得很好。气脉贯通,章法井然,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横平而不带挑势,波而不倾,磔而不张,显得雍容大度,多姿多彩。
![]()
春秋事语(部分)
2、《战国纵横家书》
全书文字避汉高祖刘邦讳而不避汉惠帝刘盈讳,故抄写年代应在公元前206-前195年5。全长约192厘米,高24厘米,共325行,每行40字左右,首尾基本完整。文字为古隶体,笔画有篆、隶笔意,以方笔为主,方圆并用,字形修长舒展,点画也比较纤细,结体多用纵势,笔势一泻而下,或长或短,长短收放自如,笔端压力强弱变化少,横波的微露更增加了通篇的律动感,显得苍劲古朴,在研究秦汉之际的汉字隶变过程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仔细分析,该帛书首尾的笔迹不一样,显然是通过两位抄手书写而成的。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欣赏,两位书手的书风稍有不同,一个是雄毅刚劲,其字体狭长,用笔方圆并重,粗细不拘,顿挫有力,构形带有篆意,但笔道多融入隶书的笔意,其波、挑的笔法随处可见,转折处则棱角分明,显得刚柔相济,一派雄健气象。另一位书手则稍见温婉,虽同是字体狭长,但其用笔较为圆润,少见那种“郁拔纵横”的气势,从而显得阳刚之气不足,多了一些柔秀之态。
![]()
战国纵横家书(部分)
3、《老子》甲本、《五行》、《九主》、《明君》、《德圣》
![]()
老子甲本(部分)
《老子》甲本、《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同抄在高24厘米的同一卷帛上,全文464 行,每行约30 字,总计有13000余字。文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当在刘邦称帝之前(公元前202年)。其字形微椭,笔道圆劲,有仰有倾,波磔较为短促、重拙,捺画一般拉长,撇画基本也无篆书的工整,更有隶书的意思。伸张较为克制,章法上大字的大小随意,参差错落,是一种隶变进程中较典型的古隶字体。
4、《阴阳五行》乙篇
《阴阳五行》乙篇系同一抄手写成,总长约1.23米。它们在字形上仍留有篆书的痕迹,如“海”字,三点水旁已经隶化,而“每”字则写得一如篆法。这篇帛书文字的行笔轻盈,布局疏朗,结体略呈斜势。横捺明显,竖画和捺笔都比较细劲。
![]()
阴阳五行乙篇(部分)
(三)汉隶类帛书
汉隶,或称为今隶,亦称八分隶,这种字体在构形上较规范,用笔较有规律,线条已完全失去了篆书圆转的态势,字形呈正方或扁方形,笔画以方折为主,横画方入尖收或蚕头雁尾并用,左波右磔对比强烈,字距间规整有序。这类帛书有《相马经》、《五星占》、《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老子》乙本、《周易》、《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刑德》乙本等。
1、《相马经》
帛书《相马经》抄写在幅宽约48厘米的整幅帛上,共77行,约5200字左右。书中避刘邦讳,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故抄写年代应在公元前206-前195年。《相马经》的抄写字体是比较规范和成熟了的汉隶,字形大都趋于扁平,构形已比较规范,用笔已很有规律。横画切锋重入,呈方笔体势,撇、捺左波右磔相当成熟而固定。线条以方折为主,已完全没有篆书线条圆转的态势。
![]()
相马经(部分)
2、《五星占》
这卷帛书抄写在幅宽48厘米的帛上,共8000余字。书中有“孝惠元”、“高皇后元”的明确纪年,可知这卷帛书的抄写年代不会早于汉文帝初年,其书写风格主要以方整见长。行距较紧,字距较宽,其用笔方折为主,横平竖直,左波右磔,棱角分明,其中如“西、四、东、晨”等字,反复出现,均呈扁方平正之态。可见汉隶的结构、用笔、章法等基本格局,在此已大致定型。有趣的是,“孝惠元”、“高皇后元”等字还保留着古隶的遗风,由此而可推论,这卷帛书的抄手不仅熟悉古隶的写法,而且对当时已趋于成熟的汉隶也写来得心应手。所以这卷帛书对研究从古隶到汉隶的演变过程,很有启迪和参考价值。
![]()
五星占(部分)
3、《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老子》乙本
《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这四篇又称《黄帝书》、或《黄帝四经》)与《老子》乙本同抄在一卷高48厘米的整幅帛上,共252行。书中避刘邦讳,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故抄写年代应在公元前206-前195年。其字的排布规矩、均匀,绝大部分的字呈正方或扁方形,用笔严谨求工,笔道方劲,左波右磔,伸敛自如,横平挑钩,隶法谨严,章法上则行距渐紧,字距拉开,整齐匀称,点画分布均匀,极具规范汉隶之雏形。
4、《六十四卦》、《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帛书《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即《六十四卦》,“传”即包括《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在内的六篇关于易学理论的古佚书。这些帛书用很有规律的汉隶抄写在宽 48 厘米的帛上,其中虽偶或残存着篆书的结构,但其隶书的点、横、波、磔已相当成熟和规范,用笔细腻精致,纤劲见长,骨气洞达,极为有神。
注释:
[1]对于帛书分类,学术界存有不同看法。本文采纳了马王堆汉墓陈列改造最新方案的分类法。墓中出土的以图为主的几幅帛图如《驻军图》、《地形图》、《太一将行图》、《丧服图》、《导引图》归入了帛画类。
[2]文物编辑委员会:《书法丛刊》第十一辑,文物出版社,1986年。
[3]陈松长:《马王堆帛书法艺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4] 李裕民:《马王堆汉墓帛书抄写年代考》,《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5]同 [4]。
来源 l《东方艺术》2010年08期、长沙市书法家协会
作者 l 喻燕姣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