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彼得·普赖,作为美国EMP领域的“活字典”,他曾列举出中国EMP威胁。
甚至表示中国若继续研发电磁脉冲武器,美国电网随时可能陷入黑暗,然而却对自己国家半个多世纪的EMP历史只字不提。
这位资深专家为何选择性失明?电磁脉冲武器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作者-常
国会山的“末日预言家”
彼得·普赖,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博士,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政治学博士,以“电磁脉冲威胁评估委员会”前执行主任的身份,神情凝重地面对议员。
他身前的报告堆积如小山,背后的大屏幕上,一张巨大的美国地图被刺目的红色覆盖。
他声称,只需一枚中国高空核弹,就能产生每米五万伏特的脉冲,让这个国家80%的电力系统瞬间瘫痪,金融停摆,医院断电,数百万人在黑暗中挣扎。
![]()
这番“核爆级”的描述,迅速引爆了舆论。
有意思的是,这位深耕EMP领域二十多年的专家,在他的著作和过往报告中,曾反复引用1962年美国在太平洋进行的“星鱼Prime”核试验。
那次400公里外的爆炸,曾让夏威夷的街灯齐刷刷熄灭,电话线尤断裂。
这些让美国第一次领教到EMP恐怖威力的历史,却被他自己“选择性地遗忘了”,这种选择性,究竟是无意的疏漏,还是有意的安排?
![]()
美国资深玩家的进攻史
这并非美国第一次与EMP打交道。
早在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三一”核试验的蘑菇云还未散尽,科学家们就惊恐地发现,远处的电话线路竟在爆炸中熔化了。
那不是魔法,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电磁风暴,这份恐惧,很快被转化为了野心。
50年代,美国空军启动了非核EMP项目,1962年的“星鱼Prime”试验,更是让五角大楼眼前一亮,原来核爆还能搞出这么大范围的电磁破坏。
![]()
从那时起,美国就成了EMP领域最积极的玩家,而且是进攻性的。
1991年海湾战争,战斧导弹拖着长尾焰,精准地将微波战斗部投向伊拉克的防空雷达,整个指挥系统瞬间“失明”。
2003年再战伊拉克,巴格达的电视台和通信基站陷入一片死寂,五百多万人的城市回到了前互联网时代,美国从不讳言它的进攻偏好。
![]()
2012年,波音公司的CHAMP导弹,在一小时内就让沙漠中七栋大楼的电子设备全变成了“砖头”。
如今,他们更进一步,将人工智能与EMP结合,试图让这种攻击更聪明、更致命。
美国就像一个熟练的剑客,手里紧握着这把名为EMP的利剑,在全世界挥舞了半个多世纪。
兰德公司2023年的报告指出,美国电网因建设年代早、互联程度高,其EMP脆弱性约为中国的2.3倍。
![]()
中国“搭楼砌砖”的防御路
与美国的张扬不同,中国的EMP研究,走的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一条“搭楼砌砖”式的路。
起步虽晚,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上世纪70年代,当美国已经能用EMP“杀敌于千里之外”时,中国的科研人员才在青岛的海岸边架起天线阵。
他们在寂静的夜晚,默默记录核爆对电离层产生的微弱干扰,将海量数据录入早期的计算机里。
那不是武器研发,而是最基础的科学观测。
![]()
到了80、90年代,研究转向了实验室和风洞,在模拟环境中测试干扰的距离和效果。
真正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战争理念普及,中国的EMP研究才开始加速。
2011年,航天科工集团完成了首个定向EMP装置测试,成功干扰了模拟雷达信号,那是从0到1的突破。
接下来的路,中国走得异常清晰,2024年珠海航展上公开展出的“飓风”系列微波武器,其核心用途不是攻击,而是拦截来袭的导弹和无人机。
![]()
这是为自己的天空撑起一把电磁“保护伞”。
即便是威力更大的核EMP技术,中国也只是作为研究和威慑,政策上明确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挑战谁,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当别人挥舞利剑时,自己得有一副坚实的盾牌。
一个在加固盾牌,一个在磨利长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文化。
![]()
走得更稳才有未来
现在,我们再回到彼得·普赖。
他和他背后的美国,真正恐慌的,真的是中国的技术吗?
不,他们恐慌的是“定义权”的旁落,过去几十年,美国定义了什么是“先进”,什么是“威胁”,什么是“安全”。
现在,一个曾经的“学生”,不仅在技术上追了上来,更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哲学——防御优于进攻,稳健胜于咄咄逼人,这挑战了美国赖以维持霸权的根基。
![]()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赵通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焦虑,源于其长期依赖“技术代差”的威慑模式正逐渐失效。
当对手也能触及你的“命门”时,恐慌便产生了。
这种恐慌,让普赖这样的专家在国会山“假装失忆”,也让美国一边自己研发AI+EMP的超级武器,一边要求别人“立刻停止”。
![]()
真正的大国竞争,从来不是比谁的嗓门大,谁的威胁更响亮。
未来的话语权,不取决于谁能制造更大的恐慌,而取决于谁能为世界提供更稳定、更安全、更具建设性的发展范式。
中国用行动表明,所谓“EMP威胁”,不过是霸权焦虑的自我投射,实力,终究要靠“走得更稳”来证明,而不是靠“喊得更响”来维持。
在喧嚣的“威胁论”中,这种“走得更稳”的自信,或许才是最有力,也最让对手不安的回应。
![]()
结语
美国专家的“失忆”,本质是霸权焦虑下的选择性辩护。
未来的竞争,将是发展范式的竞争,更是定力的比拼。
当喊声越大,往往暴露的心虚越多。我们该如何看透“威胁”的迷雾?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