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历上周因人工智能领域估值担忧引发的下跌后,本周一亚太市场迎来反弹,多个主要股指收高。投资者正密切关注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数据以及日本央行释放的政策信号。
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表现尤为亮眼,大幅上涨3.02%,收于4073.24点,银行与保险板块成为主要推动力。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重要成分股分别上涨2.76%和4.48%。此外,SK Inc与GS Holdings等企业股价亦显著走高。
日本日经225指数上涨1.26%,收于50911.76点,东证指数同步上升0.56%。市场同时关注日本央行最新公布的10月会议纪要,其中显示央行对近期加息持更开放态度,指出“条件几乎已经满足,可进一步推动政策利率正常化”,但也强调需观察核心通胀是否已稳固确立。
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上涨0.75%,印度Nifty 50指数小幅上升0.54%。香港恒生指数收高1.49%,报26641.05点;上证综合指数微涨0.53%,收于4017.805点。
上周六公布的中国10月通胀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0.2%,略高于路透调查预期的零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1%,较预期2.2%的降幅略有收窄。该组数据成为亚洲投资者评估区域经济态势的重要依据。
上周五美股表现不一,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继续回调,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与标普500指数则在参议院两党就避免政府关门达成协议后转涨。不过,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滑落至接近历史低点,就业咨询公司挑战者亦报告10月裁员人数创2002年以来同期新高,为市场情绪带来一定压力。
整体来看,随着多国经济数据与政策信号陆续释出,全球资金流向与市场预期仍在持续调整中。
1.亚太市场的“非典型”反弹
为何本周一亚太市场的反弹路径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领跑赛道的不是那些充满未来感的科技概念,反而是那些看似传统的银行与保险板块?
要理解这场“非典型”反弹,我们必须抓住一个核心逻辑:在利率上行或持续高企的环境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恰恰从挑战者变成了受益者。
先看银行业务的本质,它赚钱的核心是“净息差”——即银行贷款的利息收入与存款的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当全球利率水平整体抬高时,银行发放的新贷款能够立刻以更高的利率定价,从而带来更丰厚的利息收入;相比之下,银行负债端(即我们普通人的存款)的利率调整往往存在滞后性,且幅度通常不及贷款端。
一快一慢、一高一低之间,银行的利润空间——“净息差”就被显著地拓宽了。
就好比一个大型水利网络,当源头活水的水位(利率)整体上升时,最先受益、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正是那些位于枢纽位置的水库(银行)。
同时,保险公司也迎来了其投资端的春天。
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会将大量资金配置于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资产,以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来覆盖未来的理赔支出。
当市场利率上升,新发行的债券其票面利率会水涨船高,这意味着保险公司新增资金和到期再投资资金,能够买到收益率更高的资产。这将直接提升其整个投资组合的长期平均回报率,从根本上夯实其盈利基础和公司价值。可以说,利率之于保险公司,就如同风力之于帆船,风越大,航行的动力就越足。
这个市场动态很有意思,它与前期火爆的AI概念股形成了鲜明的“跷跷板效应”。
上周对AI股的担忧,其金融学本质在于,市场开始质疑那些依赖遥远未来现金流的成长股,在高利率环境下的真实价值。
用一个经典的估值模型来解释,那便是这类公司的现值,等于将其未来几十年的预期收益,用一个包含了利率的“折扣率”折算回今天。当这个折扣率(利率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断升高,计算出来的现值就会大打折扣。
而银行、保险这类价值股,它们的盈利就发生在当下或近期,其商业模式直接受益于高利率环境。因此,这次反弹是一次清晰的市场风格切换,是资本从对利率敏感的“长久期资产”,大规模地转向受益于高利率或对利率不敏感的“短久期资产”。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日韩这两个具体市场,这种逻辑就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日本央行释放出的哪怕一丝“加息”信号,对其本土金融股而言都是久旱逢甘霖。这标志着日本可能即将告别持续数十年的通缩和零利率时代,本土银行和保险公司将迎来一个盈利能力系统性改善的全新周期。
而对于韩国这样一个金融市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其资本流动对全球利率预期的变化极其敏感。
当市场预期全球利率将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位,甚至不排除进一步上升时,全球资本自然会从纯粹博弈降息的交易中流出,转而重新进行全球资产配置。
此时,那些估值合理、基本面直接受益于高利率环境的板块——比如银行和保险,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际资本眼中新的“避风港”和价值洼地。
那对于中国而言,又有什么关联呢?
2.通胀数据背后的中国谜题
刚刚公布的中国10月通胀数据,上面写着两个让人若有所思的数字: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微涨0.2%,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却同比下降2.1%。千万别小看这组一正一负、一温一冷的读数,它背后隐藏的,正是当下中国经济的全部复杂性。
“消指”的0.2%,其实是略高于市场预期的零增长的,应该算是个好消息,这0.2%的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于季节性波动的食品价格,比如受天气影响的蔬菜,以及节假日出行带动的服务价格回暖。但这些都是短暂、外在的因素,我们知道,真正衡量经济体内在活力的“内生性消费动力”,依然显得疲惫和不足。
老百姓捂紧钱包、对大宗消费持谨慎态度的现象并未根本扭转。所以,这本质上是一种“温和的通胀”,或者说,是一种“弱复苏”的体现,它距离需要央行通过加息等手段来“降温”的程度,还非常遥远。
而且,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持续为负的PPI数据,这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挑战因素之一。
据统计,已经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十余个月在负值区间运行,工厂车间、矿山油田、制造业流水线所面临的压力,远比商场超市里感受到的要大得多。
由此,其实也可看见,工业领域的需求疲软是全局性的、根源性的。
企业正普遍面临“去库存”的艰难任务和“产能过剩”的激烈竞争。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提不起价格,犹如在一条拥挤的赛道上竞相奔跑,却很难卖出好价钱。
这直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让企业家在投资和创新时变得犹豫不决。
从此点上看,其本质,是一种“生产端的通缩”。当生产者失去定价权,整个经济循环的造血功能就会受到挑战。
现在,让我们把CPI和PPI这两份报告放在一起看,一个关键的“警示信号”就出现了——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微小的“”。这个剪刀差意味着什么?
剪刀差
我认为,这是一个让中下游企业倍感压力的趋势:一方面,它们可能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原材料成本压力(因为汇率等因素),或者其它不可控的成本上升;但另一方面,由于终端消费需求依然偏弱,它们无法将这些增加的成本有效地通过提价转嫁给最终的消费者。
这份压力,最终只能由企业自己在内部消化,直接侵蚀它们的盈利能力。这正是当前资本市场对许多传统周期股,比如建材、基础化工等行业,保持谨慎甚至疑虑的核心原因——投资者看穿了它们在这种“上下挤压”的困境中所面临的盈利困境。
基于此,一个与全球主流趋势截然不同的宏观政策走向是不是相对清晰了点?
当欧美央行行长们仍在为对抗高烧不退的通胀而焦头烂额、不得不持续加息时,中国货币政策的焦点已经完全转向。
我们的核心任务,已不是“抗通胀”,而是旗帜鲜明的 “防通缩”和“稳增长”。这意味着,未来的政策工具箱里,我们更可能看到的是“降准”以释放长期流动性,或是“结构性降息”以精准降低特定领域的融资成本。
所有这些工具的目标都高度一致:宽信用、提振内需、为企业纾困、为经济托底。
因此,尽管经济基本面面临挑战,但对于A股和港股市场而言,一个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正在被精心营造,这就像为市场铺设了一层防护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托底力量。
3.日本央行的“鹰派”
再来看看日本,它一直是世界最庞大的“廉价资金水龙头”。
通过其独特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日本长期将利率压制在接近零甚至负值的水平。
这催生了金融史上规模空前的“日元套利交易”:全球的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都以近乎零成本的利率借入巨额日元,随后迅速将其兑换成美元、欧元或其他高息货币,去投资遍布全球的美债、欧股、东南亚房地产等高收益资产。这套交易的逻辑完美无瑕,只要日元的借贷成本足够低,它就像是从一个永不枯竭的廉价资金池中无限取水,滋养了全球无数风险资产的繁荣。
但按照目前的趋势看,这个看似永恒的廉价资金源头,可能即将开始收紧。
一旦日本央行真的开启加息周期,这套运行了多年的精密机器将瞬间逆转。
首先,利率上升将自然而然地推动日元汇率大幅走强。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当日本的利率不再为零,当持有日元本身就能带来收益,全球的资金便会开始回流,涌向这个正在走出通缩阴霾的岛国。
更为关键也更为危险的是,全球日元套利交易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平仓潮。那些曾经借入低成本日元的投资者,现在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承担日益高昂的利息成本,要么迅速了结头寸。
他们不得不抛售之前用日元换美元购买的美国国债,不得不卖出在东南亚股市建立的仓位,将换回的资金用于偿还日元的借款。这个过程,将在全球范围内抽走流动性,很可能引发局部甚至全局性的金融市场动荡与资产价格下跌。
这种冲击力,其外溢效应丝毫不亚于美联储的量化紧缩。
日本货币政策正常化,将是悬挂在全球市场上方的一把利剑,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来源。尽管日本央行在释放信号时依然保持了固有的谨慎,强调需要观察“核心通胀是否根深蒂固”,但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而言,“鹰派”信号本身的释放就足够了。
它已经迫使每一位全球顶级的资产管理人,都必须立刻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对所有资产的风险进行一轮紧急的“重新定价”。
从短期来看,日元升值与加息预期,确实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本土股市,因为金融股的盈利能力将系统性地提升,这为日股提供了坚实的上涨逻辑。但另一方面,这种资本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从其他亚太市场(如韩国、台湾、东南亚等)流出为代价的,就像在一个连通器里,一边水位上升,另一边难免相应下降。
更长远点的话,我认为一个货币政策走向正常化的日本,将非常有这个可能会彻底重塑亚洲持续了三十年的产业与资本竞争格局。它不再是一个提供无限廉价资本的“金主”,而将转变为一个资本回报要求更高、货币价值更坚挺的“正常经济体”。这必将加剧亚洲地区对于优质产业和长期资本的竞争强度。
当然,也得看看日本央行这个微小的一步试探,会不会有人为其呐喊奔波,或者买单。
4.美国数据与市场背离
上周五的美国,有两份经济数据与一片飘红的股票指数,对现状是有参照的。
一边是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逼近历史低谷,另一边是挑战者公司的报告显示企业裁员公告数创下22年同月最高——然而,道琼斯与标普500指数却在一片低迷的数据中顽强收涨。
其核心机制,便是在高利率环境下被无限放大的 “坏消息就是好消息” 的诡异叙事。让
当消费者信心滑向深渊,当就业市场开始出现裂缝,这些疲软的宏观经济数据,恰恰被市场参与者解读为迫使美联储提前结束加息周期、甚至转而开启降息的最有力证据。
在投资者看来,经济数据的走弱,等同于通胀压力的潜在缓解,进而意味着折磨市场已久的高利率环境可能即将迎来拐点。
资本市场的定价永远向前看,它交易的从来不是冰冷的“现状”,而是充满想象空间的“预期”。于是,一个奇特的场景出现了:描绘当下经济困境的数据越糟糕,市场对未来政策救赎的期待就越火热,股价反而因此获得支撑。
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事件为这场上涨添了一把火——美国参议院两党达成协议,避免了又一次灾难性的联邦政府关门。
这一举动,移除了笼罩在市场头顶的一个巨大的短期政治不确定性风险。当政治层面的短期危机得以解除,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便会获得暂时的提振。最终,疲软经济数据催生的“政策转向预期”,与消除政治风险带来的“风险偏好回升”,两股力量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导演了这场背离常识的上涨。
但这种建立在“坏消息”之上的上涨逻辑,其根基是异常脆弱的。这本质上是一场危险的走钢丝游戏。市场当前的叙事,完全依赖于一个核心假设:即美国经济将实现完美的“软着陆”——通胀恰好被控制住,而经济仅会温和放缓,不会陷入衰退。
一旦后续数据证明,经济的放缓并非“温和”而是“失速”,演变成一场真正的硬着陆和企业盈利的全面崩塌,那么此刻的“好消息”(预期降息)将完全无法抵消“坏消息”(盈利锐减)带来的冲击。又或者,如果通胀数据再度意外反弹,显示出其顽固的粘性,那么美联储将被逼入墙角,不得不发出更长时间维持高利率、甚至进一步加息的信号。
无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当前这套精致的“坏消息即好消息”的叙事框架都会在瞬间土崩瓦解,引发市场的猛烈抛售。
这种来自美国的撕裂与博弈,对周一大涨的亚太市场而言,非常有参考价值。
整个亚太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从韩国的三星电子,到台湾的半导体巨头,再到越南的制造工厂——其繁荣的生命线,都紧密系于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美国企业的资本开支。
当前亚太市场的乐观上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在押注大洋彼岸那场“软着陆”的豪赌能够成功。我们看到的是,市场在交易“美联储即将转向”的预期,从而暂时忽略了“美国需求可能萎缩”的长期隐忧。
但这无疑是一个风险正在不断累积的赌注。如果美国经济最终证明的并非其“韧性”,而是其“脆弱”,如果美国消费者的钱包真的开始紧闭,那么今天亚太市场因流动性预期改善而获得的涨幅,未来就可能因基本面出口动力的衰竭而加倍奉还。
因此,此刻亚太市场的乐观预期,是建立在对于远方一场宏大实验成功与否的预期之上的。
这场实验的结果,将决定当前这轮上涨,究竟是一次新行情的起点,还只是又一段插曲的终章。
5.最后总结一下
综合来看,周一亚太市场的普涨,是一个在复杂宏观背景下进行的精密博弈。
首先,中国提供的是“托底预期”(政策宽松),但缺乏“上涨引擎”(强需求)。
其次,日韩展示的是“结构性机会”(金融、受益于高利率和产业链地位的龙头),但受制于“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环境。
至于美国,则仍是那个“看不见的操纵者”,其经济数据和货币政策动向,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渠道,深刻影响着亚太市场的脉搏。
如果对此有关注的投资者,应该知道的是,当下的关键不再是追逐Beta(市场整体涨幅),而是深挖Alpha(超额收益)。
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三类核心资产:
第一,具备定价权的公司。在需求疲软时依然能维持甚至提价的企业。
第二,现金流充沛的行业。在高融资成本时代,自身造血能力比故事讲得好更重要。
第三,受益于区域产业链重构的龙头。无论是在AI、新能源还是高端制造领域,能卡住关键位置的公司。
这个世界已经从“水涨船高”的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博弈”与“结构分化”的新阶段。理解这些深层的驱动力,比紧盯每日的涨跌百分比,具有更高的长期价值。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商略(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