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再次将广州滋源精细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滋源”)推上风口浪尖。
行政处罚决定书《穗云市监处罚〔2025〕1789号》显示,广州滋源因经营标签虚假的“彩运来护染霜2.0”被查处,最终被没收175盒涉事产品并罚款1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标签虚假”实则涉嫌经营标签虚假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只是因广州滋源配合调查且危害较轻(销售标签虚假的化妆品的货值为1182元),才获得了从轻处罚。
然而,这并非广州滋源首次因标签问题“翻车”。2024年12月,广州滋源因售卖标签与注册名称不符的“黑思靓染发膏”被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货值金额6630元,同样以从轻罚款12220元告终。
屡罚屡犯,经营特殊用途的化妆品虚假标签成了广州滋源的“习惯性动作”,而市场监管的板子,似乎总是高举轻落。
企查查数据显示,广州滋源成立于2022年3月,曾用名广州滋源日用品有限公司,其股东郑小强和郑文,各持股50%。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滋源这个字号,极易让消费者联想到市场上知名的洗护品牌“滋源”。
公开资料显示,“滋源”品牌隶属于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自2014年上市以来,一直专注于无硅油头皮护理领域,以天然植物成分为核心,针对不同头皮问题推出相应护理方案。产品线覆盖洗发水、护发素等多个品类,上市初期便迅速进驻沃尔玛、屈臣氏等主流线下渠道。
![]()
市场表现方面,该品牌在2020至2024年间连续五年获得欧睿认证的“全国无硅油头皮护理销量榜首”,累计销量已突破1.5亿瓶。近年来,在抖音、天猫等电商平台中也稳居控油品类销售榜首,显示出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近年来,这种刻意“蹭名气”的取名方式,在化妆品行业几乎已成一种心照不宣的恶习。清扬君查询发现,此前存在的“广州滋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就与大众熟知的“滋源”品牌毫无关联,且因涉嫌不正当竞争,曾被品牌方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起诉讼。或许是迫于压力,该公司已于2025年5月更名为广州雨彩精细化妆品有限公司。
类似的“李鬼”公司绝非个例。诸如“广州韩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正牌韩束毫无瓜葛,“汕头市欧莱雅化妆品有限公司”亦和欧莱雅集团不存在任何关联。这些企业通过精心包装的公司名称,在法律的边缘游走,意图误导消费者、攀附知名品牌商誉,其行为已然构成对市场秩序与品牌生态的严重侵蚀。
回到事件本身,郑小强与郑文在成立“广州滋源精细化妆品有限公司”时,为何偏偏选中“滋源”二字作为企业字号?这绝非无心之举的巧合,其背后的动机值得深究。
在一个品牌名即价值的时代,选择一个与知名头部品牌高度相似的名字,其意图不言自明——无非是想在市场竞争中走一条捷径,利用名称上的模糊性混淆消费者视听,从而低成本地攫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品牌红利与市场关注。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知名品牌商誉的一种寄生与侵蚀,也是对企业自身诚信与创新能力的彻底放弃。
标签造假,绝非“包装瑕疵”那么简单。它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特殊化妆品的信息不实更可能潜藏安全风险。当一家公司从名称到销售产品的标签都游走在模糊地带时,我们对其产品的内在质量与诚信经营,又能抱有多大的信心?
图源:天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