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近年来,快节奏的微短剧承包了不少人的娱乐时间。在手机屏幕的另一端,微短剧正悄悄走进大学校园,成了高校里的新专业方向。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泰山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微短剧剧作与创作、微短剧制作与运营等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传媒发展新形势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拥抱微短剧,绝非盲目跟风,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有望为这个新兴行业注入专业力量,推动其更好发展。
开设微短剧专业,是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回应。微短剧具有“短、平、快”的视听形态,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力量。根据市场机构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全年市场规模在去年达到50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然而,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埋藏着隐忧,正遭遇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瓶颈。早期从业者多来自网文创作、短视频拍摄等领域,缺乏系统的剧作训练与产业思维。这影响了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后劲,面临内容套路化、同质化以及制作粗糙等问题。
微短剧行业亟待提质升级,引导从业者进一步拓展创作题材,树牢精品创作意识。高校开设微短剧专业,正是看到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渴求,以及提升内容品质的迫切需要。这种产教融合的探索,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高校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剧本创作、影像表达、产业运营等综合能力,为行业输送既懂艺术规律又通晓市场逻辑的专业人才。未来,这些科班出身的创作者,不仅能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凭借专业素养打破微短剧的创作窠臼,为行业带来更多元的题材和更丰富的表达。
高校赶风口,是否会导致专业设置浮躁化?事实上,不少高校是在原有传媒、影视、导演等专业基础上,针对微短剧行业需求开设新专业。这一举措不仅盘活和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还能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高校的参与有助于构建微短剧行业的品质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商业逻辑主导下,一些微短剧以“爽点”密度和付费率为唯一追求,陷入流量至上的误区。而高校的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能够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娱乐功能与社会责任,在“爽感”叙事中注入正向价值观。
期待高校加大对微短剧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双向互动,提升微短剧的创作质量与制作水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