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malaise of civilization: When words, truth and reality fall apart
战争蔓延、心理健康问题激增、言语贬值、与现实脱节——这些令人不安的迹象表明社会正面临临界点。近一个世纪前,弗洛伊德指出的那种不适感,正与当下的处境遥相呼应。
![]()
种种令人不安的信号让人感觉我们的社会正濒临崩溃。每一天都带来新的沮丧、冲击和动荡。严峻的时事席卷所有领域,无一幸免。
乌克兰战争、加沙地带的毁灭、阿富汗女性缄默、从华盛顿到莫斯科的阴谋论甚嚣尘上直至国家权力巅峰。更不用说那些无谓的杀戮、激增的自杀案例,以及社交媒体上泛滥的失控冲动和针对性骚扰。
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
具体数据印证了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图景:武装冲突持续扩散——奥斯陆和平研究所6月11日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已发生61起武装冲突,创下1946年以来最高纪录;
心理健康持续恶化——世卫组织2022年报告指出全球每八人中就有一人患精神障碍,焦虑抑郁最为常见;
毒品滥用与走私猖獗,社会失范现象蔓延,数字成瘾更助长了蒙昧主义、阴谋论与身份仇恨的滋生。
193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谨慎地提出假说:我们的社会已陷入"神经官能症"。这位精神分析学创始人指出,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他所谓的"文明之痛"。他认为,为维护社会秩序而压抑本能的心理代价对个体而言过于沉重,由此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弗洛伊德写道:"人类物种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文明发展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驾驭由侵略本能与自我毁灭冲动对公共生活造成的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修正了他对人类心理的理解。除了快乐原则(追求满足与逃避痛苦的驱动力)和现实原则(为适应外部需求而延迟满足)之外,这位精神分析学家在1920年提出了死亡驱力的概念——一种趋向毁灭与自我消亡的倾向。
这种攻击性驱力在当时显得尤为危险,因为"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掌控已达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借助这些力量,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彼此灭绝至最后一人。"
语言的危机
大屠杀后"永不再犯"的承诺、非殖民化催生的自决权、柏林墙的倒塌——这一切似乎都让欧洲走上了和平之路。但波黑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1995年)与乌克兰布恰惨案(2022年),以及无人机战争新时代的到来,证明了事实恰恰相反。
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言,"野蛮不仅是伴随文明的元素,更是其内在组成部分",在这片大陆上,短暂的希望期已然终结。
正因如此,弗洛伊德的思考——尽管植根于独特的历史背景(1929年金融危机被称为'大萧条',纳粹在1930年选举中巩固了对国会的控制)——仍在我们这个迷失的时代激起回响,其影响远播西方世界之外。
文明的新病态首先表现为语言危机。
词语不再对应其本应指代的现实。能指与所指已然脱节。"我们正目睹语言的解体,"哲学家兼精神分析学家埃莱娜·勒耶莱说道。
专制政权让我们习惯了这种语义颠倒,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的口号就是绝佳例证:"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法兰西学术院院士芭芭拉·卡森认为,"语言是我们生活和感受的晴雨表"。她回顾道,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我们就知道人类是政治动物,因为他们是会说话的动物。
正因如此,她解释道:"我们必须关注那些统治世界者的语言——无论好坏,而眼下显然是糟糕的。"这位语言学家出版了《词语战争》一书。
唐纳德·特朗普与弗拉基米尔·普京都深谙"语言的力量",甚至"各自发明了服务于其目标的新话体系"。
她指出,这位美国总统"说话像粗野的青少年,满口喜好与吹嘘",而俄罗斯领导人则"运用包括黑帮俚语在内的各种语言"。
她进一步阐述,两位掌权者的异见持续不断:特朗普称气候变化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局";普京则称入侵乌克兰并非战争,而是"特别军事行动"。
强言强语
卡森指出,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两位都说到做到,让我们这些厌世的资深民主人士大跌眼镜"。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针对移民的突击搜查愈演愈烈以及美国实施关税政策之时——正如法国前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2014年所言,在历史悠久的民主国家,公共话语对选民而言已沦为"死语言"。
将经济学家加布里埃尔·祖克曼称为"极左活动家"(亿万富翁伯纳德·阿尔诺及其旗下媒体所为),或像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在利比亚融资案定罪后宣称判决证明"法治的所有底线都被践踏"——她表示,这些正是"语言被恶意颠倒"的例证。
因为这既不是对向最富有阶层征税的批评,也不是对立即执行判决的挑战,而是"纯粹的胡言乱语":祖克曼确实是进步派人士,但他的提案并不像极左运动所希望的那样旨在废除资本主义。至于9月25日判决萨科齐的法官,她只是在执行议会于2019年通过的一项法律。
政治学家兼专栏作家克莱芒·维克托罗维奇在《话语统治》中指出,这种"描述与现实截然相反情境"的方式,在修辞学上被称为反衬法 ——一种"不再费心掩饰自身"的肆无忌惮的欺骗形式。该著作探讨了民主制度如何因"语言腐败"而遭受破坏。
言辞不仅在公共讨论中,在日常社交中也似乎失去了价值。
生活在"另类真相"时代被证明是一种令人迷失方向的体验:当真相变成人们随心所欲的产物时,人类该如何共存?
因此,文明的新困境以"语义崩塌"为特征,社会学家伊娃·伊卢兹对此表示认同。
这位《爆炸的现代性》的作者在著作中反思"内心生活的困境",并认真探讨了弗洛伊德在其1930年名著中"不感兴趣的内容":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这种语言的崩溃反映出迄今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的认知范畴正陷入深度模糊。
例如如今"法西斯主义不再与民主制度对立,而是潜藏于民主内部"。历史与道德的参照标准剧烈动摇,以至于"现实这一基本范畴正在我们脚下分崩离析。"
人类学拐点
数字世界通过其二元逻辑放大了这一现象,使情绪走向两极分化。
社交媒体将观点相似的人们连接起来,同时也将他们割裂为不同阵营,使公共领域沦为固守立场的战场。分歧不再存在于左右派系之间,而是存在于敌友阵营之间。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将个人观点转化为渗透生活各个层面的身份标识。轻蔑情绪不断滋长,助长着仇恨的火焰。
哲学家兼精神分析学家辛西娅·弗勒里指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明的不安更偏向"精神病性"而非"神经症性"——"鉴于个体间存在如此严重的分裂",无论其社会阶级如何。
她解释道,神经症患者受困于自身能够意识到的行为问题,而精神病患者则无法区分现实与内心感知。
事实上,"人们对现实不再有任何共识,与此同时现实感丧失和后真相大行其道。"在她看来,唯有"物质力量"被赋予正当性:权力、金钱与技术。
"我们正目睹象征性媒介的严重弱化,这源于多重政治与技术层面的冲击,"《尊严诊所》作者弗勒里解释道。这些冲击由煽动民众的民粹主义者发起,他们操纵着追随者的集体心理。
当埃隆·马斯克在2022年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时,"实则做了一笔超值交易",弗勒里指出:"掌控全球意识形态市场,这个价格根本不算一提!"
刊载:法国《世界报》 | lemonde.fr
作者:尼古拉·特鲁昂
https://www.lemonde.fr/en/opinion/article/2025/11/09/the-new-malaise-of-civilization-when-words-truth-and-reality-fall-apart_6747290_23.html
编译:24时观象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