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格和阿德勒等心理学家眼中,底层家庭出身,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状态,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现实。它会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复杂的印记,并对其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与其他人相比,底层家庭出身的人,若想跨越阶层,更需做好以下这四事:
![]()
一、将自卑和不配得感转化为超越
荣格和阿德勒认为,底层家庭出身的人,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面临物质匮乏、甚至教育匮乏、社交机会的缺失或父母的焦虑状态等负面影响,相对更容易产生自卑与不配得感。
而这些未处理的创伤(自卑与不配得感),时常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信念和自我价值。导致自我怀疑、生存焦虑和行动拖延等,从而成为阻碍他们逆袭的关键障碍。
例如,缺乏自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配不上高薪的职位”。或因为生存焦虑内化,过度执着于追求稳定或恐惧失去,不敢冒险和积极进取。
这将导致他们即使有能力也不敢全力争取,从而错过宝贵的机遇、错过了自己的人生。
![]()
阿德勒强调,自卑与超越是相互促进与转化的,适度的自卑是超越的动力,循环往复地推动人们不断成长和自我超越。
逆袭的前提,在于避免因为长期自卑和受挫而陷入 “习得性无助”,进而放弃努力而躺平。而是要将自卑、不配得感和生存焦虑转化为 “补偿动力”,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命运,形成 “追求卓越” 的人格特质。
阿德勒童年患有严重佝偻病,产生强烈的 “生理自卑”。而他的哥哥身体健康、备受父母宠爱,他长期处于 “被忽视” 的角色,进一步加剧了心理落差。
但阿德勒将 “克服自卑” 作为人生核心动力,通过努力学习追赶哥哥,最终成为医生和心理学家,并提出 “个体心理学”,将自身经历升华为理论,成为全球顶尖的心理学家。
![]()
二、提升认知、树立长期主义思维
荣格认为,贫困家庭时常可能会限制一个人的认知、视野和可能性。因为他们时常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无法去探索内心真正的兴趣和召唤、或被迫从事自己不感兴趣或缺乏天赋的事。他们的心理能量大量消耗在应对基本生存上,难以用于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同时,他们的父母自身并没有成功的经历,无法给子女提供相应的经验和启示,帮助他们应对人生的挑战。
![]()
对此,洛克菲勒认为,跨越阶层的真正障碍是底层家庭每代都要从零开始摸索。他们被困在 “信息茧房” 里,上一代的认知边界,就是下一代的起点。
贫困家庭认知起点相对较低,有不少认知和观念甚至是错误的,反而会成为他们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最大枷锁。
因此,底层家庭跨越阶层的关键在于树立长期主义思维,在应对基本生存的同时,不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并通过读书和网络等方式,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视野,弥补自身的缺陷。
主动去寻找那些 “已经走通的路”,去学习那些 “已经验证过的经验”,把最优秀的人的 “认知” 变成自己的 “起点”。
在网络时代,也给底层家庭出身的人提供了远比过往更多的接触优秀人士和他们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的机会。
![]()
三、觉察、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德勒强调,早期记忆对个体的生活风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反映出个体的潜在心理倾向、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决定了个体如何看待世界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人们需要正确对待早期经历,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线索,帮助自己更好地调整、实现自我价值。
一个健康的家庭往往能够能接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
而贫困家庭本身时常就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性,父母自身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常处于焦虑中,不仅难以很好地承载孩子的情绪,而且还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原生家庭伤害,导致孩子从小就学会压抑情绪,压抑了自己与成功相关的阴影,甚至天赋。
或者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缺乏安全感、缺乏追求目标的信心。
这些童年形成的情绪反应、行为习惯,像程序一样自动运行,束缚了一个人的成长。
![]()
对此,荣格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实现自性化(成为完整、独特的自己)的内在动力。父母是孩子的命运,但孩子是自己的解放者。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父母的关系困境,可能是你灵魂成长的“暗夜”。
人们需要通过觉察,发现自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束缚,并整合它们。
正如荣格所言的:“看见即自由。不是所有伤口都需要愈合,有些只需要被看见。”
荣格的父母婚姻不睦,家庭氛围压抑且充满不确定性。父亲长期情绪低落,母亲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时而温柔时而暴躁。
荣格童年孤独敏感,甚至有 “双重人格” 的体验,让他感到深深的孤独和“不正常”,与社会格格不入,承受着无人理解的心理压力。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还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危机,但他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主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荣格通过梦境解析、绘画、冥想等方式,直面并整合 “阴影自我”(内心的负面情绪与未被接纳的部分)。将个人心理冲突转化为对人类共同心理结构的探索,独立建构 “集体无意识”和“阴影整合” 等理论。
无论是荣格还是阿德勒,都深刻地体验过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和强烈的自卑感。而他们后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个人“自性化”历程和“超越自卑”的产物。
![]()
四、强化自己从小培养起来的韧性等优势
荣格等心理学家强调,底层家庭或贫穷的经历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它同样也可能成为巨大心理力量的源泉。
长期在逆境中生存的人,往往能够发展出非凡的韧性、务实精神和深刻的生存智慧,他们比从小养尊处优的人更早地接触到生活残酷和充满压力的一面、能够以更强大的内心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对此,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强调,韧性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韧性无法被教会,只能通过自己在挫折和磨难中逐渐提升。聪明无法帮你伟大,伟大来自品质,但品质与聪明并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在历练中一点一点地积累。
黄仁勋年幼时在学校不仅曾经常遭人霸凌,并被迫每天打扫学校厕所,后来也曾在餐厅长期当洗碗工和服务员,创业时曾三次濒临破产,多次面临生死危机。这些困境和磨难锻造了他非凡韧性与独特领导力、成为他打造5万亿美元英伟达帝国的核心竞争力。
![]()
李嘉诚等顶级富豪也认为,磨难是最真实的老师,优越的条件不是礼物而是枷锁。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风雨中奔跑。
李嘉诚对他的两个儿子也采用“穷养"的方式,磨练他们的意志和品质。例如,通过严格的物质管控,让他们体验平民化的生活。
在荣格等心理学家眼中,底层家庭出身的影响是 “双刃剑”—— 它可能带来不安全感、自卑、视野和认知受限等挑战,但也可能催生韧性、责任感等优势。最终,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早期的贫穷经历本身,而是他如何面对、理解和转化这段经历。
这取决于他们能否超越底层家庭常有的负面影响,能否将自卑和不配得感转化为超越,能否觉察、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能否通过学习,弥补自身认知不足,并强化自己从小培养起来的韧性等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