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荣格我发现:主体性回来了,人会自动变聪明

分享至

你有没有过这种离谱体验?为了 “变聪明”,报了塞满日程表的线上课,从 “3 天学会 Excel 高阶技巧” 到 “10 分钟 get 逻辑思维秘籍”,笔记记了三大本,结果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抓瞎 ,想做个数据图表,盯着屏幕半天想不起函数。

跟人吵架,事后才想起该怎么怼更有逻辑。

反而有些没那么 “卷” 的人,没背过什么思维模型,却能轻松搞定复杂事儿:比如你那同事,没学过 “沟通技巧”,却能把难缠的客户哄得眉开眼笑;你那发小,没刷过 “理财课程”,却能把工资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时候你肯定会纳闷:难道聪明是天生的?还是我钱花得不够多?其实荣格早就偷偷告诉我们答案了,不是你笨,是你把自己的 “主心骨” 丢了。

咱们平时总觉得 “变聪明” 是靠往脑子里塞东西,像给冰箱囤菜似的,囤得越多越够用。

但荣格偏不这么想,他说人这脑子啊,更像个沉睡的导演,你不把他叫醒,再厉害的演员(知识)也只能乱演一通。而这个 “导演”,就是咱们丢了好久的 “主体性”。



一、你以为的 “努力变聪明”,其实是在把主体性往外扔

先别急着反驳,咱们先掰扯掰扯什么叫 “丢了主体性”。

简单说,就是你活成了别人剧本里的配角,却忘了自己才该是主角。

比如你妈说 “学理科以后好找工作,理科生聪明”,你就不管自己对生物实验晕血、对物理公式过敏,硬着头皮选了理科,结果上课像听天书,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惨,最后你还骂自己 “真笨”。

再比如你刷到网红说 “会说英语才叫高级,不会英语就是落后”,你就每天凌晨五点起来背单词,背了半年连句完整的口语都说不出来,你又觉得 “我怎么这么没天赋”。

这些时候,你其实不是在 “为自己变聪明”,是在 “为别人眼里的聪明标准买单”。

荣格说过,人很容易被 “集体无意识” 绑架,就是别人都觉得对的事,你也跟着觉得对,哪怕这事跟你半毛钱关系没有。

就像小区里大妈都觉得 “跳广场舞能长寿”,你奶奶明明喜欢下棋,也硬着头皮去跳,结果跳得腰酸背痛还不开心,你学英语、学理科的样子,跟你奶奶硬跳广场舞没区别,都是把 “别人的期待” 当成了 “自己的目标”,把 “主体性” 像扔垃圾似扔了出去。

更有意思的是,越想靠 “别人的标准” 变聪明,反而越笨。

我有个朋友小 A,就是典型的 “标准追随者”,他听说 “会写 PPT 的人在职场更吃香”,就花了两千块报了个 PPT 班,学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动画效果,结果上班做汇报时,PPT 一页有八个动画,领导等动画播完都忘了他要讲啥。

后来他又听说 “读哲学能提升思维”,就买了一堆黑格尔、康德的书,每天睡前翻两页,结果翻了三个月,除了记住 “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啥也没懂,跟人聊天还硬搬这句话,搞得别人莫名其妙。

你看,小 A 够努力吧?但他为啥没 “变聪明”?因为他的脑子就像个杂乱的快递站,别人寄什么(别人的标准)他就收什么,从来不想 “我需要这个吗”“这个对我有用吗”。

荣格说,当一个人失去主体性,他的意识就会变得 “涣散”,就像没有船长的船,一会儿飘到东,一会儿飘到西,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所以不是小 A 笨,是他把自己的 “船长” 赶走了,船自然开不明白。



二、主体性一回来,脑子就像装了 “自动导航”

那为啥主体性回来了,人就会自动变聪明呢?这里要先颠覆一个常识:你以为的 “聪明”,是知识多、技能强,但荣格觉得,真正的聪明是 “能调动自己的资源解决问题”。

就像你有一堆积木(知识、技能),没主体性的时候,你只会跟着说明书拼,说明书丢了就傻眼;有主体性的时候,你想拼啥就拼啥,哪怕没有说明书,也能拼出别人没见过的样子。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宇,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上初中的时候,爸妈逼他学钢琴,说 “学钢琴能开发智力,显得聪明”。小宇每次练琴都像受刑,手指在琴键上戳来戳去,弹的《小星星》都能让人听出悲伤感,钢琴老师都说 “这孩子没天赋”。

后来爸妈实在没办法,就停了钢琴课。没想到小宇自己迷上了航模,每天放学回家就躲在房间里捣鼓,不用爸妈催,也不用老师教,自己上网查资料,还把家里的旧闹钟、旧玩具拆了当零件。半年后,他居然做出了一个能飞 500 米远的航模,还在学校的科技比赛里拿了一等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