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刘道玉校长离世的消息传出,沉痛悼念的帖文在网络上刷屏,并迅速冲上热搜。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永远的校长”“七十年一遇的伟大教育家”,是“当代的蔡元培”“武大的蔡元培”。其中有一个比喻,尤为精准精妙:他是一位“燃灯者”。
在1980年代的珞珈山,刘道玉校长以其深邃的教育远见和改革魄力,完全当得起这一切赞誉——他不仅是武汉大学的“蔡元培”,更是中国高教改革史上一位真正的先锋、一位启蒙者、一位燃灯者。
一、开自由学风,立现代大学之格
正如蔡元培执掌北大时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刘道玉在武大率先打破学科壁垒,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让学生自由探索知识疆域。他取消政治辅导员制度,倡导“学生自治”,将选择与责任交还学子。
于是,珞珈山下,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辩论赛、学术沙龙蔚然成风,沉睡的大学精神由此苏醒。
二、奠基“微型社会”:教育改革背后的政治理想
刘道玉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未将教育改革视为单纯的技术性修正,而是将其作为实现“自由、民主、宪治”政治理想的实践场域。他试图在珞珈山这片土地上,先行构建一个理想的“微型社会”。
他以“自由”为学术生命线。所倡导的学分制、主辅修制和跨学科交流,是对学术自由与个体选择自由的制度化保障,旨在打破思想桎梏,让创造力自由涌流。
他以“民主”为治理基石。取消政治辅导员、推动学生自治、鼓励学术批判,正是在大学管理中注入民主参与和平等精神,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主体责任感。
他以“宪治”精神立校规。所建立的新规核心在于追求程序正义与制度权威,取代“人治”的随意性,体现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精神,使校园运行在规则而非权力的轨道上。
正是在这一思想体系引领下,武大的改革才超越了教育范畴,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思想启蒙运动。
他离任后始终关注教育与国家命运,2013年撰写的《中国需要补上新启蒙这一课》一文,正是理解他在1980年代于武大推进一系列改革的哲学指南。
三、聚英才而育,燃创新之火
他效法先贤,延揽大师,不计资历破格提拔才华横溢的青年教师:易中天、王小波等皆因他的慧眼而在武大绽放光彩。他创立插班生制度,让无数因体制局限被埋没的人才如野夫、王文京等得以叩响学术殿堂。
这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胆识,正是其“自由”与“民主”思想在人事与招生领域的光辉实践,让武大成为1980年代名副其实的“高校改革特区”。
四、风骨长存,珞珈山的精神丰碑
即便晚年离开校长岗位,刘校长依然通过《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等著作持续发声,守护教育改革的火种。他那句“教育改革需要殉道者”的誓言,与蔡元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隔空回响。
刘校长在武大的岁月,恰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璀璨永恒。他让武汉大学在特定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高地,其以“自由、民主、宪治”为内核的教育理想至今仍在珞珈山麓熠熠生辉。
刘道玉校长是一位真正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的教育家,他尊重和关心每一位教师与学生,激发他们的全部才智投身高校教育。这位“永远的校长”用一生证明:真正教育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创建何种制度,更在于唤醒多少心灵,为这个民族培养了多少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创造、崇尚法治与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