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11月7日,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去世。消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悼念。
在众多喧嚣的新闻中,这位已离开校长岗位三十余年的教育家的离去,却能激起如此深沉而持久的回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刘道玉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他的八年校长任期(1981-1988年)虽短暂,却缔造了武汉大学乃至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令人神往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思想刚刚解冻的年代,他如同一股清流,以超凡的勇气和远见开启了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改革: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取消政治辅导员……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或许平常,在当时却需要冲破重重体制藩篱。
然而,人们怀念刘道玉,远不止于这些制度创新本身,更在于他所代表的教育精神和大学之道。
他守护了大学的“学”字尊严。 在刘道玉主政的武大,学生可以自由转系、跨学科选课,教授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他坚信“学生是大学的主人”,校长不过是“临时看管者”。这种对学术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尊重,让当时的武大校园洋溢着罕见的思想活力与创造激情,易中天在此脱颖而出,野夫在这里淬炼思想,无数青年的求知火种被点燃。那个没有围墙的武大,真正成为了“人民的大学、学者的乐园”。
他诠释了“教育家”的本质。 刘道玉的一生,是对“官僚化校长”的彻底否定。他拒绝将大学当作行政机构来管理,始终坚守教育本真。即使在被免去校长职务后,他依然通过著述、建言继续为中国教育把脉开方。这种“身在江湖,心系教育”的执着,展现了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风骨与担当。
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在刘道玉身上,浓缩了改革开放初期那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时代精神。人们悼念他,某种程度上是在悼念一个敢于梦想、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当今天的大学在行政化、功利化的浪潮中渐失本色时,刘道玉所代表的大学理想更显珍贵,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独立思想的圣地。
当下,当“内卷”“躺平”成为年轻一代的无奈选择,当大学精神在种种压力下日渐稀薄,刘道玉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失去什么,又该追寻什么。他的离去,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唤醒人的潜能?什么样的校长才能被历史铭记?什么样的大学才能承载一个民族的未来?
武大校友口中流传的“永远的校长”这个称号,或许是对刘道玉最好的诠释,真正的纪念,不在于挽联的花圈与悼文的华丽,而在于继承他那份敢于突破陈规的勇气、尊重每个学子梦想的胸怀,以及永不熄灭的教育理想之火。
刘道玉校长走了,但他所点燃的教育之光永不熄灭。这缕光芒,照见的不仅是武大的过去,更是中国教育的未来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