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15时33分,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与世长辞,距他92岁生日仅剩17天。这位被誉为“当代蔡元培”的教育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学校长。
一、不做官的校长
在1981年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之前,刘道玉的人生轨迹原本可以走向另一条路。
他40出头就已担任教育部高教一司司长,参与推动恢复高考和高校拨乱反正,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但1979年,46岁的刘道玉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他以身患疾病为由,主动从教育部离职,辞官回到武汉大学从事化学研究工作。行政级别归零,前途未卜,但凡有一点想做官的心思,都不可能干出这种“傻事”。
![]()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1983年。已经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两年的刘道玉被中央工作组叫去谈话,口头通知拟任命他接任即将退休的黎智担任武汉市市长。只要他点个头,正式任命文件很快就会下来。
武汉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工业化城市,一市之长的权力和前途,无可限量。
可刘道玉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他以“缺乏经济和市政管理经验”为理由婉拒,在推脱不掉后,居然准备坐火车进京找领导当面辞任。
后来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文人不做官,做官的非文人。我崇尚自由,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任人摆布,想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愿鹦鹉学舌。古时文人中有一句俗话:‘不做官,不受管。’我很欣赏这句话,所以就不愿做官。”
这种选择,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也决定了80年代武汉大学的命运。
二、珞珈山的奇迹
1981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他是解放后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
![]()
那时的武汉大学,刚经历特殊时期,百废待兴。刘道玉到任后,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上任后的第一项改革,是取消政治辅导员职务,改为导师制。这一转变意义深远,从讲政治到讲学术,武大教师队伍迅速形成“学术至上”的风气。
接着,他推动学分制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主修辅修相结合,形成自主的知识结构。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学分制,在当时的争议环境下需要极大勇气。
他还创建了转学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贷学金制等先进制度。为了推动教育开放,他独创插班生制:社会青年通过考试,可以直接到武大念大三,毕业后享受同等待遇。很多青年因此获得走出深山、改变命运的机会。
80年代的武大,成为自由学风的表率。学生可以不上课,可以提前毕业,可以转系甚至转校,可以自由创办社团。经济困难的可以贷款,毕业后若自愿奔赴边远,或者5年内若有重大成就,由学校还贷。
易中天回忆那段岁月时说:“领导生活简朴、作风民主;师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研究生论文答辩,可以当面顶撞评审委员;本科生学术演讲,校领导坐在下面洗耳恭听。校长、书记的家,敲敲门就进去了。”
那时的武大被称为“中国教育的深圳特区”、“珞珈山的奇迹”。
![]()
三、爱才如命的校长
刘道玉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发现人才、保护人才的眼光和担当。
经济学家杨小凯,18岁因~言~获~罪被判刑十年,在狱中自学成才。出狱后考上社科院研究生却没被录取,在印刷厂做临时工。
刘道玉冒着风险,将这颗“巨星”聘为讲师,为他解决平反问题。后来杨小凯申请去普林斯顿读博因政~审被阻,又是刘道玉写信给时任总理,才让他得以顺利赴美。
邹恒甫,15岁进武大,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第一名,同时获得哈佛、威斯康辛的留学资格。因哈佛学费贵了三倍,教育部要他念威斯康辛。刘道玉校长竭力争取,他才得以到哈佛读博。
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在新疆插队,考上武大文艺美学研究生。1981年毕业,按照委培合同必须回新疆。他的导师胡国瑞为了留住易中天,打电话要拜访刘校长。刘道玉却说:“应该是我去拜见胡先生。从来只有官员拜见学者,没有学者拜见官员。”刘道玉找教育部长求了好几次,又动员五个专业对口的本科生去新疆,才换来易中天留校。
![]()
邓晓芒、赵林、张尧庭……无数人才在刘道玉的保护下得以成长。他重建法律系40年后,武大共培养了2000多名法学博士,其中有数位国家级检察官、大法官,12位大学法学院长。
![]()
四、改革没有任期
1988年2月10日,春节前夕,54岁的刘道玉突然被免职。接到通知前一天,他还在物理系做教学调研。
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一位教授对他说:“道玉,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步伐太大了,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
那一年,“他生病住院还被拉出来检讨,大会小会上都要点他的名”,但是他拒绝写一个字的检讨。武大的自由学风一去不复返,他延揽的人才也渐次离校。
但刘道玉没有沉沦。经历过高光时刻,又在高峰中跌落,他开始攀登人生的第二个高峰。
“隐居”武大期间,他笔耕不辍,探寻“何谓人才、何谓大学、何谓教育之真谛”等根本问题。他研究教育、公益和中国社会,留下100多万字的著作和无数次演讲。
他抨击功利的基础教育是“戕害人性”,批评高校的盲目合并、扩招是“教育大跃进”,评优排名是“搞公关、助长学术腐败”。对于官僚化、拒斥现代文明的办学方式,他更是深恶痛绝。
![]()
直到去世前一年,他仍在编选新书《珞珈子规啼》。在序言中,90岁的老人写道:“90篇文章,有的是学术性的论述,有的是有感而发,但都是我真实思想的记录。”
五、永远的校长
武汉大学至今没有刘道玉一个题字,也没有一座建筑、一条道路冠上他的名字。在官方出版的《湖北专家大辞典》4321人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但世所公认:刘道玉时期的武汉大学,是80年代改革的先驱,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国家有希望,社会有活力,青年人相信公平奋斗。
易中天评价说:“刘道玉不是一个圣人,他是一个战士。他有理想,有担当,也有失策,有失误。他烟尘满面,伤痕累累,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跌倒又爬起来。”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看他代表什么,面向何方,刘校长成为武汉大学抹不掉的记忆、中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并不是因为他完美无瑕,而是因为他是一种精神符号和象征。这种精神,就是改革。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刘道玉毕生的事业。我们肯定刘道玉,其实是肯定改革,怀念刘道玉,其实是呼唤改革。改革是没有任期的。唯其如此,刘道玉才成为了‘永远的校长’。
陈浩武说,“刘道玉先生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作为教育家、改革家和专业学者,他的形象都足够饱满、高大。但我认为,他最重要的身份是知识分子:他向社会表达正义和良知,他是权威的挑战者,不依附、不盲从、不迎合,把人格独立、自由思想当作人生追求。”
![]()
将刘道玉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学校长”,并不是溢美之词,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客观陈述:刘道玉身后,当然还有人担任武大校长,有更多人担任其他大学的校长,其中也不乏值得尊敬者,但无一例外,这些人的第一身份都是为组织管理大学的官员,而不是为师生投身教育的校长。
刘道玉,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长。
他今年八月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话,现在听起来更像是对这个时代的最后赠言:“中国的高等教育急需一场启蒙性的改革。”
改革没有任期,但改革者会有传承。刘道玉播下的种子,将会成为时代的遗产,还是真理、美德和爱的延续?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说真话的代价很大,如果您认为这样的文章值得传播,欢迎通过转发打赏支持独立写作。每一份认可,都是让真实记忆得以延续的薪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