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海学院
MaP Film Academy
山海学院由羊城晚报“向山海走去”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发起创立,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青年影人培育平台。学院汇聚国际获奖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剪辑、声音、调色、配乐等一线创作者,亲授行业真知与实战经验,提供覆盖影视创作全流程的系统化实战课程与项目孵化指导。依托山海计划孵化体系及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影视资源,山海学院积极服务专业创作者社群,搭建产业桥梁、对接国际影展,全方位助力学员创作兼具作者表达与市场潜力的优质作品,共赴光影交织的创作山海。
2025山海学院
电影剪辑公开课
2025年11月7日19:30,“山海计划”与联合深度电影媒体合作伙伴「导筒directube」在北京导筒空间为大家带来「山海学院」系列公开课——《电影剪辑——从有感而发到千锤百炼》,主讲者为深耕电影行业多年的剪辑指导张崇老师,特邀嘉宾为电影《百川东到海》导演吴双。
![]()
张崇老师以其剪辑上细腻的情感捕捉力和精准的叙事节奏感闻名,尤其擅长在人物心理与影像结构之间建立情绪流动的桥梁。他长期与青年导演及成熟创作者合作,对影像叙事的节奏感与情绪塑造有极强的洞察力。其代表作品包括《百川东到海》《浪浪人生》《野孩子》《祝你幸福!》《妈妈!》《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多部艺术与商业影片。
![]()
电影《妈妈!》剧照
在这些作品中,张崇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与富于温度的剪辑逻辑,赋予影像更深层的情感质地与叙事力量。2024年7月,张崇老师曾作为“山海训练营”导师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为学员们带来精彩的剪辑经验分享。
![]()
2024年,电影剪辑指导张崇老师在山海训练营
值得一提的是,《百川东到海》作为他与青年导演吴双的首次合作影片,曾入围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及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并荣获重庆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奖等多项荣誉,获得业界与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影片在叙事与剪辑上的大胆尝试,正体现出张崇与吴双对于“电影语言的再造”与“情感逻辑的实验性探索”。该片也将于2025年11月18日正式全国公映,成为年度国产艺术电影的重要作品之一。
![]()
电影《百川东到海》剧照
本次公开课中,他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技术与感性交织的独特视角,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剪辑师如何将原始素材转化为能引发共鸣的成熟作品。这场对谈不仅是创作经验的交流,也是对当代青年电影创作生态的生动注解,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本文为本次讲座张崇部分内容整理稿件,吴双导演部分详见山海计划后续推送。
讲座详情
张崇从“剪辑的感觉”这一主题入手,探讨其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并通过技术实践被理解和拆解,最终应用于剪辑全过程。他强调了通过检验与校准,使最初的个人感受能贯穿剪辑流程始终,最终呈现为蕴含情感张力的成熟影像,并为观众所感知。
谈及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自己的个人感受,张崇以一个即兴练习开场,他请观众回忆并描述最近让自己“被触动”的生活片段。一位观众讲到窗外叶子的变黄,另一位讲到奶奶为她保存的“雪鸭子”。这些日常故事成为他论述的起点:“故事的源头,不是情节或结构,而是那个在心里产生冲击的瞬间。” 他指出,影像创作的逻辑链条与讲述故事的过程相似:从生活中的触动开始,经由语言转化为剧本,再经由摄影、美术、表演、音乐等多重媒介层层转译,最终抵达观众的感受。而观众所体验到的“好”或“感动”,其根源正是最初那份“被触动的感觉”。
![]()
2025山海学院电影剪辑公开课现场
张崇指出,“感觉”来源于大脑皮层留下的某种深刻印记,通过语言对其进行总结梳理,使个人感受能被他人理解共鸣,这正是故事从诞生到传递的过程,也同样适用于电影制作与剪辑。
电影项目在最初同样诞生于具体个人在生活中的感触、想法与创意,而后通过编剧、导演、摄影、美术等众多人员参与,大家各自基于自己的认知与生活经验,将其进行丰富与升华,最终将这份初衷与感受传递给观众。因此,影像是承载这些“感觉”的素材与材料,观众感同身受的,正是那份来自生活的初心与触动,这也正是电影制作本身的魅力所在。
![]()
剪辑在其中承担了什么样的功能?张崇用切身丰富经验为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剪辑在电影创作中的性质非常独特,剪辑工作是对前期所形成的庞大繁杂的“感觉综合体”的汇总与整理,使之从碎片化、多层次的信息素材变成线性的、可被理解感知的影像。因此,剪辑师需要在这一技术性操作过程中,通过融入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接收、接触这些感觉素材,并对其进行操作和处理,完成对这些感觉的解码与再编码。
![]()
在深入剖析剪辑工作的本质后,张崇进一步解构了"感觉"这一看似玄妙的概念。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感觉-知觉-感受-直觉"四层认知模型,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既具理论深度又便于实际操作的方法论体系。"感觉是我们视网膜或耳朵直接接收的原始信息,几乎不涉及认知加工;知觉是大脑基于过往经验对这些信息的初步解释;感受则包含着更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直觉是前三者快速运作后形成的自动化反应。"
张崇以具体镜头为例详细阐释,"当观众看到一个表情愉悦的小孩在沙漠中玩耍的画面时,在0.01秒内就会产生'快乐幸福'的直觉判断。剪辑师的专业素养,就是要用精准的镜头语言去匹配观众的这种直觉预期。"因此,作为剪辑师,感性的感觉在工作中同样重要,他认为,剪辑师更要相信身体的感受,通过直接感受完成对感觉素材的分类归纳,在剪辑过程中重新编排创造这些感觉素材,确保其在最后呈现时保持感觉和情绪的一致性。
![]()
电影《百川东到海》剧照
张崇特别强调,这套认知模型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才能发挥实效。在具体操作层面,首先是关于处理素材的问题,首先对素材定位后进行功能性分类,之后用感受去感受素材对自身的触动,并将情感强烈、直击心灵的镜头标为"黄金镜头",通过这种方式抓住这场戏的重点,获取核心感觉材料。
张崇指出了素材中情感强度的重要性,并以自己剪辑的一个医院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常见的误区是过分关注动作的连贯性和空间逻辑,而忽略了情感的能量曲线。事实上,找到那个最能传递情感核心的'黄金镜头',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个段落的情感走向,远比把每个动作都剪得流畅更重要。"张崇谈到,自己希望通过分享这些意识方面的问题给观众带来策略层面的启发。
![]()
电影《妈妈!》剧照
随后,张崇在具体操作层面为大家传授自己从业多年来的具体经验。首先,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节奏控制来管理观众的注意力。"快节奏通过密集的信息输入抢占注意力,慢节奏则给予观众消化和感受的空间。一个优秀的节奏设计应该是:用舒缓的节奏建立情境和人物,用紧张的快节奏打破平衡制造冲突,再用深沉的慢节奏让观众跟随人物感受冲突过后的情感余波。这种张弛有度的呼吸感,是让观众深度投入的关键。"
随后,张崇深入探讨了叙事视角的选择对影片观感的决定性影响。他将视角系统分为三类:全局视角让观众掌握全知信息,适合多线索的宏大叙事;内部视角让观众与人物同频体验,适合深度刻画个体心路历程;外部视角则赋予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适合需要保持客观距离的题材。
"视角选择不仅关乎叙事策略,更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参与度。"张崇指出,"比如在《百川东到海》中,我们选择紧贴人物的内部视角,让观众能够深度体验主角的内心世界,同时兼有客观呈现,给观众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
电影《百川东到海》剧照
而对于信息流的控制,张崇引用了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来说明悬念构建的奥秘。"同样的情节,不同的信息透露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赏体验。让观众知道炸弹的存在,比突然引爆炸弹能制造更持久的紧张感。剪辑师本质上是在精密操控观众的情感曲线,每一个信息点的投放时机都需要精心设计。"
![]()
电影《后窗》剧照
另外,张崇强调了在剪辑过程中“整体感”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在剪单场戏时,感觉不对或者定位模糊,此时不妨将其放入整体序列中连贯来看,侧重点会立刻清晰起来。单场戏即使剪得很精彩很饱满,如果影响整部影片的节奏和气质,也是不合适的。
节奏的“快慢得当”则直接关系到观众注意力的管理。他阐释道,快节奏戏份负责抓住注意力,而慢节奏部分则赋予观众时间与空间,得以“进入人物心境,感受其情感”。
张崇进一步指出,“慢戏”的存在是长片与短视频的区别之一,后者靠强刺激吸引眼球,但是观众有可能会因为缺乏深度的情感参与而难以动人。“短视频的剪辑套路往往会利用我们的感觉和直觉,有可能会让观众失去了认识新事物时的完整体验。”他因此告诫创作者,应在技术浪潮中“回归创作的本真,重新找回对世界的敏锐感知”。
![]()
张崇总结道,在剪辑后期,剪辑师会重新对场次顺序进行调整,如通过制造悬念、强化主题隐喻、将不相关的戏份进行匹配并置的方式重新理清,这一过程强调逻辑和连贯性,需要创作者不断对其审视、修补,非常需要长期练习。而有经验的剪辑师,则会在剪辑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分配信息密度、情感强弱、节奏快慢的律动直觉。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张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剪辑工作检验体系。他强调,检验的终极标准是用身体的感受检验视听语言的力量和律动。"当我们觉得'感觉不对'时,通常意味着两个层面出了问题:要么是手法层面的表现不够准确,要么是感觉层面的传递断裂。"
他建议青年剪辑师在遇到创作瓶颈时,要学会在两个层面间进行有意识的切换思考:既要关注具体镜头的技术处理,也要时时回望影片的创作初衷。“剪辑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张崇说,“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并用系统的方法去验证和实践设想。例如,自问镜头的长度是否让观众有足够时间产生感受?转场是否破坏了情感的连续性?剪辑师要具备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反复审视能力。"
![]()
2025山海学院电影剪辑公开课现场
这场讲座,不仅展现了张崇作为剪辑师的深厚功底,更体现了他对电影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思考。在山海学院,这样的专业分享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一把打开创作之门的钥匙——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和表达方式。正如张崇在讲座结尾所言:"电影剪辑是一次对感受的再创造过程,它既需要感性的敏锐捕捉,也需要理性的系统构建。只有将'感觉'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将'直觉'升华为可传承的技艺,我们才能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中,让影像始终保持那份打动人的力量。"
山海观影团·广州
观影招募
治愈电影《百川东到海》正式定档,将于11月18日起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电影讲述暑假期间,生活在沙漠腹地的少年小海(吴潘芮饰)独自踏上进城寻母之路,途中结识了另一位少年元元(王浩宇饰),两人在县城展开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夏日冒险。
![]()
电影《百川东到海》海报
影片以“学生作文”为叙事线索,透过孩童的眼睛,用最本真的视角,将一个关于乡土记忆与精神归处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唤醒每个人心中那片尚未远去的童年原野,是今年秋冬之际一部值得静心品味的温暖作品。
11月22日,山海计划联合「导筒directube」,发起《百川东到海》广州路演专场,导演吴双将出席映后交流。
![]()
《百川东到海》广州路演专场
时间:2025年11月22日(周六)
14:30-15:00 签到选座
15:00-16:30 电影放映
16:30-17:00 映后交流
地点:珠影星寰国际影城(5号厅)
票价:单人39.9元;双人76元
文字整理|林小菲
校对/编辑/排版|陈潇然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