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在刚刚承受了两起剧烈爆炸带来的冲击后,黎巴嫩再度陷入战火漩涡。11月6日,以色列国防军的战斗机编队穿越黎巴嫩南部领空,拉开了新一轮军事行动的序幕。
紧接着,一连串密集的爆炸声在边境区域接连响起,以色列此次发动的大规模精准空袭,明确指向真主党精锐部队——“拉德万”部的训练设施与隐蔽武器储存点,地区紧张态势迅速攀升至临界点。
这是否意味着以色列已决定采取更强硬手段?面对如此直接的打击,真主党是否会忍气吞声?而整个中东本就脆弱的地缘格局,是否会因这一系列动作彻底引爆?
![]()
要理解当前冲突升级的深层逻辑,必须聚焦于此次被重点打击的目标:“拉德万”部队。作为真主党内部战斗力最强、组织最严密的核心作战单位,这支力量长期驻扎于黎以边境地带,多年来始终被以色列视为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关键存在。
以方情报系统对“拉德万”的活动轨迹实施全天候监控,毕竟两国边境自上世纪以来便摩擦不断,积怨已久,任何一次小规模交火都可能演变为全面对抗。
这一次,以色列显然准备充分,多批次战机轮番出击,轰炸范围涵盖苏尔、泰尔哈勒法等黎巴嫩南部多个城镇内的军事据点,其打击强度和覆盖广度,在近期局部冲突中极为罕见。
![]()
空袭结束不久,以色列军方即对外释放强硬信号,称此次行动仅为“初步警告”,并明确表示:若黎巴嫩政府未能依据联合国第1701号决议彻底解除真主党的武装体系,后续军事压力将进一步增强,甚至不排除将战事向纵深推进。
一名以色列高级防务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坚决:“这只是未来一系列行动的开端。我们绝不会允许任何组织或势力在靠近我国边境的区域建立攻击能力。”
更令人关注的是,以军还暗示下一步可能将目标扩展至首都贝鲁特的部分敏感地点,并透露美国已在战略层面提供支持,此举无疑为本已炽热的局势再添燃料。
![]()
当天晚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紧急召集内阁安全会议,专题研判真主党在过去数月间加速重建军事网络的情况。
从以色列立场出发,真主党持续扩充火箭弹库存、部署远程打击系统的行为,早已违背2024年签署的停火协议精神,尤其当这些武器藏匿于居民密集区时,更被视为对以方平民社会的直接威胁。
因此,在空袭发起前,以军通过广播、短信及跨境扩音设备等多种方式,向黎巴嫩南部距以黎边境4至24公里范围内的民众发出撤离提示,要求其远离标注为高危区域的设施至少500米,旨在最大限度降低非战斗人员伤亡风险。
![]()
根据黎巴嫩卫生部门发布的消息,6日上午的第一波空袭导致1名当地平民不幸遇难;下午延续的轰炸又造成8人受伤,伤者已被迅速转运至临近医疗机构接受救治。
据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报道,遭受重创最为严重的是一处位于阿巴斯耶市的钢铁加工厂,遭导弹命中后整座厂房坍塌,现场浓烟滚滚,残骸遍布。
所幸黎巴嫩民事防御力量反应及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度救援车辆与人员协助周边居民向内陆安全地带转移,有效遏制了伤亡人数的进一步上升。

然而,对于此次袭击的责任归属,双方说法截然不同。以色列军方强调,所有被摧毁的真主党设施均位于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区之中。
他们指责该武装组织惯于将武器库设在住宅楼、学校甚至医院附近,利用普通民众作为掩护屏障,这种战术直接导致部分无辜者在打击过程中受到波及。
但黎巴嫩官方对此予以强烈驳斥。总统米歇尔·奥恩当晚通过社交平台发表声明,严厉谴责以军行为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原则,痛斥其行径属于“卑劣的政治暴行”。
![]()
奥恩指出,自2024年11月27日黎以停火协议生效以来,黎方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进程,愿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然而以色列却屡次拒绝实质性谈判,反而频繁实施越境攻击。
该协议明确规定,以色列军队应于2025年1月26日前完成从黎巴嫩南部占领区的阶段性撤出,但以方以“黎政府未能有效管控真主党”、“边境安全无法保障”为由,迟迟未履行撤军承诺,成为本轮危机爆发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
同日,黎巴嫩真主党也发布公开声明,呼吁本国政府警惕落入“以谈代战”的外交陷阱。
声明强调,真主党与黎巴嫩正规军始终严格遵守停火条款,真正破坏地区稳定的,是以色列单方面发起的一系列侵略性军事行动,企图借武力施压迫使黎方屈服。
针对以色列提出“必须先解除真主党武装才能重启停火”的条件,该组织断然拒绝,坚称黎巴嫩主权事务不容外部干涉,国内政治安排不应在枪炮威胁下被迫调整。
![]()
事实上,以黎边境的长期对峙由来已久。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色列首次大规模入侵黎巴嫩以来,双方冲突从未真正平息。
无论是2006年长达34天的全面战争,还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跨境炮击与无人机侦察事件,每一次摩擦都在加深彼此敌意。
真主党作为伊朗支持下的地区性武装力量,始终坚持反以立场;而以色列则将其定位为南线最大潜在敌人,一旦察觉异常调动,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策略。
![]()
包括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国际媒体分析认为,此次空袭标志着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军事策略已进入新阶段,不再是零星报复,而是有计划地削弱真主党核心战力。
考虑到中东地缘格局的高度联动性,一旦以黎战火扩大,极有可能引发叙利亚、伊朗乃至海湾国家的连锁反应,进而触发更大规模的区域对抗。
历史上的多次中东战争已证明,战火一旦失控,无数家庭将流离失所,城市化为废墟,没有人愿意目睹悲剧重演。
![]()
国际社会对当前局势恶化的忧虑正持续升温。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局势螺旋升级的举措。
中国外交部也在第一时间表态,重申中东和平稳定关乎全球安全大局,敦促有关方尊重国际法准则与联合国相关决议,立即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尽快恢复政治对话渠道。
唯有通过平等协商与真诚谈判,才能打破仇恨循环,实现持久安宁。
![]()
那么,以色列为何选择在此时点升级军事行动?从战略视角看,一方面源于对真主党近期快速恢复远程打击能力的深切担忧;另一方面,也是借助美国在中东战略收缩背景下强化自身主导地位的一种尝试。
而在黎巴嫩一侧,国内政治派系错综复杂,真主党不仅掌握强大军力,还在议会与政府中拥有重要影响力,强制解除其武装不仅技术上困难重重,更可能引发国内动荡。
这种内外交织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任何外交谈判都面临巨大阻力。
![]()
最令人揪心的,仍是身处前线的普通百姓。无论交战双方如何定义“精确打击”或“合法防卫”,最终承受恐惧与痛苦的,永远是那些无力逃离家园的平民。
每日生活在警报声与爆炸阴影之下,这种煎熬是和平地区人们难以体会的现实。
![]()
回望过去几十年的恩怨纠葛,以黎之间的根本矛盾本质上仍围绕领土主权、资源分配与地缘博弈展开。但历史反复验证,武力对抗只会带来更多的创伤与对立。
唯有双方放下成见,展现政治勇气,通过建设性对话寻求共存之道,才有可能终结这场绵延多年的冲突。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应承担起更大责任,推动公正调解,避免偏袒某一方而导致局势失衡,真正为中东的长治久安铺路搭桥。
目前,局势仍在动态演变之中。以色列是否会兑现扩大打击范围的警告?真主党又将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尚无答案。
尽管通往和平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只要冲突各方仍保有止战意愿,就有机会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分歧。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诉求,没有人甘愿世代生活在战火阴霾之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